薛 峰,李 伟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浅析应用型高校发展实训基地的策略创新
薛 峰,李 伟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应用型高等教育过程中,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环节,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应用型高校实训基地在经历了数量上的蓬勃发展后,应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从规模、实效、特色、职业精神为导向等内涵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应用型高校;实训基地;内涵发展
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其产生既是现代大学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展现,也是现代大学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反思与改革的成果.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而是指将自身类型定位于教学主导型,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性人才的服务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大家已越来越认识到在目前时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的实训基地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高校注重的是规模的扩展和布局结构的调整,这种结果往往容易造成收效甚微,或仅有短期、局部效应,没有实质性的成效,不能持续深入发展,更未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要全方位、深层次推进这一高等教育改革,内涵把握与建设是是关键,定位准确与模式选用是重点,理论研究与机制构筑是保障,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是前提.简言之,实训基地的内涵发展模型,就是以规模、实效、特色、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
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学校与社会上的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成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依托企业、科研院所,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实体.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多元投入,这既是产教结合的要求,也是基地实现规模经营.扩大实力的内在需求.可以按照学校与企业一体化的模式建设基地.学校与企业各有各的资源优势,就企业而言,他们最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学校的强势资源有:优质学生资源、员工培训、基地的冠名权,技术服务等.只要项目选择得当,市场化运作,双方的责任与权利明确,产权清晰、营权明晰,在基地的建设与运营上校企可以成为互惠互利、相互依靠的战略伙伴.也才可为建成“学场+工场”或“套间式”技术中心打下雄厚的资本基础.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发挥学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创办产业型的实训基地,在校内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由学院和系部专业教师共同出资入股,共同管理,使公司在获得高效益的同时,也能为学院培养过硬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实效性建设的必须围绕生产服务,走向市场.市场的服务路径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企业主导服务.在一票否决的前提下,可通过股份、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经营基地,按照企业模式运作,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技术实践,教师在服务实践中初步掌握生产制造技术,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提高.二是“订单式”服务.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学校利用师资设备、劳动力成本和质量监控优势,承接企业产品订单,开展产品加工,使正常的材料、能源消耗转化为产品的价值,由原来的单纯的消耗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化.培养学生生产意识、质量意识的同时,为基地创收.
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根据高校自身规模状况而定,不应有统一模式.对于办学规模较大,实训基地较多的高校,应以改善现有的实训基地条件为契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根据行业、企业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按照技能鉴定规范强化实践训练.有些规模小、设备差、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的学校的实训教学,可以逐步转移到实训条件好的院校和企业,其他院校和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与便利条件.与学校共同承担实训任务,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可通过与异地院校合作办学,改变实训计划,有步骤、分批地把学生派往省外、国外先进的实训基地进行培养.这样,既搞活了办学机制.又开阔了学生眼界,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随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入,实训基地的显性资源条件将逐步趋同,如何在特色中打造品牌,把基地品牌成为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资产,成为基地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基地对于塑造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用人单位较高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品牌是体现基地内涵建设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品牌基地所包容的高水平专业师资,仿真或工厂化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技术设备等,全面彰显了基地的实力.
品牌的根本是特色,内涵型基地建设一定要树立特色思想.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要求,区分不同地区产业的区位优势.通过认真梳理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术链,寻获相应的基地的个性与特色,形成同类基地竞合下的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加强品牌基地质量控制要善于从IS09000、5S等现代理念中汲取营养,从实训课程的开发,实训项目教材的健全,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人手,建立基地的实训质量控制模式.品牌基地拥有的品牌资源为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课题研究,国际职教合作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特别在科技应用研究和成果孵化的过程中,实训基地可成为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实训基地应充分利用多学科、多专业的优秀教师,以及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技术成果的孵化器和技术产业的发源地.通过社会服务与共享,体现品牌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综合职业素养不仅包括“物化的职业技能”,还应包括“非物化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含个人的敬业精神以及模范遵守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也包含个人对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的领会和融入.职业精神在现代企业和人力资本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员工的职业精神在很在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早已不再局限在职业技能上,很多企业都成立了企业文化部或类似部门专门负责对员工职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可以融入企业氛围之中,学习优秀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感受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而在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实训设备和学生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即使我们注意到了职业精神的问题也很难创设出企业的氛围.
高等院校现代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必须紧紧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主线,注重内涵发展模式,企业、高校共同实践、共同创造内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基地建设逐渐回归到成长教师、发展学生这个本质使命上来,努力建设与时代接轨的具有办学特色的现代实训基地.
〔1〕张迎辉,王瑾.高新技术条件下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 (22).
〔2〕彭元,王林.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2006(3).
〔3〕李伟,易秋香.关于应用型高等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09(3).
G642.0
A
1673-260X(2010)05-0207-02
安徽三联学院校级项目基金资助(2009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