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浅议不合理用药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刘志杰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目前我国临床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本文分别陈述了几种常见的不合理用药表现及由此而引发的不良后果.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药物,掌握合理用药原则,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合理用药;疗效;影响;措施
1.1 滥用抗菌药物
由于抗菌药物的应用,很多传染病和细菌感染性疾病得以控制或治愈,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它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给治疗带来严重困难.目前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1.1 忽略病原学检查
有些医生,根据症状,不管是否由细菌感染引起,一律首选强效、广谱抗菌药物,而忽略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例如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为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如感冒、流感等疾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但临床不少医生见患者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时,常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这不仅不会带来任何益处,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与细菌的耐药性.病毒感染并无抗菌药用药指征,但合并细菌感染时则需用抗菌药治疗,因此医生要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药.
1.1.2 误以为同一类药物,越新的、越昂贵的、药量越大,药物效果越好
个别临床医生热衷于用新的昂贵的抗菌药物,总认为新药疗效好,用量越大,疗效也越好,错误地认为药量与疗效成正比.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分为四代,从第一代至第三代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菌活性逐渐降低,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作用则逐渐增强,因而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产酶的金葡萄(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其疗效自然比不上第一代头孢,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最有效的药物,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1.1.3 无原则地预防性应用
目前,临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相当普遍,例如昏迷、休克、无菌术后等情况,患者常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但事实上患者继发感染并未减少,甚至增加.因此预防性用药应有一定的指征,要合理用药,才能收到预防效果,如果无原则地滥用,不仅无效,反而导致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1.1.4 联合应用,药效增强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有效地控制感染.但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是抗菌药物就能消炎,甚至能加速疾病痊愈,或是把几种抗菌药一起应用.其不知,每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同.用药不当,可使药效降低,达不到理想疗效,甚至可使药物毒副作用大增,危及健康.临床用一种药就能控制感染者居多数,仅少数需要联合用药治疗.即使需要联合用药通常二联即可,三联、四联用药既无必要,又可能增加毒副作用.
1.1.5 忽略新生儿及老人等患者的生理特点
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弱,因此其血中游离药物浓度高,另外新生儿肝功、肾功也未发育完善,因此给药间隔时间应较年长儿或成人长.老年人肾功能逐渐减退,且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青壮年低,血中游离型药物亦增多.鉴于以上谈及的情况,应联系实际调整给药剂量及间期.
1.2 给药量、时间、间隔、途径等不适当
1.2.1 给药量
给药量不科学合理主要包括用药不足或过量.用药不足包括剂量太小和疗程不足,常发生在预防用药,畏惧药物不良反应,或认为病情减轻过早停药的情况下.若剂量不足,达不到有效的治疗剂量;若疗程太短,不足以彻底治愈疾病,导致疾病的反复发作.用药过量,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所以临床要给予合理的给药量,避免无效量、中毒量及致死量.
1.2.2 给药时间
不同药物有不同的用药时间规定,有的药物对胃刺激性强,应于餐后服用,催眠药应在临睡前服用,胰岛素应在餐前注射等,掌握药物的节律变化,做到科学合理用药.
1.2.3 给药间隔
一般给药间隔以药物半衰期(T1/2)为参考依据,但有些药物例外,如大部分抗菌药物有抗菌后效应,在此期间细菌尚未恢复活力,因此给药间隔要适当延长,另外若有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适当调整给药间隔,使临床用药合理化.
1.2.4 给药途径
选择不同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从而影响药物效应的强弱,不同的给药途径都有若干种剂型可供选择.如某些急性患者需应用起效快的注射剂型,某些慢性疼痛患者可选择长效或缓释剂型.不合理的给药途径不但可以影响药效,甚至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患者方面的原因
1.3.1 随意增减药量
只要出现病情波动,不查原因就增加药量,或病情暂时稳定就立即减量使用.如某些高血压患者,有症状就用药,感觉好转就停药,造成血压不稳,影响疗效.
1.3.2 盲目联合用药
有些患者认为用药品种多可增强疗效,往往中药西药联合应用,加重脏器负担,易引起蓄积中毒.
1.3.3 不及时清理家庭小药箱
对于过期药品,本着“弃之可惜”的想法继续使用,延误治疗,同时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1.3.4 用药时机及给药方式不当
有些患者不按饭前饭后使用的区别,随意服药.同时忽略给药方式不同将对药效产生影响.
2.1 延误疾病治疗
主要指用药剂量不足、疗程偏短、不对症、联合用药产生拮抗等情况,影响临床疗效,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导致治疗无效.
2.2 极易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降低治疗效果
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包括盲目、大剂量使用或几种药物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无效引起的.
2.3 加重药物不良反应,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提高治疗难度
药物不良反应指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药源性疾病,即由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具有相应的临床过程,无论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加重,还是药源性疾病的产生,都会增加原有疾病的治疗难度,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2.4 酿成药疗事故
由于不合理用药所造成的医疗事故称为药疗事故,所谓事故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发生了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损害,如致残、致死;二是涉及到人为的责任.
3.1 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对临床药理知识的学习
通过学习,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合理用药意识,熟悉每种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医生的医药知识、临床用药经验匮乏、护士的不合理配药、给药以及操作不规范等均可造成不合理用药,所以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学习.
3.2 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
有些患者判断能力不强,过于相信某些药品宣传;有些患者过于迷信新、贵药;有些患者就诊得到处方后自行去院外购药,很难保证药品质量;有些患者不遵守医嘱自行减药或停药,很难保证医生的治疗方案顺利进行,成为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之一,因此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显的尤其重要.
3.3 掌握合理用药的原则
3.3.1 明确诊断
用药之前要明确诊断,再考虑用药,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的原则.
3.3.2 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明确诊断后,根据病人病情和药物的适应证选择药物,同时还要考虑注意事项和禁忌证.
3.3.3 细心观察
及时了解并掌握用药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药量及用药的间隔时间,做到个体化治疗.
3.3.4 恰当选药
根据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及患者的生理及病理特征选药,尽量少用所谓的“撒网”疗法,这样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容易发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要有针对性的使用.
总之,作为患者,要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科学地服用和保管药物,增加用药常识;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该全面扎实地掌握药物知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诊疗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杜绝不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R452
A
1673-260X(2010)05-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