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艳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 外语系,江苏 南通 226006)
高职院校班级柔性管理的内涵与实施
周春艳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 外语系,江苏 南通 226006)
本文介绍了柔性管理的内涵,从柔性管理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善途径以及柔性管理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柔性管理
高职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是班级直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高职教育学生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深入到我国高职领域,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我约束能力。现代管理学中的“柔性管理”这一最新管理理念,为充分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打开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它往往只注重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忽视了人本性,缺乏情感性、权变性。柔性管理不依靠权威和纪律规范来保障实施,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而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以人为中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它强调发掘人性中深层次的动因,利用人自身固有的东西来感化人、引导人,以人性化为标志,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主动。就班主任管理来说,柔性管理是在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其核心思想是尊重、理解、信任、给学生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柔性管理为培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有益指导。郑其绪教授曾这样总结:“柔性管理:内资终于外在,心理用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
高职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学生也存在一些消极思想,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有的甚至不愿受纪律的束缚,从而产生违纪行为。遇到这样的情况,班主任一般会采取自上而下的手段,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必须遵守执行,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单这样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道德经》有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样的处罚越来越多,学生会变得越来越麻木,甚至变得不怕学校的警告、处分等。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产生,心理也开始逆反,繁琐冗长的条条框框只能使学生更加反感。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具有充分民主性的班级管理模式才会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才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机械化的管理制度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柔性管理不仅注重学生智商的培养更侧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可以通过在班级内部艺术性地开展学生的管理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化管理是柔性管理的一种手段,它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尊重他们的想法,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家格拉泽曾经指出:“被人爱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柔性管理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感应性,这种感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心灵交流,达到以情动人,从而使学生在自觉自愿的氛围中主动发挥潜在的积极性。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应热爱每一位学生,以自身的行为、作风影响全班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自主选择,逐步形成一个和谐民主、奋发向上的班级氛围。
人的主体性由主体自身的活动赋予,在活动中生成、确定、发展和完善。人的发展潜力、肩负责任的能力、朝向目标以及引导其行为的能力都是本性所固有的。弘扬人的主体性应成为现代教育的主题,主体性的体现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所有的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当前,很多班主任还在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班主任要考虑不同学生性格特点、文化素质等,在班级管理中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牢记“以人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和检查,从而保证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形成宽松和谐的良性教育管理环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评价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现行的教育评价指标仍沿用过去的刚性指标,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要构筑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不能忽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非认知方面的成就的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试图运用精确的刚性指标进行评价是不科学的。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要构建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要从以他评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自评为主以及自评与他评的结合,从“唯智育”评价转向对基本素质的综合评价,从侧重知识和技能评价转向侧重认知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分离转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只有建立起一套适合于柔性管理的柔性评价体系,才能达到通过评价充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刚性管理犹如人的骨架,柔性管理则好比人的肌肤和血肉,只有刚柔并济的管理风格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性风格。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都有各自存在的合理性,是互为补充的两种管理模式。刚性管理有一整套严格的、科学的、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保障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框架下有序地运行。班级管理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离不开科学规范。学生的自我管理只有在班主任管理的前提下才能良性发展,离开班主任的外在制约,单纯的学生管理极易走向松弛和混乱。但高职的班级既离不开严格、规范的管理,又要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这就需要把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班主任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坚持班主任把握方向的前提下,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可见,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证下,充分发挥柔性管理的优势,处理好严格、规范和灵活性之间的关系,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1]徐兆栋.高职院校柔性管理的内涵与达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董 华.柔性管理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1,(5).
[3]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J].教育研究,2000,(6).
[4]段成芳.柔性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新理念[J].教学改革与管理,2005,(2).
[5]吴乐央.班级的柔性管理[J].教学管理,2001,(2).
[6]刘成朋.柔性管理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9,(2).
G71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0)03-0028-02
2010-09-13
周春艳(1976-),女,江苏海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