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范式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08-15 00:43刘青松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学说经济学马克思

刘青松

(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现代科学范式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刘青松

(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利本文从现代科学遵循的一般范式,即公理化形式主义和实证主义等视角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根本性差异,并进一步从哲学基础上、方法论认识论上的阐释两者之间的差异.

现代科学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差异;哲学基础

1 从术语体系差异出发看两种体系经济学根本性分野

1.1 相互独立的术语体系

马克思也许是第一个建立有自己方法论和语词系统的思想派别的主要经济学家.他把自己的体系与自由放任(马克思称之为古典学派)进行对比,……在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时,创造了自己的词汇:剩余价值、再生产过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庸俗经济学、垄断资本主义等等.他发明了“资本主义”这个词.[1]

我们熟知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核心概念语汇有偏好、效用、成本、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供给、需求、均衡、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等,这些语汇显然与马克思体系语汇属于不同范式体系.至于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常用概念语汇,如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出口、乘数、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挤出效应、流动陷阱、价格指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等概念,一般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没有对应概念,即使有如通货膨胀这样的概念所指含义恐怕也相去甚远.这其中的原因是马克思时代人们还没有系统关注过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当时还没有诞生,退一步说,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学体系是建立在自由放任的微观经济思想基础之上的,而不是马克思“革命救世(Henry William Spiegel,1991)”学说,凯恩斯本人是干预主义者,但反对(“无法忍受”[1])马克思和共产主义实验.

1.2 两种体系经济学的根本性分野

从经济学的研究素材和观察对象来看,包括马克思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以及其他任何流派的经济学,都是从现实社会,包括历史文献记载的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过程,来总结和推演他们自己的学说和理论体系.然而,由于人类社会行为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及其伴随社会历史变迁而生的变异性,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总结出了不同的经济学说,即使同一时代不同的人,也会形成截然相反的思想,例如,约翰穆勒与马克思曾经同住伦敦,前者并不知道还有一位伟大思想家和他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当然也不了解他的理论学说.

总之,诸多原因形成了经济学学科的流派纷争,下面我们根据经济思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一下现代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的主要分歧焦点:

马克思经济学试图揭示经济表象背后的经济关系本质,而这种本质就是经济利益上的剥削关系和阶级矛盾,进而根据这种对抗关系的不可调和性,引申出暴力革命和重建社会经济以至政治秩序的学说,特别是在私人财产所有权上采取本质性革命措施,从而实现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总结一下,马克思经济学重在揭示本质,用马克思经济学术语说就是生产关系,也可通俗的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准确一点说应是,属于具有利益对抗关系的不同阶级阶层的不同的人或人的群体之间的利益争夺和政治斗争关系.

马克思是如何来展开他的理论学说的呢?这需要从马克思论述的剥削关系说起.按照马克思的定义,剥削是资本家利用占有生产资料的优势,实施了对于工人劳动(产品),马克思术语剩余价值的掠夺.在这个推理关系中,前提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即工人付出劳动生产出的产品都属于工人所有,因为机器不会自己生产产品.而劳动价值论,又是指什么呢?用马克思的定义,就是一件商品,其(交换)价值最终是由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当然,马克思经济学教科书中对于劳动时间和价值概念有很多限定性论述,如第一劳动时间,第二劳动时间,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本文不再赘述.这里需要阐明的是,马克思所指劳动价值论被认为又是一个本质揭示,揭示的是商品价格背后的真实主导因素,即由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而价值决定商品价格,价格因为供求关系变动,时而供大于求,时而供小于求,总是围绕价值波动.这个看似合理的教条,大概我们中国几代人都会背诵,因为中学政治课本就是这么教的,时值今日,中学课堂还是这么教这个马克思经济学原理.

劳动价值论,可谓是马克思经学的核心和基石,如果劳动价值论不成立,则马克思经济学说也就难以成立.

那么,劳动价值论学说到底成不成立?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有答案的,我们先不去说它,还是先从经济学的历史资料讲起,先说比较近期的我国的研究历史.实际上,我国从建国到上世纪80年代,有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这个理论问题,但是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那个时代的人们似乎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实际上这一问题的求证,马克思本人,及早在马克思同时代和稍后时代的西方经济学家就已经思考此问题.这一问题的求证在逻辑辗转变换关系下,形成所谓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转型问题”,即社会商品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P=∑v),或者利润总合等于剩余价值总和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则劳动价值论成立.马克思本人,没能够解决此问题,在西方世界也没有其他经济学家解决这个问题①,更不要说中国80年代及以前的经济学家了.

前文说过,劳动价值论问题是有答案的.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与数学中非欧几何的诞生颇有几分类似,还是让我们先说几句几何学的那段历史再说劳动价值论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公元前3世纪,《几何原本》即开创了公理化先河,但它的第五公设(平行公理,过平面上直线外一点只能有一条直线与原直线平行)不若其它公理简单明了,看起来很想一条定理,于是2000多年以来,许多数学家试图证明它,但都失败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数学家高斯、罗巴切夫斯基、波尔约相继另辟思路,放弃证明第五公设问题,而是改变这种公设,终于得到了双曲几何和椭圆几何这些非欧几何分支学科,并且在后来的天体物理中得到了应用[2].

对于劳动价值论问题的解决,也是有一个类似的过程,在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对于商品价值决定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放弃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学说,转而把价格决定问题建立于边际效用学说基础之上,于是一系列的用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的问题②都得到了满意的解答,据当时亲身经历的经济学家(纳特·威克塞尔)描述,边际革命思想如同“晴天霹雳”,……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横扫整个经济学界,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李嘉图体系而成为新的正统[1].

至于边际效用学说是如何解释商品价格(注意,这里不再使用“价值”一词)决定问题,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内容,这里不再赘述③.需要补充几句的是,随着边际效用学说确立并被吸纳融入剑桥大学马歇尔教授的供求均衡价格决定论当中,劳动价值论逐渐被废弃,不再使用,随之废弃不用的概念还有价值概念和使用价值概念.关于使用价值概念,最早源于亚当斯密为了绕开价值悖论而提出(斯密规定使用价值很大,价值可以很小,例如水,或相反的情况也可以成立,例如钻石),而边际效用学说同时也完美的解决了价值悖论问题,而使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再矛盾[1].

行文至此,我们看到当代主流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在不同的根基之上,因而形成了二者之间的根本性分野,表现于前者描述了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不可调和的世界,而后者在边际分析的推理基础之上,分配与生产不再割裂,而是同时决定的一种平衡关系(这个理论主要是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1847-1938)把边际原理应用于分配问题之上得出的),这种基于平衡关系的稳定性,还被同时反对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新自由主义代表人哈耶克进一步证明为是一种自发扩展的合作秩序(F.V.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具有天然的优越性.

总之,同样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充满了矛盾斗争并会结束与崩坏,而终将被全新的排除私有产权的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所代替;但在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眼里,在最广泛的经济主体(家庭和私人)拥有独立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竞争引发了效率,竞争关系终将走向扩展合作秩序,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有效率、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制度.

至此,关于两种体系经济学的根本分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结论不同(因而政策含义完全不同),而结论不同的原因在于作为理论体系基石的基本理论假设(相当于现代科学中的公理体系)部分的不同,马克思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逻辑基础,而现代经济学在边际革命之后,逐渐把它的理论根据建立在偏好、效用和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假设基础之上.

2 如何看待和评价两种体系的分野

接下来的问题是,两种体系的经济学,对于今天现在的我们来说,如何评价和看待,两者之间有没有优劣正误之分?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两个极为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回答,一是从纯粹理论角度,作为一种逻辑体系,只要逻辑自恰,就是正确的,理论学说不必立即得到观察的验证.从这个标准出发,则两种体系的学说都能成立,甚至也可以建立一种资本价值论的体系,正如几何学中有得到经验直观证实的欧氏几何,也存在经验难以想象的虚几何、星空几何或逻辑几何一样.(注意,转型问题困难不能说明理论不自恰.所谓转型问题是马克思经济学用错了检验它的经验现实所导致,犹如用小尺度空间检验星空几何的命题,不可能使理论得到经验验证的,包括马克思本人和这个问题较了一辈子劲,至今没有人得出答案,因为不可能得到答案.)接下来,我们从第二个角度,即解释现实和致力于应用的角度来分析.毋庸讳言,在当今世界,曾经一度相互对峙分庭抗礼的两种学说,现实最终倾向于自由主义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学说尽管产生于欧洲世界,但马克思所预言的革命运动在欧洲可以说是马克思本人的家乡就根本没有发生,只是在东方世界确立了比较切近马克思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它的存续时间远未超过一个世纪.从这个方面来说,马克思学说随着人们对他的认识和实践的深化,随着对它的反思,人们至少是从当前的实践来说,是选择了放弃绝对严格的马克思学说,而发端于18世纪(早于马克思学说一个世纪)的自由市场体系,从目前21世纪前后的世界经济政治态势来看,得到了更广范围的推广和认同,以至于人们都倾向于把马克思学说排除在经济学之外.那么,我们追究根源,何以形成如此现状?答案应该在于两者之间的理论根基,即劳动价值论和由偏好、效用、供求关系假设构成的价格决定基础理论,当经济体中存在私有产权和市场竞争关系以及公司企业制度等因素,经验现实验证的只有后者的价格学说,而前者的学说恰好不能得到说明.因此,依照马克思经济学说推导出的一切社会经济政策的推行实施无不受到了阻力,甚至于在东方实践社会主义的国家不惜依赖暴力和愚化来推行这些社会经济政策.因此,从上述历史事实的含义出发,马克思经济学至少是以现在为中心的前后几个世纪似乎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从人的福利的角度来看,特别是物质福利方面,自由主义经济体系更能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从现实世界出发,为了解释现实,和为了让现实世界更加有利于人的存在,我们选择自由主义体系经济学说而排斥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有着眼前现实的足够根据的.④(在这里,也许有的读者会怀疑马克思学说还有机会出场和重登未来历史舞台吗,上世纪中国60-70年代的历史回想起来似乎不堪回首,前苏联社会大概也没有顾及足够私人和家庭的福祉.对于这一问题,本文还是引用前文几何学的类比,如同非欧几何的创立之出,因为得不到经验现实的对证,受到了极大的嘲弄和排斥,甚至高斯推迟发表他的发现,与这一情况相类似,劳动价值论不能被我们目力所及的经验现实所验证,但不代表在生产力极不发达和极度发达的遥远过去和缥缈未来人类社会它可以成立,也有可能在不拘泥于一时一地几件商品的狭小空间而是在更广阔的人类历史和整体福利空间上,劳动价值论假设是有其合理性的,犹如在人类一般活动范围的空间我们找不到内角和大于180度的三角形,但在天体几何中,可以是司空见惯的.)总之,我们从现实世界来看,从我们一般所见空间来看,劳动价值论及其基础上的马克思经济学,现实解释力差,也导致了与人们良好初衷愿望相悖的社会后果,因此,我们从现实社会出发,一般不能轻易在大范围中实践(例如举国推行)建立于与经验不吻合的假设(如劳动价值论假设,抑或资本价值论假设)基础之上推导出的经济制度含义,更不能利用暴力和蒙蔽等手段推行,否则,必然会导致一种历史性灾难后果.

关于如何看待两种体系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补充说明一下,那就是看待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恰标准和现实经验标准的本身的问题.这涉及到社会科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物理学)和纯逻辑演绎科学(数学)之间差异的问题,数学学科的一些分支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任意做出逻辑推理假定,如第五公设可以改变,则出现非欧几何体系,新理论不见得能够得到立即的应用.物理学,在缺乏经验支持的条件下,也可以适度作出超出直接经验或直接经验不能肯定的假设,例如光速有极限,并以不变的速度传播等,在这些假定下,才出现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学说,根据这种理论有钟慢尺缩和时空弯曲的推理结果,只要在实验和观测中验证这些结果,说明这种理论假设是合理的,否则则需要修正.但对于经济学来说,一种理论学说往往涉及到人和人类社会自身.如对于那种缺乏实践经验支持的假设基础(如劳动价值论)推导出的理论体系所包含的社会运行含义,一旦付诸实践,会产生几代人的影响,社会后果影响极为严重.因为人只能生活在现实的极为有限的空间,尽管我们的思维可以穿梭于亿万年之遥的古代和未来,以及从地面到太空到河外星系我们的思维也可以瞬间到达,但我们的血肉之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片刻也离不开我们真实的有限的宝贵空间,否则就会身家性命不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学学科来不得数学和物理学那样的浪漫、夸张和跳跃.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显然是违反了这个逻辑了,因此,全然实践它,结果是灾难性的,这时我们现代理性应当能够看得到的.

至此,我们看到,首先,经济学作为科学学科之一,本身可以作不同假设条件上的推理,得到不同的理论体系;其次,我们还需要看到,经济学毕竟是关于人和人类社会本身的科学,他的实验需要人类社会自身来做,它的实验后果需要人们自己来承受,因此,经济理论,尤其是社会基本制度层面广泛含义的经济理论,不能轻易实践,尤其是也不能用学术之外的力量来压制一种学说而支持另一种学说,好的做法是让学术适度自由,让不同的声音共同参与辩论,遵循科学规范,这有助于最接近于全社会利益的学说成为主流,从而可以避免了人为的社会经济灾害性后果以及国家政治动荡带来的社会伤害.

从经济学的这个特殊性来说,劳动价值论,比较而言,它的积极意义“似乎”是微弱的(从社会历史影响的意义上看马克思经济学意义伟岸,它的积极或消极意义不是可以简单评价的,所以只能用加引号的似乎一词),至少是从当前及以后很长的时间内,它的现实价值不如“偏好—效用—供求”价格论来得更加符合人们的源于首先要满足物质需求的需要.甚至,如果我们不从公理化形式主义范式体系意义上给马克思经济学以一定的科学地位的话,目前马克思经济学在经济学大家庭内的地位可以用日渐式微而有淡出之势来形容.对于劳动价值论学说在目前环境氛围下,以及经济学说史上,先有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并非马克思的独创,早在欧洲中世纪就存在,马克思不过是加以深化并在此基础上演绎了他的逻辑体系),后有基于边际效用学说的供求价格论的历史事实,现在的劳动价值论与物理学上已被废弃不用的“以太”概念好有一比:以太在科学史中曾经作为光波传媒和绝对参考系被提出和使用,它的角色如此重要以至成为物理学的基础,但最终它荣耀不再,受尽嘲笑,虽然再三挣扎却仍然逃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但不管怎样,它在科学史上还是占有它的地位的,虽然今天它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仍然能唤起我们对那段黄金岁月的怀念.向以太致敬.上述这段话中,如果把“以太”概念换成劳动价值论(还有物理学换成经济学等),则仍然很贴切,在这里,我们似乎也可以写上一句,向劳动价值论致敬,向马克思经济学致敬.当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比较是肤浅的.

3 关于两种体系经济学背后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认识论上差异的简要分析

马克思发展了自己的哲学和方法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实践论.

我们从近现代哲学思想发展的高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超出近代思辨哲学的范畴,而形而上学思辨方法认识论在近现代科学发展中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而我们知道在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道路上起到指导发展路向标作用的哲学思想是实证主义、马赫主义等科学主义思潮,而这些思想又源于近代哲学中由培根、笛卡尔、休谟、洛克等人提出的经验论和怀疑论思想.

至于马克思提到的“实践”重在要求认识主体参与改造世界,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认识、理解之上.可见马克思之实践思想和现代科学哲学中的实证检验思想还是极为不同的.

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学,逐渐越来越重视数据分析、建立模型、实证检验、逻辑推导,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公理系统,使理论体系的逻辑关系和定理推论系统等建立在公理体系基础之上,因而使学科自身更加符合实证科学规范.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两种体系的经济学背后的哲学基础明显的处于隔裂对立的状态.

马克思经济学遵循近代思辨哲学模式,尽管马克思本人对其进行过加工,而思辨哲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人可以通过理性达到观察对象或客观世界的本质的认识,于是马克思不断的在他的经济体系中试图找出或指出诸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马克思指出,价格现象的本质是价值,价值的本质是劳动,以及劳资关系背后是阶级关系,经济现象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夺关系即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关系.

而现代经济学由于逐渐遵循现代科学规范,现代科学哲学恰恰与近代思辨哲学存在认识论本质观上存在截然相反的看法,现代实证主义哲学,特别是马赫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认为人类认识和科学活动是不可能达到,因而也不是必须追寻,客观对象的终极本质及绝对真理,认为包括物理学这样的被认为最遵循数据测量检验和理论推理演绎因而是最严密的最接近于客观真理的学科在内,其研究也不过是“一些模型,即一些能帮助我们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一个观察与另一个观察联系起来的模型”,“物理学研究的根本不是真理”,“并非所有物理学家认为谈论‘真理’是有意义的”,相反,“科学的制度使怀疑成为一种美德(罗伯特?默顿)”,“物理学家总是乐于放弃某一个他所喜爱的理论,以接受一个更好的理论,这显示了宗教与科学在基本思想方法上的差异.”[3]

马赫主义哲学被大多自然科学和数学家所遵从,例如数学家彭加勒即把真理看成是人们为了“方便”而约定、协定、假定的原理,而不是客观真理的反应.马赫主义,还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定义为资产阶级相对主义约定论,例如,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评价道:彭加勒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渺小的哲学家.[4]这一源于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列宁的看法,反映了政治、自然、社会以及科学在哲学思想上的矛盾冲突的表现,⑤也许我们现在人的智慧,还不能判断这种矛盾的性质.

综上,我们看到,两种经济学体系的差异性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各自的哲学基础之上,而哲学高度上的差异又表现了政治与科学、自然与社会上的复杂矛盾关系,我们还不能把这个问题认识的更加深入,因而无从判断谁对谁错,孰优孰劣,只能留待后人继续研究.

在这个终极的高难问题上,笔者可以给出一点粗浅的见解,那就是哲学思想之间,如同座座山峰,当你位于一座山峰之上,总是看到所在山峰的伟岸,远处山峰的渺小.而实则不然,因为我们没有登上另一座山峰,如果能力允许,在另一座山峰之上,必然又会得出前此同样结论.因此,哲学思想之间,无从比较高低上下,只能是共存,经济学体系之间,如果差别是根植于根本哲学思想上的,也只能共存,无从比较高低上下或谁对谁错.

注释:

①转型问题的直接表述是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情况下 (用现代经济学语言就是存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与v+c构成相一致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理相矛盾.

②在边际革命前,李嘉图和约翰穆勒都在讲述商品价格的成本论,他们也成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囚徒,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因为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一度陷于停滞状态,约翰穆勒曾傲慢的断言,“价值规律问题已经没有什么可留给后人整理了,…已经很完善了”.[1]根据这一情况,边际思想对于当时学术界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③从逻辑严密性来说,边际效用理论没有最终解决价格决定问题,因为一般均衡的存在性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直到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被经济学家G.德布鲁证明才得以解决,此前瓦尔拉斯曾提出过方程组模型,但从数学逻辑上来说是错误的.

④马克思经济学含义的社会政策推行所以不成功的原因,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讲清楚地,但可以用一个比喻来阐释,那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建设社会经济,犹如使用星空几何原理盖房子,是不适当的.

⑤实际上这种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科学的碰撞与冲突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就已经明显存在,例如马克思1880年寄了一本《资本论》给达尔文,达尔文回复马克思说请原谅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1],而爱因斯坦也看到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认为不知所云,在科学上没有什么意义.

〔1〕马克·斯考森(美).现代经济学的历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2〕王青建.数学史简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保罗·戴维斯(英).上帝与新物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解延年,尹斌庸.数学家传[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F0-0

A

1673-260X(2010)09-0061-04

猜你喜欢
学说经济学马克思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简明经济学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经济学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