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中要注意的五个问题

2010-08-15 00:49刘天军
关键词:斯大林共产主义苏联

刘天军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中要注意的五个问题

刘天军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各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思考的问题,能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事关社会主义兴衰的大事,各国共产党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上的实践探索,从苏联的教训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用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改革;探索;启示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的社会形态做了科学的阐述,他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他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还有一个过渡阶段。

根据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科学阐述,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第一次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把未来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还不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可以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同时列宁还认为,未来社会应分为最初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对社会分阶段的设想为后人提供了思路,可以把社会主义分为若干的阶段。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1936年11月25日,斯大林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1939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向共产主义过渡。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宣布苏联在20年内 (至1980年)“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发展阶段问题上做了相应的修正,于1967年11月宣布苏联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安德罗波夫认为,苏联社会“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面临“完善发达社会主义,并随之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历史任务。契尔连科坚持了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进而提出了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的方针。1980年10月,戈尔巴乔夫首次提出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新概念。

虽然苏联的后继领导人不断降低苏联发展阶段的论断,但是其判断仍然脱离了苏联的实际发展情况。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经历了 “两个阶段论”和“初级阶段论”的过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1987年9月29日,邓小平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虽然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还是社会主义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一直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应提出和解决一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目标,决不能把下一个阶段才能达到的目标盲目地搬到前一个阶段来实现。只有弄清本国的社会主义究竟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并据此制定切合实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脚踏实地稳步前进,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形态特征做了一系列的设想,提出了大致的轮廓,但只是粗线条的描述。具体到未来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们没有做进一步的阐述。对未来社会建设的道路及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探索就落到了新一代无产阶级领袖们的身上。

(一)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从1918年3月起,苏维埃政府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3月,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坚定地认为这种模式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斯大林模式,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采用这种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把这种模式移植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历经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苏联几位领导人,虽然他们也进行了改革,但依旧保持着斯大林模式。

(二)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在建国初期,我们照搬了苏联模式,在经济领域实行清一色的公有制,在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和苏联相比,我们弄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以本质论代替了特征论,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我们抛弃了姓“资”姓“社”的争论,不再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改变了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改革的指导思想要正确

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中苏两国两种不同改革的指导思想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国家命运。

放弃马列主义、放弃党的领导,实行“政治多元化”是苏联解体的政治根源。1989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要用民主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大厦,要求全党自觉地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向民主社会主义目标前进。

邓小平曾经明确而又坚定地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四、重视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执政党头等重要的大事。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特别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班人,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千秋万代永世不变的大问题。

苏联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的建设,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现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联共产党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虽然苏联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人民群众的生活依然贫困,各种生活资料短缺。人民的利益没有被执政者所关注,这也为苏联共产党的倒台埋下了伏笔。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这早已为历史所证实。

五、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民族问题非常突出、非常复杂、非常敏感,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它也是影响国家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会使国家动荡不安、陷入战争甚至会使国家陷入分裂。

几十年来,列宁之后的苏联领导人纵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民族平等原则,俄罗斯民族处于联盟中央领导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享有特权,而其他少数民族则处于附属的“次等民族”地位。民族不平等现象的长期存在,激发了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严重不满情绪,非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普遍存在,这两种民族主义互为因果,成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

我国从建国到现在一直都重视民族问题。建国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和120个民族自治县 (旗)。党的十五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列为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六大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应当充分认识到,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民族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民族的和衷共济,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兴旺昌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周尚文.苏联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

D616

A

1673-1999(2010)14-0009-03

刘天军(1980-),男,河南罗山人,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当代经济社会研究。

2010-04-12

猜你喜欢
斯大林共产主义苏联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