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中
李白的悲剧性仕途命运解析
李明中
李白是诗国的天子,可是他的仕途却命运多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用诗国的童心来应对现实人际关系,恃才傲物和政治上的幼稚病。
童心;幼稚;恃才傲物
李白是诗国的天子,他在生前就诗名远播,被时人和后人所追捧。杜甫曾曰:“李白斗酒诗百篇”,清代赵翼称赞他说:“李杜文章万古传”,由此可见一斑。象许许多多的封建文人一样,李白也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他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求仕之路。但希望象肥皂泡般的破灭了,他的政治理想的幻灭,除了社会的原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性格决定的。
开元十五年,李白从金陵、扬州西游安州(今湖北安陆),在此,他一边读书写作,提升诗名,一边进行干谒活动。在寄希望于安州长史裴某未果后,他天真地希望到长安“历抵卿相”,争取得到王公们的举荐。开元十八年,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但魏阙森森,庙门难入;开元二十三年,为了寻找出路,李白到荆州拜访荆州大都府长史韩朝宗,写《与韩荆州书》[1],自荐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抱负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才华,希望韩朝宗帮助他“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可再一次铩羽而归。天宝元年八月,李白终于以其诗名叩开长安之门,奉旨入京。多年的东奔西走、寻寻觅觅,终于长舒梗塞于心的郁闷之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可唐玄宗看中的仅是他的诗才,而不是他所谓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加之“一生傲岸苦不谐,思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傲岸不羁,唐玄宗认为他“非庙宇之器”,他只好再次离开长安。到这个时候,李白的求仕之路可以说结束了,但是,他仍不死心。天宝十五年十二月,李白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入其幕府,卷入王室权利之争,结果以“附逆作乱”的罪名入狱,虽最终拾得一条性命,但他这次入永王幕府,在政治上输得赤身裸体。
后人从“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出发,特别是从诗美逻辑出发,他们发现,以李白在诗坛的才华,臆测李白当有治国安邦的雄才伟略,这样的人却无法走入仕途,应是唐王朝的悲哀。他们为李白鸣不平,为他叫屈。那么,导致李白政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李白的思想芜杂,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一直在李白的头脑中打架,没有融会贯通起来。儒家入世的思想是他生命律动的最强音,他漫长而艰辛的求仕之路就是明证。当此路遇挫时,他又转而投向道家思想的怀抱,寄情于山水。开元十三年出川时,李白结识了道家大师司马祯,后者认为他的精神气质“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气质是秉承天赋的,所以李白的求仕之路,是屈道而强趋儒,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他内心儒道之间的对立。因此,当他入世不顺时,又断然回到道家怀抱。佛家思想让人内心淡泊宁静,可当李白内心儒道思想打架时,他的内心却淡泊不了,宁静不了,他的诗中充满了矛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个家不仅是地理上的家乡,也可以是心灵之家,即道家;“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溅出换美酒,与尔同肖万古愁”,他一方面希望建立功业,却又不时地流露出道家及时行乐的思想,以及炼丹吃药、追求长不老的庸俗想法。“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我来逢真人,长诡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意炼药说。”(《古诗五十九首》其五)“药物密海岳,采铅清溪滨。时登大楼山,举首望天真。羽驾灭去影,飚车绝回轮,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古诗五十九首》其四)
恩格斯在分析歌德的思想矛盾时曾说,在他的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又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心胸狭窄的庸人[2]。
“既是天才又是庸人,既伟大又庸俗”,用这话来评价李白也是十分恰当的。李白是天才诗人,可又是一个政治庸人和鄙俗的道士。而同样受儒、释、道思想影响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政治上,由儒家思想导航;生活上,道家思想使他与生存环境和谐相处;当其人生遇挫时,佛家思想使他拿得起、放得下,即使被贬谪到边远的儋州,他还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而李白却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金刚怒目。
第二,政治上幼稚。李白在诗国是旷世奇才,但这并不意味他的政治才能可与之比肩。天宝十年的秋天,李白寄诗与幽州节度使幕府判官何昌浩云:“羞作济南生,九十颂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表现其想到边疆建功立业的抱负。他在《公无度河》写到:
报发叟狂而痴,清晨经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度河苦度之。虎可博,河难冯,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间。箜篌所悲意不还。
他不顾妻子的劝阻,一意孤行,前往幽州。当时幽州节度使何许人也?安禄山。天宝四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这与李白去幽州相隔仅四年,说明李白去幽州时,安禄山早已厉兵秣马,磨刀霍霍,其取唐王朝而代之的野心昭然若揭。当他从幽州南归后,在《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北宋良宰》中写到:“十月到幽州,戈铤如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燕然可摧倾”,燕地之人将使唐王朝大厦将倾。而李白当时去淌龙潭虎穴,不是他英雄虎胆,仅能证明他在政治上的幼稚。
天宝十五年,李白入永王幕府,在此期间,他写了《永王东行歌》,共11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其二)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其五)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其八)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其十)
试借君王玉子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两入长安别日边。(其十一)
在其二中,李白以谢安谢石自况,渴望为君王“静胡沙”,其五、其八、其十、其十一,对赏识自己的“贤王”极力呕歌,近乎“溜须”的地步。姑且不论他是否有谢安谢石那样的政治军事才华,仅凭他在天宝十五年十二月入永王幕府,“为君谈笑静胡沙”来说,他后来被定为“附逆作乱”之罪,这对李白来说,一点也不冤,因为在那年八月,太子李亨已经在今天宁夏灵武继位,即唐肃宗。一边是皇帝,一边是永王,他们之间的争斗,完全是王室间的权势之争,李白连这个利害关系都没弄清楚,可见其政治上是多么幼稚。或者,是他有意“附逆”,发泄一下自己多年求仕不得的怨气。
第三,放荡不羁、恃才傲物。作为诗人的李白,他用诗国的童心来应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诗歌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在诗国里,诗人的情感要丰富而个性化;而现实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要求人收敛个性,表现出中庸的心态,而不是去张扬自己个性,这是中国文化中庸之道的要求。李白在这两个情感世界里,往往没完成心态的转化,结果是处处碰壁,使他的心情变得糟糕。为了调整心态,李白于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其访名山”,“明朝散发弄扁舟”,到名山大川中去寻找心绪的宁静。但泼水难收,破损的人缘却难以修复,只好借酒消愁,其结果“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这种情感状态加剧了人与人关系的对立。
中国封建政治的模式是人治,目的是治人。要治好人,就必须用好人。用人的标准,首先是所用之人必须具备儒家所谓的德行,其次是他的才能。这里所谓的才能,主要是经世致用的政治才能。政治才能包括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政治上的生存能力。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自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的政治才能,可他一辈子游离于仕途之外,他所谓的济世之才没有得到检验,我们可以理解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他还在《古诗·二十七》中写到:“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眉目艳皎月,一笑倾人城。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双飞”指赵飞燕姐妹,李白借赵飞燕讽刺杨贵妃。《唐书·文苑列传》记载有李白叫高力士给他脱靴的典故。杨贵妃和高力士,一个是皇帝宠妃,一个是受宠太监,与他们作对,说明他不善于经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经营人际关系,则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他在《玉壶吟》中写到:“揄杨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为何“妒杀人”?这与他戏谑同僚、视同僚为草芥有关。不要说同僚,就是在唐玄宗面前,李白也有不恭之言行。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李白在唐玄宗面前,有些轻狂不知所以,没有一点尊卑之别,唐玄宗以“非廊庙器”而不用,说明玄宗是知人善用的。但对李白来说,则说明他不具备在凶险的政治生活中求生存的能力。有人曾这样写到:
关于排斥挤压李白的权贵,正史、野史记载很多。最有名的新、旧《唐书·文苑列传》所记李白醉后令高力士为其脱靴,以及高力士受辱后挑唆杨贵妃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比李白稍晚的魏颢(一个狂热的李白的崇拜者,他曾追随李白游踪直到与李白见面)还在《翰林集序》中点了张垍的名。张垍是当过宰相的张说的儿子,唐玄宗的女婿。一个宠奴,一个宠妃,再加上一个权势正炽的驸马,李白自然无法在朝廷立足了。反过来再看“揄杨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两句,其意义恐不致是赞扬圣主和八仙饮酒;“揄杨”中含着对皇帝的不恭敬,“谑浪”里一定还有对权贵们的嘲弄。有个叫夏侯湛的人称赞东方朔说:“戏万乘若聊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引用来评价李白(苏轼《李太白碑阴记》)。这里,我们不但找到了“揄杨”“谑浪”的好注脚,也找到了李白比东方朔的好注脚[3]。
这段文字谈到了李白敢得罪这些权贵,说明他在政治上是一个莽汉、十足的幼稚儿。无独有偶,那能七步为诗、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也因恃才、酗酒而在政治上失意,结果抑郁而终;宋代柳永具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名声,但他在妓女间浅吟低唱的浪子作风,最终只落得个“奉旨填词”的结局。这三人的政治悲剧,后人归因于所处时代政治的黑暗,而不从他们性格的弱点去索原。儒家所谓的先修身养性,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而上述三人在修身上都有问题,被封建政治体制所遗弃,就不足为怪了。
[1]李白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40.
[2]马克思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7.
[3]安旗,薛天伟,阎琪.李诗嚼华:李白诗名篇赏析[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152.
book=124,ebook=281
I206.2
A
1673-1999(2010)14-0124-03
李明中(1979-),男,陕西南郑县人,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100)2008级古代文学研究生。
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