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标准就业时间预期提前理论探析

2010-08-15 00:49杨化
关键词:学分制就业指导预期

杨化

高校标准就业时间预期提前理论探析

杨化

高校就业时间应当分为标准时间就业、延期就业和提前就业三类。延期就业问题已经得到认可和关注,而提前就业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高校标准就业时间预期提前是切合当前学分制改革发展的必须,是符合特殊人才发展的必须,也是与实习、就业挂钩制度建立的必须。为应对高校标准就业时间预期提前,学校、学生工作者和学生三大主体都应当主动思考、积极行动,推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

就业时间;预期提前;综合预期

在当前市场经济模式的分配体制下,学生和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的就业时间总是因个体条件而异。按国家有关规定,高校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应届毕业生同等待遇;择业期内,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将为这些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事实上,相对于延期就业的提前就业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也十分必要。高校标准就业时间预期提前理论,正是基于此种现实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就业社会学理论模式,它意味着高校就业时间将打破毕业就业的标准时间限制,适应大学学分制改革和自主创业、自由择业等社会新兴教育现象的需要,将高校就业时间提前,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一、标准就业时间预期提前的必要性

在多元化的时代,高校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也不可避免。学习和就业已经脱离了简单的阶段性断层时代,而逐渐走向相互交融的整体性时代。标准就业时间和具体的就业时间之间存在错位、不配套的情况。标准就业时间这种预期假设在当今社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就业时间的预期呈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对未来的预期理论,开始于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分析和检测,同时也成为社会学理论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预期的形成不仅涉及到风险,而且涉及到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未来是如此的不确定,人们在作出影响未来的决策时,不管这种决策是个人的、政治的或经济的,人们都不能完全依据严格的冷静盘

算[1]。

(一)建立与高校学分制制度相匹配的就业制度的需要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西方各国高校一般都实行学分制。学分制首先在美国产生并得以推广,是与美国包括市场经济、多元政治、教育地方自治等体制在内的国情分不开的。美国人信奉通才教育思想,强调发扬个性,倡导“个人本位”思想。学校不规定固定的学习年限,教师可以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随心所欲地加以选择,毕业后自主择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学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分制不仅赋予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性,使得学生在自主选课上有了更大的空间,也给大学教育增添了活力,使得学生既可以修满学分,提前毕业,还可以选择休学到校外创业或者打工,然后再复学[2]。在中国高等教育深化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原有的就业标准时间显然失效,学生的毕业时间和就业时间发生冲突。高校学分制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在大学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学习的结果仍然要体现为就业,将书本的理论转化为工作的实践。如果高校就业制度仍然固步自封,显然很难跟上学分制改革的浪潮,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学分制制度。

(二)鼓励特殊人才发展的需要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大学教育应当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其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实为当代大学教育之必须。高校应当鼓励和支持一些特殊人才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在大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应允许在校学生创业,利用学缘、地缘、人缘等优势开创事业。

高校同时可开展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让有意创业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开始实现未来职业的规划。

(三)符合实习、就业挂钩制度的需要

在经济高速运转的今天,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从学校单纯理论培养转向学校与单位共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能够获得理论知识的积累、专业素养的培训,也能获得实践的操作和提高,尽快适应现代工作节奏的需要。尤其是“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订单式”人才具备了更多的就业能力和就业优势。而实习、就业挂钩制度则是解决实习和就业环节的相对剥离问题,在企业、单位人才急需的情况下,可提前就业时间,实现从实习环节到就业环节的零跨度。

二、标准就业时间预期提前的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时间分为标准就业时间,延后就业时间和提前就业时间。针对标准就业时间预期提前问题,学校、老师和学生三大主体都应当主动思考、积极行动,推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

(一)学校应当准确分析就业形势,制定就业政策

学校应当把握当前实际就业时间与标准就业时间的冲突,准确分析就业形势,制定综合性就业政策。

第一,学校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就业时间的多样性、长期性,让就业工作符合学分制改革的需要、特殊人才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二,学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按照教育部要求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全面实现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并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四化”要求,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第三,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分年级设置相应课程,让大学生能够从进校开始就了解就业形势,制定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设计。

(二)学生工作者应当做好准备,促进学生就业

学生工作者往往是就业工作的主体,是就业政策的传播者、讲解者和服务者。学生工作群体自身应当清晰地了解当前就业工作的形势,适应就业工作的变化。

加强学生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应当建立轮训制度、集训制度和专业培训制度,让学生工作群体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学生工作者应当了解和把握学分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让就业工作能够充分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让学生能各尽其才、百花齐放。当然,就业时间预期提前必然会增加学生工作者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学生工作者应当克服困难,主动寻求就业工作的新模式,帮助学生充分就业。

(三)学生应当定位自身才能,抓住就业机会

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是就业工作的受益者,当然也是就业预期中的风险承担者。竞争仍然是就业过程中永恒的主题,而竞争凭借的应当是个人的能力、才智、道德素养等体现个人综合素质的要件。面对就业时间预期的提前,学生应当合理认识自己,抓住就业机会。

一是学生应当在进入大学后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充分考虑自身兴趣、特长、能力的情况下,制定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预期。二是学生应当制定与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的大学学习生活规划,在选课中体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生活规划的良好融合,最终完成就业预期与学习预期的吻合实现二者综合预期的完成。三是学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实习、实践机会,为就业做好准备,能够抓住学业提前完成后的就业时间预期的提前。

高校学生就业时间应当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适应高校深化改革发展的要求。高校标准就业时间预期提前应当是高校学分制改革的产物,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产物。

[1]穆争社,高觉民.西方预期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4(4).

[2]董洪亮.高校在探索:学分制如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N].人民日报,2009-11-20.

book=61,ebook=201

C913.2

A

1673-1999(2010)14-0061-02

杨化(1982-),女,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刑事侦查学院助理研究员。

2010-03-23

猜你喜欢
学分制就业指导预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