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玲玲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29)
阮大铖研究综述
尹玲玲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29)
阮大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家世生平及交游,戏曲研究,诗歌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分布于民国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两个时间段。因其文人奸臣的特殊身份,文学研究与人品、政治相纠缠。
阮大铖;研究;综述
阮大铖,祖籍安徽怀宁,后迁居桐城,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生于明代万历十五年(l587),二十九岁举进士;天启中,曾谄事魏忠贤,为东林士人所不齿。南明,累官兵部尚书,对东林、复社文人立意报复。清兵南下,阮大铖乞降,从攻仙霞关,僵仆石上死。或云其游山时,自触石死。年六十。从人品方面来讲,阮大铖无疑是一奸臣。
阮大铖流传于世的作品主要为戏曲和诗歌,戏曲有《石巢传奇四种》,诗歌有《咏怀堂诗集》十一卷。他的戏曲以及诗歌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均得到较高评价。关于戏曲,王思任认为可“接道人(汤显祖)之憨梦”[1](P170)张岱赞曰:“如就戏论,则亦镞镞能新,不落案臼者也。”[2](P69)吴梅评价:“阮圆海之曲,不以人废言,可谓三百年一作手矣。”[3](P436)黄云眉也说:“其曲最轻倩,真歌坛作手。”[4](P2431)至于《咏怀堂诗》,陈三立认为阮为五百年大作手,[5]胡先骕更许之为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6]钱仲联先生说:“阮大铖诗的成就比戏曲更高。”[7](P8)从文学方面来讲,他又是一个诗人,剧作者。
这样一种特殊身份,人品与文品的错位,引发阮大铖研究的两大现象:第一,阮大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两个阶段。第二,文学研究与人品、政治纠缠。
具体说来,阮大铖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郑雷《阮大铖丛考(上)》及刘致中先生《阮大铖家世考》集中考证阮大铖的家世,籍贯。郑文引证史料,详细推证了阮大铖家世里居及出继问题,结论为:“阮大铖明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八月生于安徽桐城,自幼出继为长房伯父阮以鼎嗣子。约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二岁时随嗣父迁入怀宁,成为一‘怀宁籍桐城人’。后因大铖无子,不能担负承嗣重任,仍旧回归二房,而另以三房大錡为长房嗣子。大铖稚龄即深受嗣父阮以鼎影响,为人处事干练机警。又从其叔祖阮自华游,于诗文戏曲一道获益良多。大铖生父阮以巽赋性恬淡,奉持佛法至恭至谨,大铖学佛可能与此有一定关联。”[8](P93)刘文列出了世系表,阮大铖家世一目了然。郑文与刘文对于了解阮大铖的家世以及由此对他的人生、文学成就所造成的影响极有帮助。
胡金望先生的《在明末党争中宦海沉浮一一阮大铖曲折复杂的人生四部曲》从阮少年时起,依据阮的得意与失意,列出阮一生的走势,分阮大铖生平为:一、科举世家中早慧早贵的才子;二、“宦海惊涛迷象马,名场孤注夺袅卢”;三、发奋创作,数谋起复;四、东山再起,降清走死。李玉栓《阮大铖生平考述》与之大同小异:一、累世簪缨,家风赋遗;二、宦海沉浮,四起四落;三、灵心慧舌,穷而后工。阮大铖的生平,史有所载,无大的分歧,然其结局,却有数种说法,引起某些人的关注。郑雷《阮大铖丛考(中)》有“阮大铖殒命时地考辨”,综合正史野史诸种记载,予以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数事合观,可推知阮大铖顺治三年(1646)八月随清军征闽时猝死于浙江江山县仙霞岭上,终年六十岁。”[9](P88)对向来众说纷纭的阮大铖的结局,作出了合理的推断。张惠《阮大铖之死考辨》更是专就阮大铖的死法进行考证,得出了“阮大铖的死因还是以《明史》为据,阮大铖是在顺治三年八月随清军征闽暴毙于仙霞岭……”[10](P144)的结论,与郑文可谓殊途同归。
既然阮大铖不是一纯粹文人,人们在论及其生平时自会跟政治扯上关系。前已提及的胡金望先生论文中阮大铖的人生四部曲即与其政治生命密切相关。胡先生另一文《人生喜剧与喜剧人生——阮大铖的政客生涯及其人格透视》展示了阮大铖的政客生涯,剖析了其“二丑”喜剧角色及其成因,社会的以及个人人格方面的。张永刚《阮大铖与晚明党争》即把阮大铖放在晚明特殊的政治背景中考查其生平,详细阐述了阮大铖在晚明阉党与东林党争中投机钻营与他个人政治生涯中的浮沉关系。谢谦《论明末文人阮大铖的堕落》揭示了在明末士林集体堕落的环境中,阮大铖的堕落几乎有着某种必然。陈椿年《闲话阮大铖》以九页的篇幅,论述了阮大铖的政治能量,并且认为阮的文学亦与政治有关,有时是一种政治手段,而非纯粹的文学。以上文章并不纯粹介绍阮的生平,而是在介绍生平的同时分析阮大铖复杂人生的成因。
对于这样一个人品与文品极不统一的人该怎样评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耿法《从阮大铖到胡兰成》一文,把阮大铖与胡兰成列为同一类型的人,作者极为愤激的指出,不能以“不以人废言”为借口而忽略了这类人的政治污点和人品污点,奸臣和汉奸的身份不容置疑,当然也不能对他们有丝毫的谅解与好感。何满子《谈阮大铖》接续鲁迅的话语,称阮大铖为“古之叭儿”,分析了他作为“古之叭儿”的种种劣迹,称阮“臭名远扬”,是“卑劣的灵魂”,对阮大铖的鄙视至为明显。与此相反,屈超耘却呼吁人们《给阮大铖一点宽容》,文中称阮为“大剧作家”,认为:“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太严酷,完全可以啥事按啥说,不要死抱住那个‘文如其人’的老框框不放;不要认为:人坏了一切就都坏了。历史上文不如其人,诗不如其人,画不如其人的多得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不能因人废言,更不能因人废文。”[11](P10)屈文主要着眼于阮的文学成就,认为从文学方面出发,可以给阮大铖一些宽容。
这三篇文章代表着对阮大铖评价的两种意见:一种把他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不得翻身;另一种则认为不能以人废言,他的文学才能是值得肯定的。
冯保善《冯梦龙阮大铖交游小考》考证了冯梦龙与阮大铖交游时间,分析了冯梦龙与臭名昭著的阮大铖交往的原因。庄学香《钱澄之与阮大铖》,考证了钱澄之与阮大铖由交好至交恶的过程,侧重于二人的正邪对比。胡金望《阮大铖文学活动与交游考略》对阮大铖的交游情况作了综合,把散见于单篇论文中的交游考整合到一起,分类展示,成为了解阮交游情况的很好的参考,但在范围上无多拓展。
最早考证阮大铖结社活动的为朱倓《明季桐城中江社考》,该文考证了中江社的成立时间,社员组成,认为中江社的幕后领导人物为阮大铖,中江社的性质为政治性社团,目的是用来与复社相抗衡,随后郭绍虞先生的《明代的文人集团》沿袭了这一说法。魏中林、尹玲玲《阮大铖所结中江社考论》从成员及文学创作入手,把中江社定性为文学社团。李圣华《朱倓〈明季桐城中江社考〉补正——兼与魏中林、郑雷诸先生商榷》则作了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考证,指出“朱谈《明季桐城中江社考》认为中江社为阮大铖与东林党、复社暗争的政治之具,郭绍虞等人接受其说,今人或谓中江社更倾向于文学创作,其说皆不免有误。中江社只是明末的一个普通文社,既非海门大社的延续,亦非政治性结社,其旨在会文,以备科举之需,兼为诗酒之会。阮大城在中江社创立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参与社盟,大抵是尚标榜,好名利,以风雅自许。论者不当斥中江社为与复社为敌的小人集团,亦不必视其为文学社团,从而夸大它的文学功能。”[12](P208)使得这一问题得以澄清。
以上研究成果是我们研究以及评价阮大铖的重要依据,为更好的研究阮大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为文献整理工作。石巢传奇的文献整理已经成果颇丰,先后出现了陈家琪校、雪韵堂批点的《燕子笺传奇》,罗宗珩注释、汤寿铭评点的《燕子笺传奇注释评点》,刘一禾注《燕子笺》,徐凌云、胡金望点校《阮大铖戏曲四种》,蔡毅《石巢传奇校注》,为阮大铖戏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为考据类研究。孙书磊《阮大铖南京戏剧活动考》,考证了阮大铖在南京创作戏曲的确切时间、地点,指出,“崇祯期问南京特有的党争激烈的政治气候、歌舞升平的文化氛围以及作者有意识地将创作与演出等戏剧活动当作实现自己政治追求的工具等现实因素,为其戏剧创作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契机和可能。”[13](P88)郑雷《阮大铖丛考(中)》“阮大铖剧作本事索隐”,考证了阮大铖剧作的故事来源,认为“阮大铖作剧往往自出手眼,于古雅经史及底下之书两无所取。其存世剧作除少部分内容袭取或化用汤显祖等前人关目外,大多取材于自身现实经历,其间既有个人遭际感悟,亦不乏门生故旧及同代人特殊或普遍生活经验。”[9](P89)《阮大铖丛考(下)》进一步对已亡佚的七种阮大铖剧作进行了考证,尽可能去探求阮大铖亡佚传奇的本来面目。另外,该文还对阮氏家班演出活动情况及人员组成进行了考证,指出阮氏家班多搬演主人作品,“技艺精湛,排场讲究”,风靡南都。家班中“女乐与优童兼备,属于混合类型。”[14](P98)
三为戏曲艺术研究。胡金望《阮大铖戏剧艺术论》概括了阮大铖戏剧艺术的三种特征:1.曲折的故事性与浓郁的喜剧性;2.曲词典雅华美,宾白声口毕肖;3.联系舞台实际,注重演出效果。顾晓东《〈石巢传奇四种〉浅论》从以下三方面概括阮大铖的戏曲艺术:1.反映的生活面广阔,如同色彩丰富的风俗画;2.构思巧妙,立意创新;3.华美动人的语言;4.结构严紧缜密,情节丰富生动;5.纯从演出着眼,重视剧场效果;6.喜剧风格浓郁,随处妙趣横生。李玉栓《〈石巢传奇四种〉艺术论》则概括为:1、曲词优美毕肖;2、情节诙诡奇险;3、风格喜剧谐趣;4、表演实效动人;
以上三文从整体方面概括阮大铖的戏曲艺术。六点是三点的扩展,三点是六点的概括,无非是抓住了阮大铖剧作的内容、形式及舞台演出效果几方面提炼阮大铖戏剧的艺术特征。梁春燕《从〈燕子笺〉看阮大铖传奇的艺术特色》、郭全芝《程式与变异:阮大铖〈春灯谜〉的创作艺术》则是从某一剧入手,以小见大,详细剖析阮大铖的传奇艺术。
四为剧作的思想内容研究。需要指出的是,阮大铖剧作是否影射现实,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主流一方对阮大铖剧作思想内容的考查一般都与作者本人联系起来,涉及他的思想、做人等方面。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如李玉栓《从〈石巢传奇四种〉看阮大铖的思想特征》,从剧作的内容来透视作者的思想观念,认为“阮大铖的思想中具有万能的功名观、混世的生活观、积极的现实观和复杂的情爱观等特征。”[15](P85)李金诵《阮大铖〈双金榜〉中的政治影射发微》则是从剧作内容联想到现实政治,以索隐的方法推论出“阮大铖对自己未来的期待以及推翻钦定逆案的企望。而且,他还借剧中皇甫敦的冤案自表无罪,乞求清流诸君子明辨是非,网开一面。阮大铖的这番寓意不能说不深刻。”[16](P85)阮大铖利用剧作为自己开脱的说法来源甚早,早在阮大铖同时代人张岱那里即已提及:“阮圆海大有才华,恨居心勿静。其所编诸剧,骂世十七,解嘲十三。多诋毁东林,辩宥魏党,为士林君子所唾弃。”[17](P69)日本青木正儿也说:“此记(《双金榜》)作者用以寓其为世人误解受冤之意。”[18](P312)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她说:“然圆海之作,果各有所隐射欤?今读诸剧,唯《双金榜》一种,略见寄托之迹,顾亦非诋毁东林也。”[3](P436)“此记(《春灯谜》)獭皮海,或云影射张献忠,亦无确证,鄙意不必牵附。”[3](P440)
徐凌云、胡金望《孔雀随有毒不可废文章——阮大铖四种曲卮谈》从内容、形式两方面,较全面介绍了阮大铖的戏曲创作。
五为戏曲观。郭俊超《谈阮大铖的戏曲创作观念》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所以娱亲而戏为之”——戏曲的娱人观;2.悲喜交融——剧作的审美理念;3.“其事臆也”——艺术创作虚构论;4.“易歌演”——舞台实践主张;5.“一笑有悟”——灵感论。李玉栓《阮大铖戏曲理论探析》与郭文异曲同工,论述阮大铖的戏曲创作主张为:1.“娱也”的戏曲功能论;2.“易歌演”的表演实践论;3.“臆也”的编剧虚构论;4.“一笑有悟”的创作灵感论。两文的概括基本相同,勾勒出了阮大铖的戏曲观。
另外,郑雷《从玉茗堂到咏怀堂》梳理了从汤显祖到阮大铖的传奇承继关系。谢江飞《传奇剧本燕子笺》则介绍了燕子笺的版本。
民国时期胡先骕与王伯沆都曾对阮大铖诗歌投入了较大热情。胡先骕《读阮大铖咏怀堂诗》比较全面的分析了阮大铖诗歌,并给以极高评价。胡先生的论述提纲挈领,后人对阮大铖诗歌的研究多建立在此文基础之上。王伯沆对阮大铖《咏怀堂诗集》爱不释手,从友人处借得,不顾自己身体不适,埋头抄写,在后记中高度评价了阮大铖诗歌。柳诒征《咏怀堂诗集跋》则认为:“其诗亦本自华教融怪特之性,而归于冲雅。”陈三立认为阮诗“澹秀矜炼”,章太炎评价“大铖五言诗以王、孟之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炼。”[5]钱钟书则认为“阮圆海欲作山水清音,而其诗格矜涩纤仄,望可知为深心密虑,非真闲适人,寄意于诗者。”“圆海况而愈下;听其言则淡泊宁静,得天机而造自然,观其态则挤眉弄眼,龋齿折腰,通身不安详自在。”[19](P504)
今人多从内容入手作类的研究。钟明奇《〈咏怀堂诗〉简论》主要论述了阮大铖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征及语言特色,指出阮大铖在山水田园方面继承陶渊明随缘任运的情致,模陶的痕迹极明显,山水与咏怀妙合无垠,但又不同于阮籍的咏怀,诗中的禅光佛影又类乎王维,语言精警凝练,精雕细刻。胡金望专著《人生喜剧与喜剧人生——阮大铖研究》从《咏怀堂诗》版本到山水田园诗、志时诗、咏怀诗,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关注。尹玲玲《阮大铖述怀诗浅探》,从阮述怀诗入手,分析阮的内心,认为“这些诗表现了阮大铖在特殊境遇下内心的徘徊、犹豫、苦痛,哀怨婉曲。”“这类诗在述说阮大铖内心的同时,也成为他特殊处境下的一种自我拯救的方式。”[20](P145)
不以人废言者,可对阮大铖人品忽略不计,高度评价其诗歌,难以漠视其人品者,则会从钱钟书的观点出发,小心地给出评价。
阮大铖《咏怀堂诗集》已由胡金望先生点校出版。
另外,两篇硕士论文梁艳艳《石巢四种曲研究》、尹玲玲《阮大铖咏怀堂诗研究》分别从戏曲与诗歌两个方面对阮大铖文学创作给予了关注。
在各类专著及史类著作中,论者也逐渐给了阮大铖一个位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文学史,除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外,阮大铖一般被排除在外。近些年,这种情况有了很多改观,阮诗歌依然坐冷板凳,但学界在论及明清传奇时,一般都不会绕过阮大铖。比如下列著作: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胡世厚、邓绍基《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王永健《中国戏剧文学的瑰宝——明清传奇》,孟瑶《中国戏曲史》,金宁芬《明代戏曲史》,张燕瑾《中国古代戏曲专题》,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孙书磊《明末清初戏剧研究》等都会或多或少提及阮大铖的戏剧创作。
综上所述,阮大铖的戏曲研究,家世生平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诗歌方面还有较多研究空间,《咏怀堂诗》的笺注本还没有出现,阮大铖诗歌以及诗歌理论研究尚不够深入,阮诗与戏曲的联系,阮的交游,他所主持的群社等,都有进一步考证的余地。
[1]阮大铖.阮大铖戏曲四种[M].徐凌云,胡金望,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3.
[2]张岱.陶庵梦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4]黄云眉.明史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阮大铖.咏怀堂诗集[M].扬州:广陵书社,2003.
[6]胡先骕.读阮大铖咏怀堂诗[A].阮大铖.咏怀堂诗集[M].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1928.
[7]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8]郑雷.阮大铖丛考(上)[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9]郑雷.阮大铖丛考(中)[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0]张惠.阮大铖之死考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1]屈超耘.给阮大铖一点宽容[J].当代戏剧,2002,(2).
[12]李圣华.朱倓《明季桐城中江社考》补正——兼与魏中林、郑雷诸先生商榷[J].社会科学辑刊,2009,(2).
[13]孙书磊.阮大铖南京戏剧活动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4,(12).
[14]郑雷.阮大铖丛考(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5]李玉栓.从《石巢传奇四种》看阮大铖的思想特征[J].黄山学院学报,2008,(1).
[16]李金松.阮大铖《双金榜》中的政治影射发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17]张岱.陶庵梦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19]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0]尹玲玲.阮大铖述怀诗浅探[J].理论界,2008,(12).
尹玲玲(1975-),女,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文学院2009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