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汉语语言禁忌的新特点

2010-08-15 00:43
关键词:英美汉语语言

路 静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改革开放后汉语语言禁忌的新特点

路 静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禁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后,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某些汉语语言禁忌的外延得到了拓展,而令一些禁忌话题的外延却相对缩小。同时,一些反映新事物、新概念的禁忌语的出现,也体现了由于观念转变而带来的语言禁忌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禁忌语;新特点

自古以来,语言禁忌在人类交往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避免使用禁忌语以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原始时代人类的力量还很渺小,对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认识还不充分,还不能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对自然界一些无法解释或强大的力量都抱有一种畏惧的心理,“语言往往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1]因此那时的语言禁忌基本都与宗教迷信有关。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一带,老虎被认为是神圣的动物,因此人们称其为山神爷,而不敢称之为老虎。

对名字的忌讳也体现了这种时代性。古时的人们认为人的灵魂依附在名字上,如果将某人的名字写在玩偶上,然后用针刺、刀挑、火烧等,就一定会有灾难降临到这个人身上。在《红楼梦》中就有过这样的描写。对名字的避讳在我国封建时期达到了顶峰。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尊严,要求百姓避国讳,即避免提及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字,违背者常被施以极刑。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为避他名字中的“民”字,“民部尚书”被改为“户部尚书”或“人部尚书”。而百官见此也争相效仿,因此出现了避官讳。州官田登,为避讳其名中的登(灯)字,将正月十五“放灯”的习俗改为“放火”,因而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说法。[2]当然,这样的事情绝不可能发生在现代。尤其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后,语言禁忌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试从两个方面讨论新时期汉语语言禁忌的特点:1、在英美文化渗透的影响下,汉语语言禁忌的范畴发生了一些变化;2、由于新时代涌现出了大量的新事物,因此一些反映新事物的语言禁忌也应运而生。

一、英美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禁忌习俗也在彼此影响。而英美文化对汉语语言禁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禁忌外延的拓展,即原来不需要禁忌的话题现在需谨慎对待而不能随便提及;另一方面则正与之相反,某些禁忌话题的外延缩小了,即原来不能被直接提及的话题现在可以放宽限制了。

(一)禁忌外延的拓展

在汉英两种文化中,人们对年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汉文化对年老主要持肯定态度,许多带“老”字的词都带有积极的意义,如“老骥伏枥”、“姜是老的辣”等。“老人家”也是一种礼貌的称呼而非无礼。当在公共汽车上有人给看起来年纪比较大的人让座时,被让之人也能坦然接受。就连老年人自己也并不避讳谈到自己的年龄,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甚至对自己的年纪引以为豪。而在英美文化中则不同,没有人愿意被认为年老,给他们让座会让他们或多或少的有些不愉快,称他们为爷爷奶奶也会让他们不开心,因此他们更喜欢senior citizens、golden agers这样的表述。在这些英美观念的影响下,目前在中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女士忌讳被人问及年龄。如果被问及的女士正值妙龄,她也许会欣然作答,但如果被询问者已到了眼角开始出现皱纹的年龄,她通常会含糊其辞或把话题岔开。因此,年龄成了一个需被禁忌的话题。

中国人彼此询问对方的薪水及经济状况曾是日常生活中很寻常的话题,甚至两个初次见面的人,在谈论到彼此的工作时顺便问及对方的薪水也是很正常的,如“你们那儿待遇怎么样,一个月能赚多少钱?”谁也不会觉得这样的问话有何不妥。但由于英美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直接询问对方的经济收入是一种不太礼貌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已或多或少的受到英美文化的影响,认为经济收入问题属于人个人隐私,直接询问别人的月薪是很不礼貌的,会使对方陷入尴尬,自己也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因此,除了亲戚或亲密朋友外,这一话题都是要避讳的。

在中小学,过去人们常常用“差生”来指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比较调皮不听话的学生,因此当中国学生在做汉译英时,常把“差生”、“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译成bad student。而实际上在英语中人们忌说bad student,因为它更多的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不好,而学习成绩的好坏当然不能与品质的优劣划等号。要表达这一意思时,英语中用的较多的是slow student,而且现在还常用更加委婉的underachiever。而在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现在某些地方也是如此,人们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一名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自然就同差生画上了等号。但随着各国交往的不断加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也越来越意识到“差生”所带有的侮辱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差生”这一词已成为禁忌语,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进生”这种委婉的表达方法,因为它的基本意义是进步,只不过进步的比其他人慢、比其他人晚罢了。还有人倡导将其改为“潜能生”,意指他们是有潜力的,只是暂时潜力还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近一、两年来,“弱势群体”这一词在报刊、杂志上频繁出现。在2002年3月5日,朱熔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弱势群体”的概念,于是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对该词的定义展开了讨论。学者金钊将弱势群体定义为“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3]他又进一步说明我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主要是由贫困的农民、城市农民工、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残疾人及精神病患者和高校贫困生几部分构成。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弱势群体指的就是穷人。这同英美文化中对贫穷(poor)多采用低调陈述的做法是一致的,如他们多用needy、underprivileged、disadvantaged等来指穷人。可见,生活的贫富问题也已成为敏感话题。无论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文章评论中,都需要有所避讳。

(二)禁忌外延的缩小

性在各民族的语言中历来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尤其汉民族更是一个谈性色变的民族,人们总是刻意回避这个话题,需要谈及时也都采用委婉语,如汉语中常用“那种事、夫妻生活、同房”来指代性行为,而英语中也多用美化了的make love、art of pleasure等来表达。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的兴起,人们对性方面的禁忌已没有那么严格,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这一点都得到了体现。而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性解放”运动的影响也传播到了这里,原来不敢谈性的民族现在也在以多种方式传播性知识,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这方面的描写。当然,由于受千百年来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的影响,文学作品中常用省略号、“x”号甚至空格(如《废都》中)来指代性行为、性器官等,但至少人们已不再对其避而不谈。此外,中国人历来对性自由、性行为不检点持否定态度,因此也常用一些有贬义色彩的词来描述,如“水性扬花、寻花问柳、偷鸡摸狗、发生关系、第三者”等。而现在人们对这些行为的描述越发中性化,如在近几年出现的“一夜情”,它让人们产生的联想意义不是道德败坏,相反却有些许浪漫。再如“婚外恋”就比原来的“第三者”要堂皇的多,因为它肯定了这也是一种恋爱,而“第三者”所隐含的“破坏夫妻关系、致使他人家庭破裂”的意思已不复存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意地谈论着“一夜情、婚外恋”而不需有什么避讳。

二、改革带来的变化

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这在语言的应用中当然都一一得以体现,其中最显著的是“大量反映政治、经济、法律、商贸、科技、文教、日常生活和现代意识等方面的新词语”[4]层出不穷,如“知识经济、软着陆、信息公路、希望工程、连锁店、休闲”等。在这些新词语中,有一些是反映新事物、新概念的禁忌语,还有一些是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而带来的语言禁忌方面的变化。

前文中所提到的对经济收入的避讳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在中国传统的收入模式中,一个人工资的多少是与他的工作时间长短直接挂钩的,工作时间越长、资格越老,工资就越高。而在改革后,随着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大量兴起,“论资排辈”的分配方式已被淘汰,企业更多的是按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来支付报酬,因此工作5年的晚辈的薪水完全有可能比工作15年的前辈的薪水高。在这种情况下,工资所体现的不再是一个人工作时间的长短,而是个人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薪金低的人自然羞于说出自己的薪水以免被人轻视。同时,能力水平毕竟是一个无法像时间那样可以准确度量的抽象概念,用一个无法准确度量的东西做标准去衡量每个人的贡献并依此支付报酬,一些人难免会认为不公平并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因此,薪金高的人也不愿说出薪水以免遭人嫉妒。于是人们发现,经济收入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还是以少谈、不谈为妙,所以经济收入也被纳入了汉语语言禁忌的范畴。

近几年,无论是在百姓的日常交谈中,还是在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中,“下岗”一词的出现频率应该居前几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大潮中,一些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等待再就业。从一定角度来讲,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工作就是失业。但对中国人来说,失业是一个带有太多负面意义的词,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识中,失业几乎可以与资本主义画等号。因此,在大范围内使用这一词有可能会造成人心动荡、社会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失业”一词就应被避讳,于是比较委婉的“下岗”便应运而生了,这是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对“失业”这一词的避讳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结语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社会内部也出现了大量的新事物、新看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这些变化在汉语语言禁忌方面都得到了体现。从整体来看,汉语语言禁忌的外延大大拓展了。“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范畴。”[5]由禁忌而产生的委婉语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体现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对禁忌语、委婉语的研究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刘平.汉英委婉语比较——跨文化交际的一个侧面[J].渝州大学学报,2002,(12).

[3]金钊.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对策[J].唐都学刊,2003,(4).

[4]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5]葛校琴.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路静(1976-),女,硕士,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及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英美汉语语言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