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2010-08-15 00:43包福存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农民工

包福存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系,甘肃 兰州 730050)

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包福存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系,甘肃 兰州 730050)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很高的契合性,运用社会工作的视角关注流动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养成教育、融合教育等问题,可以为流动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养成教育和融合教育提供社会工作方面的支持。呼吁学校实行“一校一社工”制度,推进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整合学校、社区资源,推进学校、社区之间的互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流动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支持。

社会工作;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务工,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流入城市求学,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颇多,以往学者们对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促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状况、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的融合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此外,研究了非政府组织对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支持作用等。将农民工打工子弟学校与接收流动儿童的公立混合学校的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进行比较研究;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和学业成绩(学习适应)均比较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对那些持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流动儿童要进行干预,特别要对流动儿童在英语科目上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群体性的补偿教育。”[1]

综上所述,以往对流动农民工子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宏观环境、政策进行研究;或者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适应、城市适应、融入问题进行研究,但鲜有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另外,已往的研究对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关注较少,流动农民工子女存在入园难的问题,公办的幼儿园进不去,一些民办的幼儿园因为经费问题和不达标等原因存在停办的情况。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学前教育关乎到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本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关注流动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学习、行为上的不适应以及偏离行为,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的融合等问题,试图找到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与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养成教育和融合教育等问题的契合性。

二、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契合性

(一)流动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

农民工举家迁移到城市务工,流动农民工子女面临着入园难的问题,公办幼儿园收费较高,农民工无力承受;一些民办幼儿园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达标的情况。公立园进不去,私立园上不起,许多农民工只能退而求其次,要么送回老家由老人带,要么送到一些简易的民办园,甚至无证园。学前教育是最基础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的重要阶段,也是开发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

一些农民工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将子女送入幼儿园,导致部分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是缺失的,没有学前教育的过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因此,保障流动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正如温家宝所说:“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影响孩子一生。对学前教育要加大投入,拓宽投入渠道,既有政府投入,也有民间投入,发挥合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学前教育的氛围。”[2]发展学前教育,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也要依靠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解决教育资源,说到社会力量就要涉及到社会工作的主体。社会工作的主体“既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也包括个人。在中国,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性组织,还包括一些非政府组织。”[3](P4)在政府的引导下,依靠社会力量(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支持学前教育,吸纳社会资金,支持民间投入,各社会团体提供的教育资源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的补充,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能弥补教师资源的不足。因此,社会工作主体作用的发挥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流动农民工子女的养成教育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

“调查显示,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管理比较规范,对教师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各校均有良好的秩序。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流动儿童家长忙于生计,不能很好的配合学校教育,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二是流动儿童来自农村,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的训练任务非常艰巨。由于大部分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新生对学校生活很不适应,管理难度很大;三是插班流动生适应困难,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4]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农民工忙于务工,无暇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或者由于他们的教育方式不当,社区教育环境没有形成,流动农民工子女的养成教育还存在问题。有些农民工子女甚至出现了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从社会学意义上说,主要是指那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例如违反学校纪律:旷课、逃学、不按时交作业,考试作弊,吸烟,酗酒,打架;违德行为,即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甚至一些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5]另外,一些农民工子女还存在学习、行为上的不适应,学习上不能适应流入地学校的教学状况,自信心不足等。流动农民工子女这一完整的人的培养需要家庭、社区、学校等支持系统共同发挥作用。社会工作者入驻学校,走进社区,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为流动农民工子女提供支持尤为重要。

(三)流动农民工子女的融合教育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

“所谓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是指在公平的价值理念下,使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与本地相融合,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具体表现为:外来农民工子女对流入地学校、社区、班级的融入程度和流入地学校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和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对外来农民工子女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变化。”[6]“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而是有着自己特殊的问题,有自己的特点,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的教育领域。它是依据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精神,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融合教育的实施,旨在打破城乡限制,为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提供一个理解、尊重、关心、互助、友爱的教育氛围,使外来民工子女感受到温暖,具有归属感,身心健康发展及完成社会化,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7]当前一些学校在开展农民工子女的融合教育时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实施分层教学、团体社会工作辅导、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结对子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然而,农民工子女的融合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城市父母、城市孩子对农民工子女的接纳程度,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之间的交往程度,融合教育中还存在贴“标签”的情况,“融合教育必须避免贴“标签”的嫌疑,它应该是一种“无痕”的教育。”[8]开展农民工子女的融合教育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的支持,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遵循教育规律,挖掘农民工子女的潜能和优势,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融合教育的关键,是培育随迁子女的“内生力”。培育随迁子女的“内生力”,是指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以及自强、自立、自信等内在的精神品性。融合教育的核心是加强人际融合。人际融合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之间的有效接纳和彼此认同。”[6]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优势视角理论,挖掘农民工子女的优势,帮助农民工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融入城市。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9]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与流动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养成教育、融合教育具有很高的契合性。流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实际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专业社会工作“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的服务。”[9]目前,我国实际的社会工作对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关注较多,在政府的领导下,引导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加强对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支持尤为必要。

三、社会工作对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介入

(一)呼吁学校实行“一校一社工”制度,推进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农民工流动子女来到城市以后,在身份认同、学习适应、心理适应及非农民工子女融入等方面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学校实行“一校一社工”制度,那么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帮助农民工子女尽快融入城市,适应学习环境,个人获得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正如入驻北京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一位社工所说“社工做的服务要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而且是量身定做。根据师生的需要,边做需求评估边做服务。老师的需求主要侧重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而学生主要是适应、共融的需要和初中生生涯发展的需要。农民工孩子流动性大,我们要帮助他们适应这种不断的变化,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尽快融入学校和社会。”[10]本研究呼吁各中小学借鉴香港、广州模式实行“一校一社工”制度,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发展,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整合学校、社区资源,推进学校社区之间的互动

流动农民工子女这一完整的人的培养需要家庭、社区、学校等支持系统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建立联系,整合学校——社区资源,鼓励社区居民、学生家长关注学校的各种活动,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社会工作者教给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理念。“从社会与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群体的关系上来看,学校社会工作就是以社区为导向,驻校社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学校跟社区的连接,运用社区的资源,在社区中解决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问题。”[10]通过提供社区服务活动,让家庭教育走出封闭的状态。社区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它重视社区中人与环境的互动,正如有学者所说,社区工作“在专业角色上,它强调不应单靠专业工作者的能力,而应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善于运用并且组织社区的资源,相信社区居民本身所具有的潜能和能力。在介入手法上,社区工作强调的是一种较宏观的介入,着重通过促进人与社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达到预防社会问题出现的目的。[11]社会工作者要整合社区资源,在学校——社区之间建立联系,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关注学校的管理模式,学校教给家长教育子女的理念和方法。针对一些农民工流动子女放学后无人看管的情况,学校社会工作者、家长、社区居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吸纳社会力量,为流动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支持

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依靠社会力量。正如有学者所说:“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政府的补充,为流动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类公共物品,为外来农民工提供社会支持,以便其子女完成学业,提升其融入城市的能力,同时还为流动农民工子女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支持。”[12]在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吸纳社会资金,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支持。

[1]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追踪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国务院办公厅.温家宝在北京调研: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到重要位置[EB/OL].http://www.gov.cn/ldhd/2010-11/02/content-1736479.htm.

[3]谢菊兰.社会工作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4]武永明.调查显示兰州流动儿童就读与管理仍存在问题[EB/OL].http://www.news.sina.com.cn/c/2010-10-28/03242/366052.shtml.

[5]陈晓芳,王娟.论社会化视角下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6]黄兆信,郭丽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面临新挑战[J].教育科学,2010,(2).

[7]黄兆信,万荣根.社区:融合教育实施的重要场域[J].教育发展研究,2008,(23).

[8]湛卫清.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9]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曾国华.内地与香港社工专家:驻校社工经验待固化[EB/OL].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sys/html/lm-24/2008-01-31/094624.htm.

[11]魏爱棠.中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路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2]张兴杰,杨正喜.非政府组织对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支持——以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J].西北人口,2010,(2).

包福存(1977-),女,硕士,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青春社工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