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鑫
浅谈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建设路径
孔鑫
21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又一次处于了转型期,即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需要面对稳定和变化双重任务,即渐进发展的路线。作为政治民主中的重要术语——公民政治参与,在我国有着独特现状和形成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政治参与总体呈现较低水平。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政治参与;现状;成因;建设路径
公民政治参与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术语,不仅在理论探究上具有较强的研讨价值,而且在推进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稳定器与安全阀作用。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笔者界定为广大的非政治家主体,也就是现代国家中的具有合法选举与被选举权的普通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客体,是关系公民整体利益的政治行为。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推进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我国的政治民主需要进一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领导广大人民翻身做主,确立了若干基本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等,从根本上提出了实现和发展政治民主的要求,巩固了新生政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先进行经济体制的变革,在过去的30多年中,人民的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也跃居世界前列,这些可喜的变化更加巩固了中共的执政地位。但是,必须认识到,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实现程度还不高,广大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与政府接受民意的热情都需提高。
第一,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不高。政治参与水平高的标志是公民与政治之间的互动,不仅接收信息,而且要有效的向政府传递民意。在这方面,我国公民的参与政治程度较低,每年集中在“两会”这样的年度盛会时期。而且,人大代表的推选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选民的知情权和言论权难以得到充分实现。这反映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一个问题,即宪法从根本上规定人民的政治权利,但是在实现途径上却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民众参与政治的难度还是不小。
第二,公民不满情绪的难以表达。在社会学中,美国学者科塞就提出著名的社会安全阀理论,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它让人们的不满情绪随着安全阀的排气孔排放出去,而不致让它们积累起来,危害到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他还认为,僵硬的社会系统往往压制冲突及其表现,因而不能及时获得危险信号;灵活的社会系统,可以经过调整结构和关系而使冲突得到解决和缓和[1]。西方国家20世纪以来调整策略,普及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政治民主,使得广大民众能够说出自己心声,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体制变革的快车道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百姓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越积越多,如教育、医疗、住房等三大问题,群体性事件时有出现。
第三,政治参与的无序化和非理性化。由于现阶段公民的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不高,以及公民对公共决策的运行难以有效的监督等因素,使得当前公民政治参与存在无序化、非理性化现象。在参与过程上,也存在盲目性,相当数量的公民具有从众性,利益表达缺乏可遵循的制度化规范,非理性政治参与的现象频频发生,如游行、越级上访、静坐、围攻政府、人身攻击等,使得政治稳定与社会秩序受到一定冲击[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政府,小社会”,政府习惯发号施令,民众习惯服从指示。这样的体制容易使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降低,带来社会冲突不断,影响政府执政基础的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在尝试对此局面进行改变。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的给予了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权利,并为之提供多种渠道,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冲突,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经验和时代挑战。
第一,历史遗留的官本位思想和民主欠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源远流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这种体制以儒家文化为衣钵,坚持君权神授的思想,实行君主专制和皇帝事必躬亲。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运行呈现出“超稳定”的态势,民众的意见大量被保留在民间,皇帝的旨意大于一切,各级官吏均服从上级命令。历朝历代经过建立、发展、盛世、衰落、灭亡的历史周期,封建王朝演变近2000年。新中国建立前,毛泽东就指出,唯有通过民主,我们才能跳出这个历史周期。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工作重心的转移。新中国的前30年,在毛泽东主席和中央政府的大力号召下,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虽然很多盲目性的政治热情给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却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尽快改变落后的现状,我们在行动上一切服务于经济总量的提升,公民注意力也集中在家庭经济地位的提高。在公民经济条件没有得到普遍改善前,民众关注政治的热情也相对较低。
第三,借鉴苏联模式带来的体制性障碍。斯大林时期确立的苏联模式,在初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而且击退了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进攻,并在反攻中推动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后都得到了苏联的大力帮助,并以苏联模式作为榜样。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在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处于缓慢的阶段。人民参与政治存在很多限制,政府在转型期中,在信息的透明度,征求民意的程度,开放的交流渠道,与民众期望都存在一定的落差,影响了民众参与政治的顺畅程度。
21世纪的头20年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的好将会继续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不好,将会使我国面临很大的风险和挑战,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进一步推动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会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赖与支持,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保障
公众有效的政治参与需要推进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一方面,进一步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推进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密切群众与人民代表的联系,保证联系的长期化和常态化;同时,给予各民主党派更多的参政议政的权力,使我们的党能听到更多的不同声音;密切联系群众不是停留于文件中,干部和官员应该多到基层了解公民疾苦,在日常生活中与公民互动,使得公民政治参与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在推进基本制度的同时,规范听证会、研讨会、座谈会等民间协商式民主,对公众政治参与的内容和途径做出明确规定,对公众参与进行引导和规范,预防公众行为的失控,保证公众参与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进行。创造机会和鼓励各类协会、民间组织参与决策,使分散的、潜在的公民利益和要求转化为明确、集中的政策要求[3]。
(二)建设政务信息公开化路径
在法律法规的制定、颁布、落实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开放和开明,保证公民的知情权。政府需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扩展信息公开的范围。除机构信息、法规公文、行政许可等常规性项目公开外,对公民依法申请公开的信息进行受理、限时答复并公示;阐明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程序,使公民了解政策执行方案,进而对政策执行进行有效监督,并在群众关心的敏感话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逐步突破,调动公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不断丰富信息公开的形式,除政府公报、政府网站等主渠道外,凡重大事项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定期更新公开栏,增设公共查询点等,使信息公开的触角伸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4]。
(三)强化媒体和网络监督机制
媒体既是公众政治参与的一个渠道,也是反映公众参与情况的一个窗口。媒体要大力宣传推广公众参与的情况,将政府征集公众参与的范围、主题、要求明确出来,对公众参与的某项决策或工作、听证等从事前通告、征集意见情况、决策过程、采纳意见情况全程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媒体要充分发挥引导公众理性参与的生力军作用。除了正面报道相关参与的新闻、活动、专题等,也可以将对政治决策、讨论、监督的各种讨论、质疑之声展示出来,选取公众熟悉的话题引发讨论,摆出正反各方不同意见,引导公众思考并参与,使公众在日常阅览中受到熏陶,提高素质,增强参与意识,推动理性思考。作为新兴的网络机制,我们可以利用其开放性来监督政府工作和发表群众言论,例如:完善体制机制,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加强网络立法,确保网络空间良好秩序、建设网络宣传队伍,对网络舆论的积极引导、拓展政务平台,建立安全有效的网络沟通渠道。
[1]吴增基,吴鹏森.现代社会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刘斌.关于公民政治参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3]王青松.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发展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4]葛丽英.畅通渠道扩大公众有序政治参与[J].理论探新,2009(6).
D621
A
1673-1999(2010)20-0022-02
孔鑫(1986-),江苏镇江人,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46)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东方社会主义。
20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