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2010-08-15 00:49肖行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大众化中国化

肖行

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肖行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在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主体与主导相统一的原则下,以中国化的特色、专业化的人才、多样化的形式、通俗化的语言切实有效地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途径。

新形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对我国社会产生强大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来愈具有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隐蔽性与长期性,高校在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要求、新挑战时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第一,信仰教育与现实的不适应。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始终把我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大力渗透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制度还不健全,还存在腐败、民主缺陷、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这使一些大学生开始对我国的政党制度产生了怀疑,进而怀疑社会主义,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许多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高等教育中面临着信仰竞争与多元文化的挑战。

第二,理论教育与实际的不适应。由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导致一些党的基层干部和思政教师不潜心于教学和研究,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分析水平,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出现了照本宣科,简单、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字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成抽象的、空洞的原理的教条主义。一些教师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列经典极不严肃地误读、肢解或断章取义。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的形式主义教学,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削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大众化教育与主体的不适应。有的高校思政课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集中统一的教学,单一地采取教师说教、讲授为主的强制与灌输,同时实行大班授课,少则近百人,多则二三百人,致使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师的讲授与灌输,忽视大学生个性特点,简单地将大学生看作是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高校教师与学生形成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的一种简单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了解和研究个体,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并以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为个体自主性学习创设条件,促使个体主动吸收、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第一,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和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喝,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2]此番话的言下之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所以,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要让大学生明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第二,应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体现实践特色。列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过程中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这要求高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运用通俗的、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鲜活的内容、群众的语言,广泛、深入浅出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以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适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毛泽东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4]只有把马克思主义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和群体,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消除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得到他们的衷心拥护,并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应推进马克思主义形象化,体现时代特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就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高校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激发他们理论学习的热情,这需要充分利用形象化的传播手段,如广播、电视、电影、戏曲、报刊杂志、小说等载体。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这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在工业化、信息化的今天,高校必须充分运用先进的数字网络载体,构建传输快、覆盖广、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推进理论传播手段的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避免马克思主义庸俗化。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语言的通俗化不是“庸俗化”、“低俗化”。正如列宁所说:“庸俗化和浅薄同通俗化相差很远。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了解深刻的思想、深刻的学说,他们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易懂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而“在庸俗作家的眼里读者都是一些不动脑筋,也不会动脑筋的人,他不是启发读者了解严谨科学的初步原理,而是通过畸形的简单化的充满庸俗玩笑的形式,把某一学说的全部结论‘现成地’奉献给读者,读者连咀嚼也用不着,只要囫囵吞枣就行了。”[6]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的逻辑体系应与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因此,为了防止大众化、通俗化沦落为庸俗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之中,高校教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然后用简单易懂的逻辑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准确地学习、了解及掌握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大众文化低俗化现象严重的今天,我们不能借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之名,行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低俗化之实。

第二,坚持主导与主体的统一,防止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化。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发展自身的强大精神武器。“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7]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理论创新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大学生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他们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能创造性地认识、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能自觉地付诸实际。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8]所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广大青年学生为主体,建立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彻底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防止那种流于简单化、形式化、急风骤雨般的运动模式。

第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杜绝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9]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并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和优良学风,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高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社会实际相结合,使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很强的说服力、明显的实效性,才能让他们信服和遵从,坚定不移地运用这一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理论无实践是空洞的,实践无理论是盲目的。人民群众的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离不开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关键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对理论的突破性发展。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化为改造世界的行动路线、方针、政策。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打破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换句话说,在当代中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具体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就是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侄桔中解放出来。”[11]

[l]肖行.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J].湖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2).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

[6]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78-27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9]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1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4.

D621

A

1673-1999(2010)22-0020-02

肖行(1969-),男,湖南郴州人,硕士,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08)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行政管理学等研究。

2010-08-22

2009年福建省教育厅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编号:JA09178S)。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大众化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抉择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