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倩
人格因素与外交决策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人格因素与中国结盟不结盟战略
赵冬倩
在吸收和借鉴学界有关外交决策认知心理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人格因素为对象,阐释外交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信息解读、形势评估以及方案选择;分析了中国两代领导人的人格特点在对外战略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在高度集权的国家中,研究对外政策的制定必须研究领导人的人格特点。
人格因素;外交决策;对外战略;认知心理
外交决策是一个过程,从影响决策的因素来看,包含着物质因素与心理因素,物质因素即外交环境,包括国内国际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心理因素即外交决策者的人格,人格影响观念。观念的三种表现形态是:世界观、原则化信念和因果信念。它们通过三种途径对外交决策产生影响:观念帮助界定利益,充当路线图的作用;当存在多种利益的竞争时,观念能起到聚焦和黏合剂的作用,帮助形成合作联盟;观念能转化为制度,发挥持久的影响[1]。笔者认为人格因素在领导人外交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人格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并不一致,比较著名的定义有:“人格是对个人在特定情景中的行为的预测。”[2]“人格是个体内在心里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的适应。”[3]“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并保持恒定的具有特征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模式。”[5]综合以上定义,可以认为,人格是一种内在的心里结构,它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各种行为,具有一致性与连续性。
(二)相关概念
1.个性。个性强调人的个体差异,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从反应到价值观,从感知到思维,都有个体差异。人格则是对一个人本质的描述,既能表现一个人,又能解释一个人的行为,阐明其心理倾向。
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人格是由某些特征复杂地交织而成的,其中既有个人所独有的特征,也有与他人相似的或共同的特征。人格这个概念比个性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
2.性格。性格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先天禀赋,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性格作为人格形成的一个变量,在新生儿阶段就表现出来,这些性格特征必然会影响哺育者与婴儿的互动关系,因而影响其人格的形成。人格的形成除了性格等先天禀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性格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3.品格。品格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品格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美国心理学家Roback曾经对品格做过系统的研究,他把品格定义为一句某种价值原则对行动和狭隘的自私加以禁止的倾向,包含了价值观、意志、对未来目标的追求以及自制自律等心理品质。
总之,个性是指人格的独特性,性格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品格乃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它们三者都属于人格包含的内容。
(三)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真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人的行为不是某一部分运作的结果,而是各个部分协调一致的结果,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2.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的东西,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第一,人格特征随年龄增长,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第二,对个人有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不过,人格的改变与行为的改变不同,行为的改变往往是表面的变化,是由不同情景引起的,不一定是人格改变的表现。人格的改变是比行为的改变更深层的内在特质的改变。
3.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角度来看人格的独特性。每个人都从父母身上继承了特定的基因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环境与基因型交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一种表现型。每个人的基因型都是独特的,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又是千变万化的,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每个人的表现型都是独特的。
4.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属性。通过社会化,个人获得了从装饰习惯到价值观和自我观念等人格特征。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因此可以这样概括: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5]。人格在行为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中,决策者的人格有着关键作用。
(一)毛泽东的对外战略
第一阶段:“一边倒”时期。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正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时候,由于美苏对中国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使新中国决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从国内情况来看,新中国自成立伊始便面临着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严峻考验,苏联是能给予新中国经济建设上援助的唯一国家。因此,采取“一边倒”的政策是当时保卫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的需要。
第二阶段:反帝反霸统一战线。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同时美国继续与中国对抗,毛泽东放弃了“一边倒”的对外战略。根据毛泽东的“两个中间地带”理论,中国更为广泛地接触和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和第二世界国家,逐步将“一边倒”的对外战略调整为反帝反霸统一战线战略。
第三阶段:“一条线”和“一大片”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毛泽东将中国的对外战略调整为遏制苏联的 “一条线”和“一大片”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一条线”,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一条从中国出发、经过日本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再经过中东到欧洲,最后到美国的战略线。“一大片”,即“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和地区。这一国际战略的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二)邓小平的对外战略
1.“独立自主不结盟”。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及时调整了我国的对外战略,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对外战略。他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的是争取世界和平。 ”[3]
2.“不当头”战略。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要求,邓小平提出了中国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不扛旗、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一系列对外战略。
毛泽东实行的三个对外战略的实质都是结盟战略,而邓小平实行的是不结盟战略。除了外界环境的因素以外,领导人的人格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的早年经历对他的人格形成有很深远的影响。斯诺在《毛泽东自传》中写道:“我(毛泽东)明白了当我以公开反抗来保卫我的权利时,我的父亲就客气一点;当我怯懦时,他骂打得更厉害。”毛泽东还“成立了一个真正的‘联合战线’来反对他(毛泽东的父亲)”,包括 “母亲和弟弟……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4]这些事情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他一生铭记,因此在他的一生中,总是寻求各种同盟关系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对邓小平人格的塑造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应该是其“三起三落”的经历。根据人格一致性特点,邓小平在国际关系的情境中则表现为在国家中 “不当头”的思想。他说:“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的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3]105邓小平的人格特点中有一点是从来不搞 “小圈子”。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说:“……我问心无愧,其中一点就是从来不搞小圈子。过去我调任这样那样的工作,就是一个人,连勤务员都不带。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事务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在处理国际关系上,邓小平也坚持不搞“小圈子”。
从两位领导人的对外战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格的影响。所以,研究对外政策的制定不能不研究领导人人格的作用。
[1]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基欧汉.观念与外交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26.
[2]黄希庭,郑涌,等.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1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斯诺.毛泽东自传[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5-7.
A755·A765
A
1673-1999(2010)08-0022-02
赵冬倩(1984-),女,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国际关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外交学。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