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调查分析

2010-08-15 00:49凌总成姜林丽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因素

凌总成,姜林丽

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调查分析

凌总成,姜林丽

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对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文化、社会价值多元化、就业压力、贫困因素、家庭教育缺憾等与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度,是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社会因素。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已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人群。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主要侧重于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征和对策研究,而在全面系统分析问题的原因方面略显不足。鉴此,我们课题组于2010年5月对淮南职业技术学院31个专业的近1 500名高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更好地把握和研究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与方法。

一、调查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主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问卷1 48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 428份,有效回收率为96.49%。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在生源方面:来源于农村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高于城市的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89.34%比80.20%),尤其是属于留守儿童成长型的明显偏高;(2)在性别方面:女高职生心理问题高于男高职生的心理问题(79.48%比72.22%),这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1]30;(3)在专业方面:理科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程度低于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程度,煤炭主体专业、高级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笔者注:该院煤炭主体专业属于定向培养专业,高级护理专业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学生就业率每年基本保持在100%);(4)在心理健康认知方面:总体认知水平良好,有64.26%的学生能明确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自己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心理健康情况评价有一个比较客观、理智的态度,有84.68%的学生承认自己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5)在心理问题归因方面:学生虽然能够明确地感觉到自身心理上的很多困扰,但对于导致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并不清楚,呈现出模糊多样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喜忧参半,如何在强调专业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职教育能否实现科学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导致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侧重于考察导致高职生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导致高职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社会因素:

(一)网络文化导致心理问题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信息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网络文化在促使大学生形成现代观念,激发求知欲望,增强主体行为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据笔者的调查,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7.8%的学生喜欢上网,其中平均每天上网在1小时以下的为15.46%,1-3小时的为67.20%,超过3小时的为17.34%;部分在网上谈情交友,用虚拟符号代替现实,导致他们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苦闷、压抑的情感反应;部分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络毒瘾”,每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2]53,尤其与家人、同学和朋友的关系日趋疏远,久而久之,影响到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影响到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部分因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知识的加速更新而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产生焦虑、自卑、抵触的心理;部分因在网络交往中有过被欺骗的经历,安全感下降,并将其简单地放大到现实生活之中,认为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不复存在,从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

(二)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心理问题

“当代高职大学生处在中西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冲突的年代,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3]93,他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迷惘、困惑、失衡等心理表现:一是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他们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当面对与我国社会现实差异较大的文化时,他们常常处于两难或者多难的境地,显得迷茫和不知所措;二是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利益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深入发展,社会出现了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直接导致了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反映到高校,一些积淀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被抛弃,有的学生经常高消费,与靠吃咸菜度日的贫困学生形成强烈的对比,极大冲击了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高职大学生,导致了他们的心理错位;三是受到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实际利益,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状态,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据笔者调查,48.63%的学生把谋求“仕途发展”、“直接有利于就业”作为入党动机的首选理由,而把“理想和信念追求”作为入党首要动机的只有24.87%。这表明部分学生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扭曲,不健全、不完整的人格心理普遍存在。

(三)就业压力导致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前,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3]93。在调查中,认为自己将来就业压力巨大的学生竟达82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5.8%。我院就业率高的专业,如煤炭主体专业和高级护理专业,只有15.29%认为有就业压力。而就业不大看好的专业,如电子工艺与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被调查学生普遍反映都有就业压力。可以看出,不少高职学生对未来的就业选择和职业活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究其原因:一是高职生成为大学生中就业的弱势群体。随着扩招的不断继续,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加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生在高校毕业生中的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偏低,常因学历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导致许多高职生无奈面对毕业等于失业的尴尬境遇;二是许多高职生过于自卑和对未来不自信。一方面他们渴望成材,渴望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4]353,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看不到自己是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往往把自己与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低端岗位的下岗失业人员、中专(职)毕业生、农民工相提并论,认为读高职是一种高考失败的无奈选择,怀疑自身的价值,甚至埋怨社会的不公,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偏激和自我封闭等心理。

(四)贫困因素导致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大都不愿将自己的孩子送往高职院校就读。高职院校具有学费低、学制短的特点,这对于经济条件不是太好的农村家庭及城市贫困家庭非常适合,所以高职院校有相当比例的来自农村和城市的贫困群体。在调查中,来自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占72.46%。由于成长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他们中的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一旦遭遇挫折,就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是由于经济的窘迫,过着与大厦林立的大学校园极不相称的贫困生活,尤其是在独立面对经济困难而又难以解决时,极易产生沉郁、压抑、焦虑等心理;二是由于害怕其他同学瞧不起白己,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处处封闭自己,不愿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往往独善其行,这使他们极易产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问题;三是校园中存在拜金主义,存在某些显富、攀比等不良现象,以及独生子女所特有的自我为中心、待人冷漠等特征,使贫困生很难找到自己的心理归属感,容易把交往中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把一些小事人为放大,导致心理上的失衡;四是由于我国的慈善事业尚不发达,资助方式不健全,再加上贫困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自尊心却受到严重伤害,甚至造成自卑、抑郁、嫉妒心理加重的情况。调查显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偏执以及精神分裂六个因素上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在抑郁、强迫、焦虑、偏执四个方面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可见,贫困是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而贫困本身不仅仅是个人的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缩影。

(五)家庭教育的缺憾导致心理问题

笔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家庭教育的某些缺憾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一是独生子女家庭。调查中,独生子女占到44.39%,他们中绝大部分集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三项宠爱于一身,自幼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的培养,当独立面对生活时,不同程度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自卑、抑郁、自闭等状态。85.06%的独生子女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些心理状况。二是单亲家庭[5]134。调查中,有49人(占整个被调查对象的3.31%)来自单亲家庭,其中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有38人。有的长期过着一种无人问津,放任自流的生活,经常遭受蔑视的眼光和愚弄的经历,有的则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管教的态势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形成怨恨、自卑、焦虑、孤独逆反等心理。三是留守儿童家庭。安徽是一个农民工较为丰富的一个省份,据不完全统计,有将近64.58%的农民都外出打工,其中41.23%的常年在外,只有在春节才回家一次。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牺牲品,留守儿童型的高职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调查中,有578名学生明确承认自己属于留守儿童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其中有76.35%的人明确表示,他们经常莫名其妙地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担忧,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责备,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抑郁忧愁。在这一类高职生中,心理问题往往呈现两个极端:一个是畏缩极端,表现为敏感、自责、抑郁、自卑、不安、冷漠、孤僻、优柔寡断、不愿与人交往,封闭自己;另一个是攻击极端,表现为易冲动、情绪自控力差、任性、偏执、暴躁、易自暴自弃、常以武力解决问题。

三、结语

高职生心理问题都是生理、个性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理因素是基本因素,是个性心理因素赖以产生的基础;个性心理因素又反过来制约、影响着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是直接的,对生理因素的影响是间接的,可以说是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就必须深入研究和分析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否则,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就会偏离方向,缺少针对性,丧失有效性,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阻碍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王利华,肖贫.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5).

[2]庄佩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何立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9(1).

[4]傅小芳.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林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现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book=200,ebook=310

G641

A

1673-1999(2010)21-0200-02

凌总成(1976-),男,湖南岳阳人,硕士,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232001)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2010-07-26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高职生心理健康与社会相关度研究”(项目编号:HKJ09-14)。

猜你喜欢
高职生心理健康因素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解石三大因素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