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遵美
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技术的本质研究
庞遵美
马克思的著述中有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资源,在哲学“技术转向”的情形下解决“技术是什么”的命题更加重要。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属于知识范畴,只是一种生产力;技术是自然技术、社会技术、思维技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在统一体;是人类追求自由活动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技术;本质
马克思的著述中有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资源。早期以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与《共产党宣言》等为代表;中期以《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为代表;晚期以《资本论》为代表(集中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12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与第13章“机器和大工业”中)。可以说,其技术哲学的思想几乎贯穿于他全部的学术成果和整个的学术活动中。马克思关于技术的哲学认识,是其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和节点之一,在这些著述中,马克思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哲学、经济学和工艺学的角度,考察和总结了技术发展史,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机器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技术与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对技术、机器对人的奴役状态及出路作了极富创见性的揭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技术观或技术哲学思想。其技术哲学思想在技术哲学发展史上和对现代技术哲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舒尔曼认为:“如果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出发来考察技术的发展,那么,任何对技术和未来的研究都将是不完备的。”[1]
当今社会,“技术”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然而,什么是技术?学术界却是众说纷纭。在讨论哲学中的“技术转向”问题时有学者还定义技术哲学是 “研究造物过程的哲学”,“是研究关于人的造物和用物、生产和生产的哲学问题的哲学分支”。由此看来,技术范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弄清技术概念,特别是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技术范畴、技术观,对于深入讨论哲学研究中的“技术转向”与技术研究中的“哲学转向”问题,都有深远意义。目前,尽管学界对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已经有了诸多的研究,但是关于马克思语境下“技术是什么”的命题,鲜少给予明确且全面的阐释。本文试图针对这个问题予以解答。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技术的本质作了明确论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2]127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直立行走一定是先成为习惯,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成为必然。”[3]374“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3]379在这里,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等等都是技术,正是劳动的作用使人类得以形成。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自始至终都在寻求最基本的生命需求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只有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即劳动中才能实现。“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人的本质是制造和使用工具。无论是制造工具或是使用工具,都无疑是技术问题,正是技术使人成为了其自身。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异化世界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也就是劳动的对象化;而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劳动都是绝对必要的。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工业的历史及其对象性的存在,最明确不过地表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因而,作为人的创造物,技术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根据自己对技术史的研究,最先提出技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重要思想。马克思针对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中提出的技术属于经济范畴的命题进行了正面的批判。他在1846年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一封信中,提出“最后把机器说成一种同分工、竞争、信贷等等并列的经济范畴,这根本就是极其荒谬的。机器不是经济范畴,正象拉犁的牛不是经济范畴一样。现代运用机器一事是我们的现代经济制度的关系之一,但是利用机器的方式和机器本身完全是两回事。火药无论是用来伤害一个人或者是用来给这个人医治创伤,它终究是火药。”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马克思说:“机器正像拖犁的牛一样,并不是一个经济范畴。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社会生产关系,才是经济关系。”[4]161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有关技术的命题:技术不是经济范畴,技术只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5]204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代的划分要看技术对生产力起着怎样的变革作用。而且,“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业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6]473其原因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可见,马克思揭示了技术在生产方式中的基础地位,指明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还指出,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床、铁路、电报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直接生产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进一步说明了机器体系作为技术的物质手段也是生产力的思想。
马克思指出,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5]410按照马克思的意思,技术是指人对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首先表现在“人对自然”的关系和“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中,从而表现在“社会关系”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起源”及其产生的过程中。
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联系着,要实现大规模生产、资本的集中、劳动的联合、分工与协作和生产力的发展,显然只靠自然技术是绝对不行的,而且,劳动的社会力量的日益改进是由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社会技术是技术的重要方面。“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4]270马克思还把社会技术作为现实生产力中“决定性因素”之一。他说:“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8]97
马克思指出,思维技术是开展和改进思维活动的方式方法集合,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必然地伴随着思维技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8]100马克思还强调指出,技术知识是“精神生产领域”的产品。他说:“一个生产部门,例如铁、煤、机器的生产或建筑业等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 ”[8]97
总之,马克思认为现实活动中的技术都是自然技术、社会技术、思维技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在整体,于是就把技术视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即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活动方式方法。也就是说,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构成了技术的整体。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54诚然,马克思之前的技术概念,无论是“劳动资料”说,还是“各种活动手段的总和”说,都忽视甚至抹煞了人及其实践。因此,传统的技术概念是抽象的、与人分离的、纯自然的,他们把“实践”看成为单纯物质性的活动,于是他们的技术仅仅指“自然技术”或“物质性技术”。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人类追求自由活动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它在人的存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早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看一个社会的发展,不是首先看它生产了什么,而是看它如何生产。”[6]408这就是说,不是首先看他的物质产品,而是看他的生产方式和实践形式,尤其是使用技术的手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法国哲学家阿克斯劳斯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以人使用技术的实践手段为基础的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也是第一次把实践作为技术范畴的基础,即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双向作用的活动过程。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人一方面改造了外部世界,使其变成了人的活动客体;同时也改造了人,由此人才成为自身活动的主体。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这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9]可见,人对世界的关系都是通过统一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具体来说,以物质生产实践为中介实现人对自然的关系,以社会交往实践为中介实现人对社会的关系,以精神生产实践为中介实现人对思维的关系,以自身发展活动 (一种特殊的实践)为中介实现自我对他人的关系。在统一的共同活动中,它们又是互为前提,互为中介,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并不是单纯的就技术来论述技术,而是把技术作为社会的一个要素,放在自然、人、社会的系统之中,通过技术与自然、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来阐释技术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是自然技术、社会技术、思维技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在统一体,是人类追求自由活动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1]舒尔曼E·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M].北京:东方出版社,1 9 9 5:2 8 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8 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0:2 4.
A811
A
1673-1999(2010)01-0013-03
庞遵美(1987-),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文学与法政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200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