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宇 李慧娟(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从人到资本
——马克思哲学研究视域的逻辑转换
白 宇 李慧娟(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从对于人的问题的关注,到对于国家、法的问题的研究,再到对于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在哲学研究视域中发生了逻辑转换。而在诸多转换中,人类解放成为了马克思最坚守的理想,并奠定了马克思一生的哲学道路,那就是为全人类的解放寻求现实道路。
人;资本;解放
作为一种哲学理论,马克思哲学有一个初创、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马克思哲学研究视域的转换。马克思本人经历了从研究初期对于人的问题的关注,到对于国家、法的问题的研究,再到后来的对于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视域转换,正是这种转换,使马克思对于自己的哲学任务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实现了哲学变革,以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使命,争取全人类的解放。
一
对于人的关切,是马克思理论的主要诉求,与“人”相关的内容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而从关注的具体内容来看,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不同。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关注的是人的自我意识。通过对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差别的探讨,马克思挖掘出了伦理学的内容,即自由人的自我意识的要求。这样的一个研究内容,为马克思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表明了马克思本身深切的人文关怀。在最初和最基本的意义上,马克思承认由近代启蒙思想所确立的人的自由和人的独立性,并把自由的追寻作为了主要的哲学追求。他通过对于自我意识自由的强调而继承了近代启蒙的一个重要的结果,那就是赋予人以自由,因为“现代世界是以主观性的自由为其原则的”,[1]尽管这种自由是以自我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作为自我意识的理性人仅仅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马克思那里,理论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时代本身提出的问题更为关键,为了解决时代和现实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可以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在其后的研究中,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使马克思对于人的理解发生了不同的转换,关注到了人的不同方面的内容,包括宗教中的人、处于市民社会中的人、发生劳动异化的人等等。从一开始,马克思对于人的理解就关注到了他周围的环境和限制,并把关于人的理论放入到了关系之中去研究,虽然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才明确“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0。但从一开始,马克思就在现实问题的指引下,开始了对于现实的人的考察。
马克思与其他哲学家的很大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从来就不是囿于书斋的研究者,当时代和现实向他提出问题时,他也积极地给与回应。这集中表现在他在德法年鉴时期的作品中。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马克思实现了从宗教问题到政治问题、从政治问题到社会问题的转换。
马克思对于宗教问题的批判,继承了启蒙思想的观点,他并没有为了否定宗教而否定宗教,而是从道德生活和宗教世界、宗教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入手批判宗教,称“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2]1。在对宗教的批判中,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于现实幸福的追求,并为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那就是“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9-10
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也就是把人的自我意识还给人的一个过程。如果说启蒙解决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的问题,并赋予了人政治自由,那么,马克思同时也看到了在政治自由背后所隐藏的人的全体的不自由。而对于政治自由的批判,马克思主要是通过对于法、国家的批判来完成的。在马克思看来,虽然人的自由在法和国家的保证下得以获得,但是这种自由仅仅是实现了自由,还没有达到自由地实现自由,即人虽然摆脱了“神圣形象”的束缚,但是又陷入到了“非神圣形象”的牢笼之中。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使用和遵循的仍然是传统哲学的逻辑,即先悬设出一个人的本质,从人的本质出发来关照人的现实存在状态,这样,对于人的规定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从这一理论的根基可以看出,不消除人的抽象的存在,仅仅遵循这样的逻辑,就无法获得关于人的真正的理解,找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这样的一种旧形而上学的逻辑是行不通的。当人的本质还仅仅是一个主体的设定和先验的推论的时候,其实还是没有超越旧哲学的视域。后来马克思逐渐改变了这种逻辑,以相对的绝对来消除在旧哲学中被僵化的“应该”和“是”。
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入手,得到的结论永远被归结在旧哲学的范围内,只有从人的具体存在本身出发,即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而不是从形式上的平等的人的存在出发,以此作为起点,才能真正超越旧哲学,形成一种新的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它必须有一个相对的绝对的标准,但是,马克思的标准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的“应该”,而是从现实中“是”中不断发展和生成的“应该”。这样一来,既可以保有超越的维度,又可以展开现实的批判,“应该”和“是”二者呈现出对立的统一,相互补充,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选择的标准、尺度,后者使前者摆脱了抽象性,获得了现实性。“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75
在用词方面,马克思前后期也有较大的改变,这表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立场和哲学思考的逻辑本身发生了变化。对马克思来说,一些旧的哲学术语已经成了他要批判的内容,而要承载新哲学的丰富内涵,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旧哲学的抽象术语中。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超越,一方面是对于一些术语进行了改造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或者使用一些新的术语来标志自己的新哲学;另一方面,马克思使自己的哲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和抽象的概念上。在最开始,马克思把哲学指认为自我意识的表征,而到了后来,经过对传统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对于哲学的认识发生了转变,特别在当时的德国,马克思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异化,探寻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马克思受到了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他也实际地参与到国家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来修正自己的想法。这种哲学观,从一开始,就要和现实发生关系。
二
通过对于国家、法的批判,马克思逐渐认识到,对于市民社会的经济学批判才是作为“副本”的国家、法的“原本”,而要真正达到对于人的理解,必须深入到“原本”进行研究,这就是市民社会。
在市民社会中,人得到和实现了的是政治上的自由,获得了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和方式,但同时,人又受到了资本的统治,资本渗透到了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市民社会体现出人作为社会的存在和作为原子的存在的矛盾,这也是推动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研究的主要动力。正是在经济领域,马克思还原了人的作为现实的人的真实的存在。就人的存在状态而言,自我意识对人来说还是一种理论的存在,国家、法则是作为一种中介的存在,连接着人的存在的不同本质。而资本不同,它本身充斥着人的存在的一切方面,同时也体现了人的存在的真实的状况。“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相互依赖的。但是,抽象和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3]在资本的时代,人们的一切都在资本的统治之下,而要想实现对于现存世界的批判和超越,就首先必须达到对资本的批判。“马克思是粘附于资本主义时代的人物,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一天,马克思的批判就幽灵般地伴随一天。”[4]“序”6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的考察中,马克思要做的是把人从抽象中解救出来。抽象的过程包括从人到物的抽象和从物到观念的抽象,李嘉图和黑格尔是代表人物。马克思说:“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这个英国人就是李嘉图,一位银行巨子,杰出的经济学家;这个德国人就是黑格尔,柏林大学的一位专任哲学教授。”[2]136马克思既要把人从物中解放出来,即从资本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归还给人。也要把人从观念的抽象中解放出来,即从抽象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那就是人类解放,这是马克思不变的目标,而在不同的时期,马克思的关注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
转向对于资本的关注,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果仅仅把马克思后来对于资本的研究看作是一种实证科学或者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研究,无疑抹杀了马克思本人对于资本研究所持有的批判态度和马克思对于人的解放的寻求。马克思哲学和实证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批判性。虽然马克思对于资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并不缺乏实证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里。正是奠基于坚实的基础上,才使马克思能够对于资本主义做出深刻的批判,从而超越了一种抽象和形而上的思考逻辑。
在对资本的理解中,渗透了马克思本人对于人的最现实的关切,因为那样一个受资本统治的时代,只有作为“经济存在”的人,才是最真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只有从这样的具体形式出发,才能更好地揭示出人的现实存在,而从现实存在出发,在对现实存在的批判中实现解放,是马克思所选择的人类解放的真实道路。“纯粹哲学上的批判如果没有现实的物质手段,哪怕它的解放再彻底,现实中的人的解放也不可能有任何进步。”[4]63
由于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使马克思的研究视域从哲学、政治学到经济学,马克思打破了严格的学科界限和壁垒,使不同学科的交流在他这里成为可能。马克思追随着时代的脉搏和心中的理想,在不同的视域中思考了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的批判的历程中,呈现了马克思本人的一种对于人类的深切的关怀。
在以人的本质为主要诉求的理论追求中,马克思看到的是在宗教生活下的人、政治生活中的人、经济生活中的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而仅仅关注“人”这一概念本身,限于理论上的推演和思考,容易滑入对这一问题的抽象理解。而在对于资本的论述中,马克思实际上实现了一种转变,关注点不是人,而是人的存在方式,即把原来的形容词变成了名词和主语,并把它们作为了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就是说,不是把人的本质的最终的归纳作为目的,而是把资本本身的研究作为了理论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于资本的经济学的研究和考察,马克思深化了对于人本身的理解,也才能够从现实出发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马克思看到,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人的劳动本身丧失了意义,成为了仅仅为了生产交换价值的抽象劳动、社会劳动。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在资本之下,没有任何的作为个人的、具体的意义。“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2]346作为抽象劳动的存在的资本,实际上取得了对于活劳动及具体劳动的支配。这就是马克思为什么说实际上黑格尔表达了最现实的状况,这就是“人正受抽象的统治”,表征这种生存状态的只能是黑格尔哲学所代表的抽象观念。“黑格尔的与形而上学‘合流’的辩证法,正是理论地表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由‘资本’的逻辑所构成的人们的社会存在。”[5]更重要的是,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在所有的人们生活的领域,资本成为了普照光,支配着人们的全部的生活。
资本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抽象的劳动,它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2]345因此,列宁说,“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实际上不仅仅是与劳动者相关,资本家也同样受到资本的控制,只是二者的表现和内容不同而已,那就是“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满足的和稳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7]。
对于资本的关注,使马克思为自己的人类解放的理想找到了实现的现实道路,即从对于人的本质的本体论追求,转向了对解放何以可能的探寻,探讨在现实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因此,马克思不仅仅关注自由的本质,还关注自由如何产生、如何异化、如何实现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阿尔都塞曾对于《资本论》的阅读作了这样的提示,“只有应用马克思的哲学才能对《资本论》进行哲学的阅读,而马克思的哲学又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本身。这个循环之所以可能,只因为马克思的哲学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之中”[8]。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特殊之处,不应该把《资本论》乃至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研究仅仅视为经济学著作,它也是马克思重要的哲学著述。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所揭示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还有人类发展的现实根基,蕴含着马克思一直以来的价值理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样的一种追求,蕴涵在马克思研究视域的诸多转换之中,成为了马克思最坚守的理想,并奠定了马克思一生的哲学道路,那就是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寻求现实道路。
在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的研究视域经过了几次转换,从哲学、法哲学到经济学,正是经过这样的一步步跳出理论本身的框框,使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任务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哲学变革,以“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使命,争取全人类的解放。从表面上来看,马克思完成的是视域转换,但是在更深层的内在关系中,这也是马克思本人对哲学认识的一种转换。
[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
[4] 张一兵,蒙木桂.神会马克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孙正聿.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3):31.
[6]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2.
[7]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4.
[8] 路易·阿尔都塞.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9.
From Human to Capital——The Logical Conversion of Study Scopes in Marxist Philosophy
BAI Yu,LI Hui-juan
In Marxist philosophy,the study scopes have converted,namely,from the concerns of human to country and law,and then to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researches ofcapital.In the process of so many conversions,Marx's firm idealis human's liberation which paves the way for the philosophical road of Marx,namely,to seek the realistic road of human's liberation.
human;capital;liberation
B0-0
A
白宇(1981-),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