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雄,张 荣
(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甘肃 合作 747000;2.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甘南高原草地作为我国天然草地“八大牧区之一”,做好甘南高原草地保护和建设对甘肃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环境状况甘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黄河、长江源头。其东西长约360.7 km,南北宽约270.9 km,土地总面积约4.5万km2。甘南高原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年均温为1~3℃,垂直差异较大,无霜期30~200 d,降水量较多[1],平均为400~800 mm。
1.2 水域资源甘南高原境内河流众多,大小河流120多条。以草地、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为支撑的水源补给区面积大约44 000 km2,构成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洮河、大夏河的水源涵养区[2]。洮河在甘南境内年径流量为45亿m3,大夏河为10亿m3,分别占黄河源区年径流量140亿m3的32.1%和7.1%。相关专家指出:“黄河发源于青海,但黄河成河于甘南高原”[3-5]。
1.3 家畜资源在甘南高原放牧饲养的家畜以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和藏羊为主,其中藏羊是畜群的主体结构。此外,比较重要的家畜品种还有河曲马、欧拉羊、甘加羊、乔科羊、蕨麻猪等。
1.4 草地资源甘南高原天然草地面积约272.27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0.28%,其中可利用草地 256.53万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94.2%。甘南高原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 000 m以上,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典型的草地放牧型区域[6],草地类型以亚高山草甸草地为主体,兼有高山草甸草地、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地、林间草甸草地、盐生草甸草地、沼泽草甸草地和山地草原草地等类型。草地植物有94科[7-8],369属,947种,以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其中可饲用植物890种,占总种数的93.98%,适口性优良的258种,占可食总数的28.98%,可供驯化栽培的34种,占优良牧草的13.17%。甘南可利用草地牧草的总贮藏量为129亿多kg,理论载畜能力为620万羊单位[4]。
甘南草原由于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人为不合理的利用,天然草地植被日益减少。在人口增加、牲畜存栏率不断增高的同时,超载过牧、乱耕乱采,草地“三化”严重[9],草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据统计[3],甘南草地重度以上退化面积达 81.4万hm2,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1.73%,植被覆盖度下降20%~25%,优良牧草比例下降25%,毒杂草增加15%~30%,产草量下降25%~45%。同时,牧区单纯地把畜牧业作为经济的发展目标,过分依赖于单一的动物性产品产出,过度消耗资源。近20年来,甘南因牧草损失而减少的养畜量达3 100万羊单位,累计直接经济损失93亿元。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南高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地退化、沙化严重,草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到牧区的生存和发展[10]。
3.1 落实“草畜双承包”制,依法治草,依法治牧“草畜双承包制”是广大牧民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根本性措施,理顺了人、草、畜、责、权、利的关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有利于牧民脱贫致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有利于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贯彻落实《草原法》,实现依法治理、建设、管理草地,逐步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3.2 加强草地配套建设及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以围栏、种草、定居、棚圈、饮水为主的草地五配套建设,加强牧区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牧业基础。
3.3 加强教育培训,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推动科学养畜人口压力大,专业素质低[11],因此,需加大农牧民扫盲工作力度及科技培训的强度,提高农牧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其科技意识,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大力推广和普及科技成果,彻底改变传统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3.4 优化和调整畜群品种和结构通过本品种选育和良种引进繁育,提高良种畜比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畜牧业转变,由资源扩张型向生态效益型转变,努力提高个体效益和群体产业水平。
3.5 建立人工草地,缓解草畜矛盾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行试点、全面推广”的方针[12],在甘南高原建立人工草地,缓解草地压力。例如:在甘南高原临潭、卓尼等县建立的燕麦(Avena stativa)与野豌豆(Vicia sepium)混播草地。鲜草产量为15 000~22 500 kg/hm2,是天然草地的5~10倍,能有效缓解草畜矛盾,减轻天然草地压力[7]。
3.6 农牧区结合,实现牧区繁育,农区育肥一些要出栏的架子畜或仔畜在草地上放牧9~14个月后,转移到育肥场(户)快速育肥6~12个月,然后进入市场交易。这种放牧和育肥的结合,实质就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结合,改变了牲畜单纯在牧区放牧时“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状况,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1]朱建国,袁羽中.甘南州发展草产业的前景与对策[J].草业科学,2002,19(2):26-28.
[2]巩红冬,谢德芳,马海财.青藏高原东缘兰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J].草业科学,2009,26(3):22-25.
[3]王文浩.黄河上游甘南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思路[J].人民长江,2008,39(20):25-27.
[4]王文浩.甘南旅游地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
[5]王文浩.论甘南旅游资源开发[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31.
[6]孙海涛.甘南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2004,220(11):85.
[7]尚小生,李冬红,尚燚.甘南州草地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青海草业,2006,15(2):36-39.
[8]《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13.
[9]徐麟辉.甘肃民族地区草原畜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5,228(7):58.
[10]吕晓英,吕胜利.甘南州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草业科学,2002,19(7):1-4.
[11]陈宗芳.浅析制约天祝草畜产业发展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2009,35(5):58-61.
[12]尚小生,沙敬业.甘南州草地畜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2006,245(12):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