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症的关联阐释

2010-08-15 00:49:04张锦
关键词:原译译者原文

张锦

翻译症的关联阐释

张锦

翻译症主要指译文对原文的过度依赖而表现出的不地道、不规范现象。从关联视角审视该现象,可以发现,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都有可能产生翻译症。

翻译症;关联理论;理解;表达

翻译的主要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理解是前提,是基础;表达是结果,是关键。按照关联理论,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理解实质就是译者通过语境进行推理寻找最佳关联信息的过程,而表达则是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交际意图的前提下,把这种交际意图传递给译文读者。关联翻译离不开认知语境——原文作者的认知语境、译者的认知语境以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三种语境若重叠,则可达译文的完美状态;三者若出现偏差,误译和翻译症则顺势而生。本文撇开误译,拟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审视翻译症现象。

一、翻译症及其主客观因素

(一)什么是翻译症

“翻译症从总体上讲是个贬义词。它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明显依赖源语语言特征而表现为不自然,晦涩难懂甚至滑稽可笑的目的语表达方式。该症特别是应过度直译或是对目的语语言特征缺乏完全了解而致……源语好似不情愿退场,倒宁肯在目的语中寻求重生。”[1]187“这种‘症状’往往并非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2]26

(二)引发翻译症的主客观因素

范仲英认为产生翻译症的根源有: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译者片面强调忠实和译者对原作理解不深不透[3]110。笔者认为,第一个根源是客观因素,不同语言自然有不同的表达思想和概念的方式,不可更易。译文必须充分考虑目的语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用目的语读者能够自然接受的语言去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精神,而不能一味考虑原文而置目的语于不顾,从而对原文措辞结构等亦步亦趋,抠得太死。“采取字句对照,以此就彼的做法,力求与原文一致,则势必导致翻译症。”[3]104第二个根源涉及到译者所持的翻译标准问题,是个主观因素,是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固然,“切实可行的标准,对发挥翻译功能,提高翻译质量是具有重要意义”[2]23,但关于翻译标准,历来各路方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在中国,自严复提出“信、达、雅”以来,先后有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刘重德的“信、达、切”、许渊冲的“三美”等。在国外,翻译标准亦有多种提法,如 “等效翻译”、“等值翻译”、“对等翻译”等。尽管翻译标准呈现多元化倾向,但强调忠实(faithfulness or fidelity)似乎是共识,但“忠实”并非“死译”、“硬译”,否则,也必然导致翻译症。奈达博士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过度倾向目的语与源语的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就会使译语文笔拙劣,从而产生翻译症[4]210。第三个原因是对原文理解不深不透,这也是个主观因素。翻译的前提是弄懂原语的种种含义,理解原语语言、事物意义、事物类属、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及事物内部构成和组织等[2]15。没有正确深刻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完善的表达。但有些译者出于译风浮躁或是语言能力欠缺等诸多原因而对原文理解不深刻不透彻,往往会写出别扭生硬的译文。

二、关联理论及其对翻译症的解释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交际与认知是其关注的核心[5]104。该理论认为,“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遍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6]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活动,而且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所谓 “两轮交际活动”,按赵彦春博士的解释,指的是原作者——译者——译语接受者(即译语读者)三者之间构成的双重交际行为。而任何交际欲取得成功,均取决于两个条件:其一,交际双方的互明(manifestness);其二,最佳的认识模式——关联性[7]。

(一)语境推理不当导致对原文理解不深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为了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交际一方必须通过推理推断出可能的语境暗含,从而取得一定的语境效果,并最终达到交际的成功。关联性要受制于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两个因素,它与前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

在翻译实践中,语境效果就是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听话人认知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8]192。认知语境包含三种信息: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知识(encyclopaedia information)和词汇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如果译者缺乏足够的词汇信息,其话语交际中进行推理活动所凭借的认知语境则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则其不能深刻领悟原作的真实意思,从而造成翻译症。

例一:The essence of pearl mixed with essence of men a curious dark residue was precipitated.

原译:珍珠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一混合,一种奇怪的黑渣滓便沉淀了下来。

改译:珍珠的价值和人的灵魂,这两种东西混在一起便泛起一种奇怪的黑色沉渣[3]112。

如果译者的逻辑信息不够,则无法理解原作严密的逻辑关系,也可能会使译文极为别扭。

例二:Can you mention anyone that we can find who is talented as he?

原译:你能提出任何一个我们能找到的像他一样有天才的人吗?

改译:像他那样有才能的人,你身边有吗?

如果译者不是一个翻译老手,或其知识面过窄,也就是说他关于世界的百科知识不够丰富,那么,他的认知语境和原作作者的认知语境不能重叠,原文的肌理状貌势必也不能被译者完全洞悉,忠实地移植更是无从谈起。

(二)交际意图明示不够导致译文表达不当

如果把翻译当作一种交际活动,下文谈的“明示”和上文说到的 “推理”实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推理”是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而言的,是译者凭籍原文作者所提供的显映方式进行解码,再结合自身的语境信息以及话语信息进行合理推理而理解原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正确的“推理”是其向译文读者“明示”的前提。按照关联理论,译者必须通过某种使译文读者“显映的”方式进行编码、表达意图。所谓“显映”,即是让译文读者明了译者的明示行为,即译语表达。这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关乎译文读者的,他(她)要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去对话语信息进行推理,这同译者理解原文的机制是一致的;二是关乎译文本身的,它必须明确、准确地表述,以传递译文所负载的交际信息。但不是所有的译文都能如此,有的晦涩难懂,有的冗赘罗嗦,有的杂乱无条理,有的甚至会产生歧义,从而使译文罹患“翻译症”。下面略举几例说明:

例三:I surprised the company by refusing to drink the dark red beverage poured out of a flat-bellied bottle dressed in a tight-fitting straw jacket.

原译:当我拒绝喝从一个密封草套精致地装饰着的大肚子瓶子里倒出来的红色饮料时,大家吃了一惊。

改译:我拒绝饮用一种红色饮料,这使大家吃了一惊,这种饮料是从一只外面用精致的草套裹得很紧的大肚瓶子里倒出来的[9]。

“喝”和其宾语“饮料”之间阻隔万里,真是够长的,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翻译腔很重。另外,过长的定语会增加译文读者处理信息的负担,达不到最佳关联。译文应选取让译文读者处理努力尽可能小的方式来表达,以满足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关联取向和关联直觉,从而使译文更加明白晓畅,而不是像上例那样又臭又长,晦涩难懂。

例四:Writers cannot bear the fact that poet John Keats died at 26,and only half playfully judge their own lives as failures when they pass that year.

原译:作家们无法忍受这一事实:约翰·济慈二十六岁时就死了,于是就几乎半开玩笑地评判他们自己的一生是个失败,这时,他们才刚刚过了这一年。

改译:诗人约翰·济慈年仅26岁便溘然长逝,作家们对此深感惋惜。他们过了26岁之后,便不无戏虐地叹息自己一生无所作为[10]。

如前文所述,关联取决于语境效果,而语境效果并不是垂手可得。有时即便付出了一定的处理努力,也未必就可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论认为,付出了处理努力的话语是否获得语境效果,还要看话语是否复杂、话语是否明确等因素。上例原译语序杂乱,主次无章,脉络错置,意思含混,翻译腔很重,致使译文读者欲理解该话语,不得不调用更多的语境假设,也就是说,要耗费更多的处理努力方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相比较,改译后打破了原文词序,重置句子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关联性较强,因而有较强的可读性。

例 五 :The children absented themselves from school.

原译:孩子们不去上学。

改译:孩子们没去上学。

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具有关联性,话语的理解过程实质就是话语接受者依据话语发出者明示的方向寻找话语关联的过程。而人们在理解话语时通常都会选取与自己的认知环境有关联的理解,这样就给话语的明示行为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此例中的原译“不去上学”没有译出原文的时态,从而使表述成为一种静止状态,意思模糊不清,读者不免运用常识要去联想:孩子们为什么不去上学?是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这显然和原文含义相去甚远。而改译虽一字之功,却完全译出了原文意思,明白无误,不存在翻译症。

三、结语

翻译症主要是就译语表达而言的。译语语言的自然顺畅当然直接取决于译者本身。一是译者要充分运用自己广博的认知环境,对原文交际意图进行合理的语境推理,以准确把握原文要义,避免节外生枝;二是要以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为基础,充分运用娴熟的译语表达技巧,译出关联性较强的句子,从而达到译语和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最佳关联,以顺利实现翻译交际。

[1]Mark Shuttleworth,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Eugene A Nid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6]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7]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余高峰.翻译症初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0]冯彤.“翻译腔”例析[J].中南大学学报,2003(4).

H059

A

1673-1999(2010)09-0134-03

张锦(1973-),男,河南商城人,硕士,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44)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2010-01-19

猜你喜欢
原译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让句子动起来
《二十年后》参考译文评析
——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教师用书为例
学周刊(2015年18期)2015-03-16 13:55:16
尝粪忧心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卖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论翻译症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