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述评*

2010-08-15 00:49冯颜利
关键词:手稿异化经济学

冯颜利,任 政

(1.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3.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建国60年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述评*

冯颜利1,2,任 政3

(1.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3.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翻译出版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目前为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出版了一个《选集》版、两个《全集》版和四个单行本。当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者主要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1980年以后,研究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价、文本结构、异化理论、共产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述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大约写于1844年5月初至8月,是马克思早期一未完成著作,由保存下来的三个笔记本构成。《手稿》第一次以德文原文全文发表于1932年,正如马尔库塞预言的那样,《手稿》的发表,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西方一度出现了“《手稿》热”,《手稿》的解释成为流行于西方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我国对《手稿》的关注较晚,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陆续出版研究《手稿》的专著。今天,《手稿》已成为马克思著作中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文本之一,有关马克思的争议,很多是围绕《手稿》进行的。因此,对《手稿》的出版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我国在较长时间内对《手稿》的内容并没有给予很大的关注,对《手稿》的研究也比较晚,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陆续开始研究,开始主要是一些美学研究者围绕《手稿》美学思想所进行的研究。朱光潜是较早对《手稿》中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强调马克思美学的实践观点,认为艺术是人“实践”和“劳动”的结果,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实践掌握方式。他指出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实践劳动对于未来美学发展的重大意义[1]。此后,朱光潜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手稿》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他对《手稿》的宣传和探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着研究的进展,《手稿》引起了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广泛研究和持久争论。《手稿》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界的热点。研究者们出版了研究《手稿》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和专著。有关《手稿》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也随之召开。199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和江苏省哲学学会在南京联合召开了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65周年专题学术研讨会。2007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与马克思学论坛联合举办第二届马克思学论坛暨《1844年手稿》与实践观新解读研讨会。至此,《手稿》研究在国内全面展开。纵观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手稿》评价问题的研究

在有关《手稿》的诸多争论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手稿》的评价。

国内对《手稿》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受西方思潮影响,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顶点与峰巅,后来的唯物史观、《资本论》不是发展,而是倒退。这种对《手稿》评价过高,高到同后来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同恩格斯、同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根本对立起来,并且要求用他们所理解的《手稿》精神来修改或重新解释、批判全部的马克思主义,制造了所谓的“两个马克思”,这种观点被人们称为“顶点论”;另一种则受苏联研究影响,认为《手稿》仍然带有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影响,是不成熟的著作,竭力贬低《手稿》的价值和意义[2]2-9。学者们就此展开了争论,见仁见智。

陈先达在其专著《走向历史的深处》中提出了《手稿》主题思想与论证方式的矛盾。他认为《手稿》以异化劳动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因而它的主题和对主题的哲学论证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他指出,马克思关于真正的人和异化的人、真正的社会和异化的社会、真正的劳动与异化的劳动的对立,并以前者为尺度来衡量后者是不科学的,马克思对商品、货币的看法也表明他的思想不成熟[3]。

孙佰鍨、张一兵在《走进马克思》一书中提出了《手稿》两条思路、两条逻辑的矛盾。他们认为,《手稿》中存在着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思辨逻辑和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逻辑之间的矛盾。因此,《手稿》还不是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马克思第一次面对经济和经济学的时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哲学家,这时他还不可能得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4]。

张一兵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两种语境、两种话语的矛盾。他认为,两种完全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并行在《手稿》中,呈现了一种奇特的复调语境,《手稿》是一个由极其复杂的多重逻辑线索构成的矛盾思想体,并认为《手稿》里的相当一部分论述是不科学的[5]。

张奎良在《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读》一文中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不应把《手稿》排除在“成熟”著作之外,《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意义。此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都不过是《手稿》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展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正是发源于《1844年手稿》,在《手稿》中业已形成并表述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此时的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两大转变,基本上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他后期的思想是对《手稿》思想的进一步升华[6]。

黄楠森既不同意对《手稿》评价的“不成熟论”观点,认为这是对《手稿》的基本否定,也不同意“成熟著作”的提法,而是持“转变论”的看法。他认为,《手稿》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向新唯物主义转变的最后时期,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对实践的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做好了重要的准备[7]。

王东在《解读马克思的三种模式——我国理论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探索及我们的见解》中又提出了“起点论”的全新评价。他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创新起点,既区别于“顶点论”的过高评价,也区别于“不成熟论”或“矛盾论”的过低评价。他认为,《手稿》既不是马克思思想的顶点之作,也不是成熟之作,而是他哲学创新的起点之作、原创之作。从2002年起,他先后就此发表过6篇论文,出版专著《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深入阐述了他这一观点[7]。

二、对《手稿》文本结构问题的研究

对于《手稿》究竟是经济学著作还是哲学著作的问题,张一兵在《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的经济哲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研究》一文中认为,《手稿》既不是单纯的哲学论著,也不是真正的经济学手稿,而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经济哲学文本。马克思的理论运作以人本主义的哲学逻辑为主导构架,全面否定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和观点,最终获得共产主义的结论。他认为,过去对《手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上,忽视了文本中十分丰富的经济哲学内容[8]。

聂锦芳在其《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一书中认为,《手稿》不是一部孤立的作品,而是马克思曾经打算撰写的《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草稿。在其第一手稿中,马克思加了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正好和马克思以后《资本论》撰写的内容相关。如果把它放在马克思撰写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几次尝试中,比较马克思每一步思考的连续性和超越性,将有助于揭示他思考的发展历程[9]。

王东在《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一书中提出将《手稿》分为3个手稿,并认为,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部分放入“第三手稿”的做法不科学,这种编排不能真实体现马克思思想变革的进程。他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应单独成为《手稿》的“第四笔记”或“第四手稿”。他还进一步设想把整个手稿分为两大部分,即以经济学手稿为主的上篇和以哲学手稿为主的下篇。他认为这样才符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名称[10]。

2007年,在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论坛”上,韩立新对现行《手稿》版本的《序言》合法性提出质疑。他认为《手稿》与《穆勒摘要》是同时写成的,马克思一开始并没有要写《手稿》这样一本书的意向。马克思是在第三手稿快写完的时候,写了《序言》,但是《序言》与《手稿》内容并不吻合,因此,不能断定它就是《手稿》的序言[11]。

在这次论坛上还深入研讨了《手稿》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简称《穆勒摘要》)的关系。会上,针对罗扬提出的第二手稿是《穆勒摘要》的结尾,安启念提出异议,他认为,《穆勒摘要》的风格与《手稿》的风格是不一致的,《手稿》像一部著作,而《穆勒摘要》基本上是笔记,二者的风格体例存在着明显差异。另外,他还指出《穆勒摘要》与第二手稿思想内容也接不上[11]。王东则比较认可《穆勒摘要》和《手稿》的相互联系、互补说,建议做1844年巴黎文本群的研究,将《穆勒摘要》插入其中进行研究[11]。

对于《手稿》有没有完整的逻辑结构的问题,安启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Ⅱ基本内容及全书文本结构研究》一文中认为,《手稿》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结构。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目的是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从经济上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说明,但写作中思路转向共产主义问题,依据劳动实践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扬弃以及人的发展,提出了完整的劳动实践历史观,并对这一历史观的哲学理论来源作了分析阐述。并认为从经济学入手,中心是共产主义问题,落脚在哲学,这就是《手稿》的文本结构[12]。

三、对《手稿》中异化理论的研究

《手稿》的异化理论也是争论的焦点。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解读上。

针对有些人指责马克思用人的劳动异化来说明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剥削的存在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杨适在《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在《手稿》中并没有否认过资本的存在对工人的客观强制作用,没有否认私有财产和地主、资本家的存在作为异化劳动存在的原因的意义。他还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决不是单凭思维去逻辑地推演出来,完全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的[2]29-50。

针对有的研究者提出“异化劳动”是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混合体的思想,孙佰鍨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一书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表明马克思离费尔巴哈越来越远,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13]156-163。

针对有的研究者认为异化概念用语仅仅是偶然出现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习惯用语,临时使用一下便默默地消失了,韩学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试析》一书中指出,《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的提出并非马克思一时头脑的冲动,而是革命实践的必然[14]。俞吾金则在《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一文中指出了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不是象征性的、边缘性的,而是实质性的、基础性的[15]。

夏之放在《异化的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代阐释》一书中从经济和哲学两个角度解读了异化劳动,他认为,从经济学来考虑,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因此,克服异化就是从私有财产、从奴役制下解放出来,把私有财产变为真正的人和社会的财产,这就是扬弃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从哲学上来考虑,异化劳动就是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两个互相重合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就是马克思《手稿》的基本逻辑思维[16]。

聂锦芳在《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一书中也指出学界对于《手稿》异化理论的研究仍有许多空白。对于异化劳动是否是马克思这一时期仅有的思想,“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以后的著作中是否不再使用,马克思所指称的“异化”是人类社会某一时期特有的现象,还是一个具有广泛的普适性的问题等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9]。

四、对《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

杨适在《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在第三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全书的中心部分,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全面探讨和阐发了他刚刚形成的新世界观,共产主义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类自身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同时也是理论之谜的解答[2]69-70。

孙佰鍨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一书中认为,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而扬弃私有财产也就是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由于马克思彻底发挥了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的原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人道主义性质作了极其深刻的批判,这样,就能够站到人类发展所能达到的理想高度,来考察私有制及其后果的历史局限性和弊病,但是,他认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仍是直接以人道主义为其理论依据的[13]170-173。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学者们还探讨了《手稿》中的自然观、人学思想、认识论思想和科学伦理观等,从各个方面对《手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可见,《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中意义非凡。

[1] 王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9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77-178.

[2] 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7-201.

[4] 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13.

[5]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10-217.

[6] 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读[J].现代哲学,2004(1).

[7] 王东,王晓红.解读马克思的三种模式——我国理论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探索及我们的见解[J].理论学刊,2009(4).

[8] 张一兵.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的经济哲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1).

[9] 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6.

[10] 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4.

[11] 马原.2007年“马克思学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12] 安启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Ⅱ基本内容及全书文本结构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1).

[13] 孙佰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14] 韩学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试析[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159.

[15] 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16] 夏之放.异化的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代阐释[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75-76.

Review on the Study of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1844 for the Sixty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ENG Yan-li1,2,REN Zheng3
(1.Research Center of the Marxist Theory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2.Institute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3.College ofPolitics and Public A dministr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1844 has been translated,published,and studied in China since the 1950s.Up to now,there are one Selection,two Collections,and four pamphlets including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1844.Nowadays,the study on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1844 has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In the 1950s and the 1960s,the scholars mainly studied the aesthetic thoughts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1844.After 1980,the study has focused on the commentary,textual structure,theory of alienation,and communist thought.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1844;study;review

2009-10-09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Z2008014);西南大学教改重点项目(2008J Y003)

冯颜利(1963-),男,西南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经典著作、社会发展、公平正义研究;任 政(1982-),男,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A811

A

1673-8268(2010)01-0007-04

(编辑:刘仲秋)

猜你喜欢
手稿异化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简明经济学
丢失的手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