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蓉
(湛江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广东 湛江 524048)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上而下又有自下而上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1]。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是指在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能够提供一种真正融入全球意识的教育体验。其内涵应包括:第一,高等教育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活动,其教育活动的结果高等教育证书能被广泛认同。第二,通过开放高等教育市场,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各国高校具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共同的教育目标。第四,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建立在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表现为教育观念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国际化,学生及师资来源国际化,教育管理国际化,教学科研合作国际化等。
学校在国际化发展战略中,注重观念更新和制度借鉴,把学校、学科和个人的发展放到国际参照系中进行比较和检验,学习国外先进制度,为教师交流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不断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国际关系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对世界各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促进我国国内教育和职业培训体制的改革,使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教育观念国际化可以使我国获得所需的科学技术以对付全球性的现代高科技的挑战,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使教育成为赚取外汇的一个途径;海外学生亲友到中国探访将促进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和旅游业的发展;使我国学生和教师有丰富的国际经历,扩大视野,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吸收海外的优秀学生和学者,可提高我国学校的知名度;通过教育国际化和职业培训,促进研究方面的使用,技术转让和经贸关系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科学技术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在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国际援助有利于受援国对我国的了解,有利于我国长远的政治、经济及战略上的利益;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亚洲,大大提高了我国同迅速发展中的亚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合作进程;在我国的海外学生日后成为亚太地区国家领导人物时,将为我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带来极大益处,增进相互的了解和联系。
所谓课程的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从未来的战略高度,基于所培养的人才在解决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在交流、合作和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障碍、隔阂和差异为宗旨,通过比较、分析、鉴别和筛选,将其他国家相关文化、社会、科技和管理方法知识和经验融入本国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的过程。它以民族精粹和国际背景知识的兼收并蓄为主要特征,强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糅合,旨在培养既热爱祖国又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的“全球通”。全球化时代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关注国际性学科领域的思想发展动向和意识的高度敏感性,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具有国际理解的胸怀和进行国际沟通的素养。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公布了对本科课程的全面评估结果,建议把国际经验纳入学习过程,增设区域专题研讨课程,培养学生国际思维意识[2]。课程国际化有多种形式,既可在核心课程体系中引入关于世界文明、世界史内容,又可增设跨国专题,也可在专业方向中增加有关国际性内容。同时,把最新历史事件引入学术领域,及时向学生介绍与地缘政治相关的知识,也是教师加强课程建设的方式之一。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总结各国开展国际性课程的基础上,归纳出了9种国际化课程的类型:(1)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如国际关系、国际法等);(2)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如国际比较教育);(3)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如国际商务、管理、会计);(4)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与外事技能课程;(5)外国某一或某几个区域研究课程;(6)旨在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如建筑师);(7)跨国授予的学位课程或双学位课程;(8)由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9)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3];还应增加:(10)安排在海外实习或教学旅游。其目的是使课程和教学方法更具国际竞争力,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应将课程国际化理念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纲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纳入到通识教育中。可以通过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或“教授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研究实施课程国际化的政策机制,对引进师资、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奖励等相关方面提出一些宏观要求。适时地召开有关课程国际化、双语教学的研讨会,营造课程国际化的校园氛围。教学单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做好课程分类,提出不同课程国际化的要求。如对于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外国语言文学等课程,尽可能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国际公认的水平。自然科学类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质、医学、环境、计算机、通讯等必须跟踪国际前沿知识,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适时地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和涉及意识形态的社科类课程,要采取较谨慎的办学态度。
学习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的做法。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语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应以英语和汉语双语授课,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学习语言。具体地说,使用英语和汉语双份同样的讲义,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在语言课堂上讲解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这样可以使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相互促进,到三年级,就可以同时掌握汉语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为外国留学生设置的课程,应提供大学预科课程和汉语、英语语言培训课程,其目的是使外国留学生在大学校园内充分适应新的教育体系、生活方式,顺利完成课程任务,为进入学历教育阶段做好准备。在一些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上,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具有国际化特色。具体地说,就是对来华留学生着重介绍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地理、人文知识,让他们了解中国所处区域的情况。
现代新科技的运用是我国高等教育进步的主要工具。对一个大学图书馆只有有限书籍及研究资料的国家来说,学生们经由网络(Internet)的延伸却可以获取无限的资讯。网络这扇窗的开启也刺激了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网络可以使课程轻松走出校园,真正地实现“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梦想。电子图书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大学使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学习者跨越时空的限制,互相切磋、互通有无。全球性的的信息同步打破了国家和地域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人们观念的界限;快捷的因特网使各大学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学术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交流、课程互通和理念共事,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加速器。
采取的形式包括交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制定课程统一标准,采用英语教学,互相承认学分。国家或高校设立各种基金、奖学金支持本科生到国外学习课程及做毕业设计(论文),支持研究生到国外从事短期研究或者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教师实行学术休假制度,教师每隔4年可以申请半年学术假,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进修或访问。对于面临WTO挑战的中国高等教育,只有更多的融入到国际化环境中,才能借鉴和学习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方法,才能站在学科前沿与世界对话,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理解力和竞争力的人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开发“国际学期”课程计划,开设更多的英语教学课程,发掘优势,保证质量,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大学的国际化还应在师资吸纳上有所体现,更多地聘用学术方面的探索者,应更多地吸纳来自商界、新闻界、政府部门等领域的人才。
来华留学生工作已经被看我国外交工作全局的重要一环,与国家的国际政治、外交、教育、经济、文化、贸易等各个领域的工作紧密相连,它所显现的社会效益与日俱增,带动了国际教育服务事业迅速发展,为国家外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展留学生教育一方面可以服务于本国的外交政策,促进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可以出口创汇,增加国民收入。一般主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既要鼓励本国的大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到国外学习,学习他国先进的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应打开国门欢迎世界各地的学生、学者、研究人员等来我国学习和交流。
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首先,采取各种方式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如由专门的国际事务办公室协助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委托有关机构到海外开展留学生教育咨询服务,或直接派人到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举办教育展。其中应以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为主要宣传对象。
我国大学要拓展国际化程度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大学要全方位发展,必须得到足够资源的支持,以便大学能够真正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培养出多元化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尽力寻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金和经验的支持非常重要。获得政府经费及使用经费的自主权,使高校能够顺利实施以较高水平的薪金及住房等各种福利条件吸引高质量的教授等的管理政策;同时,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化已如火如荼,我国大学要国际化,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加强改善高校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育人环境;对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更多的高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行政干预,使我国高校加快国际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全球化,要实现人才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之路。学历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的有效证明,学历的认可与否,以及受认可范围程度的大小,表明了这张学历的使用价值。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与丹麦、西班牙、泰国以及加拿大3省新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议。目前与我国签订相互承认学历学位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增至32个。已完成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协定(FTA)教育领域谈判;与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FTA教育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发达国家,除了政府努力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学历被其他国家得到认可外,高校自身也非常重视参与国际性教育组织,以使本校的学历文凭最大范围地被认可。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机构交往不太多,我国高校学历也没有在海外广泛认可。所以,应采取两个层面的工作,继续推进与外国及地区学历学位互认工作。一是政府层面上的工作,二是学校自身层面上的工作,积极加入国际性教育组织,如“太平洋地区大学校长协会”、“21世纪大学协会”等国际性组织。
加入WTO后,我国的高校不仅是在国内高校间展开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与来自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要教育国际化,首先要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与世界接轨,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没有较长时间的熏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无法领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的精髓。想要短期培训人员就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展学术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教育管理层开展不同类型的交流与合作也同样重要。各国高等教育管理层之间通过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等领域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使自身更好地融入到国际教育的大环境中,从而建立起既符合时代潮流又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聘用海外高校管理人才,使本土人才与海外管理人才充分融合,产生互动,才能尽可能快地提高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用传帮带的形式,带出一批管理人才。
跨国办学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国外设置高等教育机构,我国应向东南亚国家输出教育资源,提供远距离高等教育或语言培训教育。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远程教育,把其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输送到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高校应注重扩大与国外同行建立正式联系和签订校际协议,如师生交换、联合办学、学术合作、共同研究等。
校联合办学,即国际合作办学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即在外国教师参与下,采用“X+Y‘模式(此模式既适用于中国学生赴国外留学,也适用于外国学生来华留学),X是学生在本国内完成课程学习的年限,Y是学生赴国外完成学习课程的年限。也就是说,在本国内完成X年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者,符合一定的汉语(或英语)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学生,可以进入我国(或赴国外)相应大学继续Y年的学习。设立类似于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设立的亚太地区大学交流项目(UMAP),宗旨是通过高等教育系统中师生的流动促进不同国家的文化以及经济、社会体系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教育质量[4]。
[1]JANE K.Ashared vision Stakeholders.Perspectiv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anada[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7(2):123
[2]李联明.“9.1 1事件”之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四个趋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7(5):53
[3]汪旭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与模式——兼论中国大学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8):91
[4]杨尊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