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济南事件的另一种反应——《申报 》有关报道评析

2010-08-15 00:45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济南申报报纸

冯 兵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对济南事件的另一种反应
——《申报 》有关报道评析

冯 兵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济南事件发生后,作为当时在中国新闻界有重要地位的《申报》对该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跟踪报道。然而,由于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使该报在报道的过程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报道风格和特点,这种报道的独特风格和特点的形成既有报纸本身社会属性的制约因素,又与社会风气和政治需求紧密相关,报人既努力追求其价值信仰,又难以完全把政治排除在外,对此问题的研究在史学界还显的较为薄弱,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的重视,对此的研究和探讨对研究事件本身显得尤为重要。

济南事件;《申报》;报道;制约因素

一、《申报》关于济南事件报道的特点

《申报》对济南事件的报道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报道迅速。迟缓是新闻的大敌,谁赢得了时效性,谁就在争夺舆论影响方面占了上风。《申报》作为创办历史悠久,办报经验丰富,在中国影响广泛的民营报刊深谙其中的奥秘。在济南事件发生之前,该报就对该事件的前期情况进行了关注。1928年 4月,该报以《中央党校反日宣言》①其他为《首都反日大会》《外部第二次抗议》《工商部警告日人 》等 8篇。等为标题对该事件进行报道。通过这些报道,对日本出兵山东的野心进行了准确的预测,提醒中国各阶层注意日本动向,劝告日本考虑出兵后果,显示出鲜明的反对日本出兵的爱国立场。

1928年 5月 4日,日本出兵山东的第二天,该报发表题为《济南中日兵冲突》的时评。对日本制造中日兵冲突的目的及中国人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中日兵不冲突则日本无以解于此次之出兵,故中日兵之必至冲突。②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四日《申报》时评《济南中日兵冲突》。出兵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政府基础,保持执政地位,最重要的是中国的不统一符合日本的长远利益,“其出兵是保持议会之势力,固犹以善意推测日本政府也,是其心以中国之常分常乱为日本之利益”③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三日《申报》时评《中日军在济南冲突》。。指出中国人在事件之后,应当“静以整备以俟此事之究竟,苟无大事或出偶然不必轻动以听政府之交涉,则为求生求存计,自不得不一致尽力无所避免”④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四日《申报》时评《济南中日兵冲突》。。

与该评论同时发表的是以《中日军在济南冲突》为题的报道。对济南中日兵冲突的情况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并引用东方社电文,“上午十一时,日本军与南军在济南发生激战,原因不明。路透社三日东京电,陆军省接讯,济南日兵与南军因事冲突,虽无详报,但众信其事必属微细,盖日军司令与国民军司令其形友好也,蒋总司令昨日午后入济南,城中约有南军约两万名 ”⑤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三日《申报》时评《中日军在济南冲突》。。

5月 5日,该报用《济南日军惨无人道》为题以头版头条方式,对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报道。既提到了惨案发生的具体情形,又报道了中央对该事件的反应。以该日为起点,从事件的发生到解决,《申报》都进行了连续的关注,发表评论表明立场,对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准确和客观的预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事实发展状况的平台和视角。笔者通过收集和通读《申报》的报道,认为这一时期的报道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事件事实情况的报道。《济南事件形势险恶》等⑥其他为《济南中日战事已停》等 11篇。,都是以此为立足点的,报道使国内和国际社会对事件发生发展的真实情况有了较为准确的了解,为读者展示了事件引起和发展的真实画面,打破了日本在国际上的片面宣传,为人们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该事件做出了报人应有的贡献。其次,是对中央、民众、国际社会的反应进行的报道。《中枢对日之态度》①《北京方面之济案观》等 23篇。等都是从这个角度报道的典型例子。事发时国民党及国民政府认为北伐是重中之重,完成北伐是当务之急,只要完成北伐,其他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日本出兵中国目的就是要阻碍中国完成统一,如果北伐完成,日本计谋必然落空。奉劝民众要静候事态发展,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忍耐为先,小不忍则乱大谋;而这一时期的民众则出于爱国,强烈要求政府对日抗议,合理解决济南事件,并采取了抵制日货、游行示威、要求经济绝交等方式,表达对日本出兵的不满和对政府的支持;国际上,国际组织和各国作为局外旁观者,他们对日本出兵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反对。虽然语气激烈程度不一,但均认为日本出兵是不明智、不得当的行为,对中国表示了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申报》对济南事件报道的第三个角度是对事件解决过程和结果的报道。该报对解决该事件的谈判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从谈判的开始到谈判过程中遇到的曲折与难关至谈判的最终结果,甚至谈判后日军撤兵过程,每个环节都不容错过。这一系列的报道②《中日交涉昨告发动》等 37篇。,向读者展示了日本在解决济南事件谈判中的狡猾和阴险,中国政府解决该事件中所做的努力,交涉和谈判的艰难和曲折,济南接防的复杂和漫长。这对于读者了解事实情况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研究济南事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同时,《申报》也没有忽略另一种报界比较常用的表达方式——时评。时评是报纸对所报道的事件和现象的一种看法和态度,是报纸发表自己言论的重要舞台,为人们提供了解报纸立场和观点的渠道。事件发生后,《申报》发表一系列的评论③《济南中日兵冲突》等 27篇。,在事件发展的关键时期,几乎每天的评论都与该事件有紧密关系,把此作为讨论的重点和中心。时评认为解决济南事件要采取几个具体的措施:首先,要完成北伐。其次,要改变中国人固有的民族劣根性,将真实情况报告和宣传于国际社会争取同情和支持,限制和施加压力于日本。再次,要全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综观评论对事件的分析和判断,显示出《申报》在处理和对待济南事件上与中央政府的观点趋向一致,紧跟政府的立场和步调,但同时具备爱国主义特色。

“而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等诸多功能,在近代历程中,传统爱国主义带上了强烈的救亡图强的时代特征”[1]。

事件发生时期,中国的爱国主义不仅具备了古代朴素爱国主义的传统特点,又增加了“救亡图强”这一新的内涵。事件发生后,《申报》在宣传报道中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立场。虽然,由于其报纸自身所具有的阶级性质致使其在具体的情况下也持某种错误的立场,但这并不影响其闪光之处。事件发生后,《申报》以《济南日军惨无人道》④其他标题为《驻京日领对日兵暴行表示歉意》等 15篇。等为题的报道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论,表达了对日本出兵中国以及出兵后在中国的野蛮行径的厌恶和痛恨,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报纸与读者在该事件上观点的一致,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其基本立场是站在中华民族一边,主导倾向是声讨日本的侵略罪行,伸张中国反侵略的正义性,呼吁国人奋起反击。《申报》在宣传中体现出了爱国的冷静和理智,这一点从其报道和宣传的标题上就可见一斑。该报没有象其他报刊如《人民周刊》那样,采用“日帝国主义想谈判济案”、“强横到底的日方对华外交态度”、“日本帝国主义入寇我山东”、“虚伪卑鄙强暴的对华外交”、“山东日寇完全撤退”等煽动性标题和言论,而是较为冷静的进行报道和评论,反对盲目冲动和过激。这种报道方式对推动人民的爱国运动,支援中央政府对济南事件的解决都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济南事件不是一个孤立偶然的政治事件,它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是各方面力量和利益折冲的结果。事件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震惊了世界。各国报纸、国际团体均对该事件立场不一。《申报》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际社会的立场,尤其是对美国所持态度的分析。对该国反应的报道占据了整个国际报道的核心位置。以《济案之外人观察》为题的文章⑤其他标题为《英报论济案》等 11篇。,就是这一报道角度的具体体现。报道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日本出兵中国的基本的立场,即认为日本出兵中国是一个错误的决策,济南事件曲在日本,对中国表示同情。指出中国把解决济南事件寄托于日本民众和在野党是荒谬的。美报纸更认为“田中行为暴烈,谓哀的美敦,要南军撤退铁路沿线二十里,即系宣布日本攫取中国领土之一部,该书限十二小时,明知蒋不在济,黄已回宁,在济政会主任,请求展缓至蒋答复可到时,乃竟未允,更不予南军以发令撤退禁区之时间,暴烈行为实其武断”⑥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十一日《申报》《美报痛诋日军暴行》。。“驻美李代表十日电国府,九日勃拉克氏面请国务卿开洛担任美国政府为中日间之公断人,此间舆论均以中国理直,日本不能久争,而据青岛美人来电,日方先开火”⑦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十一日《申报》《列国对我表同情》。。“美人所办英文导报认为,日方最初所报,日侨死伤数目,结果比日方宣传甚少,其他外人并未损害。日本诬告被杀与被劫,其意在激起日人之愤恐,与其他外人对华之不快”⑧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十二日《申报》《北方外报之公论》。。纽约电讯报认为:“日人之出兵山东,原有可注意之动机,至出兵之后,乃向南军猛加攻击,此后山东形势绝不能乐观,日本之露骨的行为,实出于吾人之以外”①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十三日《申报》《各国对济案之舆论》。。

由此可见,《申报》在济南事件发生后,更为重视对美国反应的报道,其制约因素下文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申报》对济南事件报道的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对中共和苏联反应的报道缺失。济南事件既然是影响巨大的政治事件,而且关乎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作为当时逐渐成长的新生政党,对事件肯定会有强烈的反应。史料也证明,当时中共确实做出了反应,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宣言指导了民众的反日运动。中共最早表态的正式文件是中共山东省委、共青团山东省委于 1928年5月 6日发出告山东民众书,该文件的矛头主要对准日本。接着,中共中央于 9日发出了告全国民众书和第四十五号通告,“矛头指向有了新的界定,明确提出了反国民党,做出了发动民众参加反日并力图主导运动的指示”[2]。

然《申报》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同样的报道缺陷还存在于对苏联反应的报道。苏联作为历史上和中国有重要关系的邻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和日本的国家利益关系同样决定了对待济南事件不可能熟视无睹,漠不关心,而《申报》像对待中共的反应一样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忽视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申报》关于济南事件报道特点的成因

《申报》对济南事件报道特点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对这种背后力量作用的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明晰事态的真相,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对我们还原历史事实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关《申报》报道特点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申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商业性中文报纸。该报是在 1872年 4月 30日创刊的,初由美查与伍华德、晋莱亚、麦基洛等人合资创办的,最后归美查一人所有。1906年售给华人买办席子佩,1912年,席子佩将《申报》馆售与史量才,从此“《申报》完全归于华人”[3]。《申报》在其存在的近 80年中,政治倾向几起几落,在外国人掌管时期,它标榜“无党无偏”绝不“一味夸助西人,以蔑视华人”,宣称它的宗旨是“为闾里申疾苦,为大局切维图,充当华人之耳目”②1874年 5月 12日《申报 》。,“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翔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③1872年 4月 30日《申报 》。。在办报的具体操作中,《申报》不惜本钱,采用当时还十分昂贵的电报传递新闻,并在各地聘请记者和通讯员及时搜集各地新闻。此外,它还公开征求新闻稿件,发动社会力量为其提供消息。由于《申报》在新闻报导上比较准确,信誉大增,“销数益畅旺,求登广告者,户限几为之穿”④黄协《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载《最近之五十年》第 3篇第 26页。。

《申报》办报史上追求报道真实、全面,保持中立自由的优良传统,对史量才接办后的办报思想和经营理念都有深远的影响。1912年,史量才在接办《申报》后,其办报宗旨是“为社会、历史办一较有权威的言论机关”,“为后人修史之便”[4]提供充实可信的资料,启发民智、服务社会、不与军阀官僚勾结,不偏不党。在这个宗旨下确定的办报方针是“言论自由、不偏不倚、为民喉舌”。加上《申报》经营得法、编辑有方、发行量增长很快,1872年仅发行 600份,到1912年发行 7000份,1926年发行到 141440份。从 1926年到 1936年,虽然社会动荡不安,发行量一直保持在 15万份左右,这在当时的报刊界是首屈一指的。《申报》的这种优良的办报传统与史量才独特的办报风格,使该报在社会上的影响愈加深远,报道更加广泛、全面,方式更加灵活,为社会人士和官方所关注。

其次,《申报》从 1912年为史量才接办以来,一直为中国人所控制。作为在这段时期《申报》的经营人,史量才不仅具有高超的经营技巧,更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追求报纸经营中的自由主义理念,又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情感。他认为“一国之兴,文化实其基础,而策进文化,以新闻为前锋”[5]390。他认识到“报纸是舆论机关,舆论者,民众之呼声、爱憎和利害之真实传达也。报纸所负有的’劝导舆论‘和’创造舆论’的职能,就是立足民间的良知立场”[5]390。他按照“不受潮流之浸润与打击,如是则心力专一,得惟人民之幸福是谋”的目标去办报,他的这种严格的办报标准,对顺应民众需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济南事件之后,全国上下一致反对日本侵犯中国主权,出兵山东,强烈要求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采取强硬措施,民众和各机关各团体愿做政府外交后盾,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和史量才的思想趋于一致,也符合该报刊的办报风格。

同时,《申报》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民营报纸,“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但亦愿自伸其不全忘义之怀”[6]。“办商业报纸的资本家往往很少会考虑本阶级长远整体的利益,追求超额利润是他们一切行动的最大动力”[7]96,“出版报纸对于他们来说,好像皮匠制靴一样,而他左思右想的只是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8]。“为了赚钱,必须扩大报纸的销路,为了扩大销路,就千方百计地迎合读者的口味。他们力求做到消息多而全,迅速及时,并以公正客观相标榜,旧中国 1938年以前就是这种情况”[7]96。“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9]。受众的特定需要为报纸的生存和发展,报道和评论提供了“靶子”和作用对象,而报纸则为受众提供了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精神“食粮”。当然,作为报人,只有充分了解到受众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需要,并设计与此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才能使报纸的报道和评论收到良好的效果,进而扩大在受众中的影响,增大销售量。而广大受众的种种信息需要,在当时情况之下,也只有在报纸的报道和评论中得到满足。所以,利润驱使《申报》必须符合读者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读者的关注,保持报纸在读者中的信誉,这对扩大报纸的发行量进而扩大办报规模至关重要。这一因素促使《申报》努力适应和满足读者的心理和精神需要,与他们的爱国主义立场保持一致。另外,《申报》的经营和发展处于一个动乱的时代,办报人要考虑报纸的生存空间,注重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治的力量无论在和平年代或动乱时期都具有决定性。济南事件发生前后,国民党刚刚在全国建立了统治,为巩固其地位,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规定,在新闻出版领域采取了严厉的新闻控制政策。1928年,国民党宣布进入“训政时期”,实行“党治”,推行“党化新闻界”政策,“以国民党新闻统制思想与政策党化新闻界”[10]292。

1928年 6月,国民党中央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党报建设的条例,同时还制定了《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和《审查刊物条例》。“在随后的 1929年,国民党中央又颁布了《宣传品审查条例》和《出版条例原则》”[10]294,通过颁布这些条例,原则和办法,使国民党对新闻界的控制日益强化。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申报》既要注重保持和民众爱国主义立场一致,又要在注重事态真实情况报道的前提下,政治上倾同于中央的主导思想,在民众需求、政府精神、办报原则三者之间艰难选择,在三者的复杂关系和张力的共同作用之下显示出困顿和迷茫。

再次,《申报》注重对西方各界反应的报道,尤其是对美国反应的报道,这是受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济南事件前后,中美间关系出现重大转折,蒋介石对外政策的亲美基调已经形成。1928年 1月 9日,蒋重新执掌北伐军总司令,南京政府与美国的关系有了更大的发展。3月 30日,南京政府首先与美国就南京事件的解决达成协议。蒋介石几乎全部接受了《宁案通牒》①南京事件发生后,3月 28日,英美日三国公使在北京商定了《宁案通牒》草案,向武汉政府提出道歉、赔偿、严惩责任者和保证今后不发生同类事件四项条件。草案还附有如下内容:敦促蒋介石“限时”采取令人满意的行动,实施上列条件;否则列强将有权“采取良认为适当的措施”。,但为了安抚国内舆论,让美国方面表示对炮轰南京的歉意及愿意放弃不平等条约。通过南京事件的交涉,美国实际上正式承认了南京政府。7月 25日,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宣告中国实行关税完全自主。蒋介石评论此事说:“美国与我签关税自主之约,其实为平常应有之事,然在他国尚多观望,此乃美国对华政策先占一着之胜利,不能不认真为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也”[11]。南京政府成立后至 1928年底,“蒋介石首先依靠美国的支持获得了国际上的承认,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美国则通过扶持蒋政权使自己近期的和长远的在华利益得到了保证,并从此成为对国民党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外国。中美关系因美蒋的结合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2]。而济南事件无疑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南京已与苏联正式决裂,如蒋所说:“绝俄之后,必有与国”[13]。“而国民党与英国的旧怨尚在,现在又与日本闹翻,这就使美国成为唯一一个国民党尚可进行工作的在远东有影响的大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开始认清美国在远东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一面开始向美国寻求道义和财政支持,同时也力图将美国拉入中日纠纷之中。当然,这个政策调整对国民党来说并非易事”[14]。

济南事件发生几天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考虑对美关系问题。5月 10日,南京派伍朝枢到欧美寻求帮助。几乎同时,南京政府致电美国总统柯立芝,要求美国出面调停,但美国并没有立即按国民政府想象的去做,而表示没有调停中日冲突的意思,要静观事态发展。直到5月 18日以后,西方的态度才表现出对中国的同情,这与日本在中国的利益扩张对列强的利益造成严重威胁是有紧密联系的。可见,在济南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政治导向是对美国以及西方的依赖和幻想,期望列强对日本施加政治压力,以抑制日本在中国扩张的欲望。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申报》对济南事件的报道倾向于详细报道西方反应,尤其是美国的反应。通过这样的详尽报道,给中央解决济南事件提供一个信号,也给读者以舆论导向的影响。这也反映出了报纸和政府,政治舆论和政策方向之间的互动关系。

最后,《申报》有关共产党和苏联对济南事件的反应轻描淡写,同样有特定背景。1927年4月 12日,蒋介石发动了政变,宁汉分裂。到 6月初,武汉政府解雇了苏联顾问鲍罗廷。12月中旬,南京国民政府借口广州起义与苏联有关,封锁了苏联领事馆,并发布了与苏绝交令。奉系军阀把持的北京政府虽声称“不必与南方苟同”②1927年 12月 16日上海《申报》。,而未与苏联中断使领关系,但敌视的态度也并没有什么两样。“早在 1927年 4月 6日,奉系军警就搜查了北京苏联大使馆以及苏联远东银行和中东铁路驻京办事处,拘捕苏联使馆工作人员以及当时在使馆的中共领导者李大钊等 40多人。苏联为了报复,则在远东沿海州也开始扣留华侨,并拒绝华人入境。到 1928年 2月底,驱逐居住在西伯利亚的华侨已达3100多人 ”③1928年 3月 10日北京《晨报》。。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了北京政府和苏联的外交关系,但在此以后,由于中东路的问题,中苏关系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处于低潮时期,“到 1927年底,上海被杀的革命人士达 2000人,被捕、流亡达万人以上”①《中国工运史料》1982年第 2期,第 162页,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室编,1982年版。。“上海总工会的会员从 80万锐减至 28万”[15]。

随后与蒋介石订有密约的广东派发动了“四·一五”大屠杀。7月 15日,汪精卫集团又悍然举行“分共”会议,公开叛变了革命。福建、广西、四川及无锡、宁波等地都发生了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的事件。中共在全国的省委机关几乎都遭到破坏,许多地方已没有支部组织。“从 1927年到六大开会前,被惨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 315128-343938人,被投入监狱者 4600余人”②《党史研究》1986年第 3期,第 42页。,造成这一时期中共在工人群众中的基础相当薄弱。同时,国民党下令停止民众运动,禁止工人罢工,工人运动受到极大的摧残,反革命力量一时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革命形势进入低潮。济南事件发生期间,中共的主要领导人正在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五大”于 1928年 5月 9日结束。随后,主要领导人开始陆续离开国内到莫斯科组织和参加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会议于 1928年 7月11日结束。也就是说,在济南事件发生后,中共正处于革命的低潮,在国内的政治影响开始走向低谷,国共两党处于你死我活的敌对斗争中,中共的主要领导人正以会议的方式讨论党以后的发展路线问题,为制定以后的策略,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而奔波,这都使中共对济南事件的反应力度和强度受到影响,也使中共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受到压制。同时,《申报》由于阶级立场的原因,以及政府政治的威慑作用,也使对中共的反应的报道受到了束缚,这些力量的综合作用终于造成了《申报》对中共在济南事件中反应的报道严重缺失。

总之,报纸传播作为一个社会性的活动,是无法把政治因素排除在外的,作为社会的两个系统,他们是性质不同的又相互联系的问题。不仅政治是传播关心的内容,而且传播者还关心政治对它的容纳程度,政治以什么方式影响传播。政治则关心传播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的影响力,包括传播如何影响舆论,如何影响权力,甚至对外关系。《申报》作为报纸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传播既要保持其独立风格,又要注重政治关怀,所以在对济南事件的报道中,其在重视对事件本身报道的客观性基础上,体现出了注重西方各国反应,而忽视对苏联和共产党反应的报道,注重和中央立场观点一致,而又体现出其爱国主义立场的特点,这正体现出传播从来都是在政治“关怀”下成长,同时,传播又是在争取自己权利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同政治进行辩论的特点。

[1]马春玲.中华传统爱国主义内涵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07,25(1):21-28.

[2]黄金凤,赵修磊.中国共产党与济南事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3):63-67.

[3]张凤英.略论《申报》及其文献价值 [J].湘潭大学学报,1991,16(4):14-16.

[4]庞荣棣.《申报》掌门人 [N].党史信息报,2000-07-26(022).

[5]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论本馆作报本意[N].申报,1875-10-11.

[7]李良荣.新闻学导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6.

[8][美 ]阿贝·蔡佩斯.美国新闻界[M].北京:世界出版社,1959:11.

[9]马克思.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 [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0]赵中颉.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1]伯纳德·科尔.炮舰与海军陆战队 -美国海军在中国[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130.

[12]张小路.历史转折时期的中美关系[J].探索与争鸣,1993(3):48-5.

[13]杨天石.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J].近代史研究,1993(1):75-8.

[14]罗志田.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J].历史研究,1996(2):72-8.

[15]沈以行,等.上侮工人运动史 (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390.

Another Response to the Jinan Incident——A Comment on the Relative Reports of Shanghai Journal

FENGBing
(Institute ofModern Chinese History,Central China 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fter the Jinan Incident,Shanghai Journal,holding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ress circle in China at that t ime,had detailed tracking coverage on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 and resolution of the event.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however,the paper exhibited a distinctiv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 of coverage in the process of reporting.Such a distinctiv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 of coverage wa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newspaper’s own social attribute,the general mood of society and political demands.On the one hand,journalists try hard to pursue their faith,but on the other,they find it hard to completely get away with politics.Researches into this issue are not sufficient in the circle of historiography;nor have they gained adequate recognition in the academic world.Nonetheless,the study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issu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vealing of event itself.

Jinan Incident;Shanghai journal;news report;restrictive factor

K2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2395(2010)04-0033-05

2009-11-05

冯兵 (1980-),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济南申报报纸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报纸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FIDIC百年工程项目奖申报工作启动1913-2013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