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馆的对外经营管理研究

2010-08-15 00:49杨昊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体育

杨昊霖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高校体育馆的对外经营管理研究

杨昊霖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本文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分析高校体育馆对外经营的现状,即投资水平低、设施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模式单一;并且提出了对外经营的一些建议:做好学生与教职员工的管理工作,处理好训练和开放的关系,引进保险机制,注意观念的转变,保障学校、社区的安全;同时探讨了相应的经营策略,这对于提高管理水平、转变服务态度、开拓体育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体育馆;对外经营;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全民健身计划已深入民心,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保障体育场地的开放率。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结果,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从这个数字上来说,高校场馆是笔不小的资源。如何处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体育馆对外经营管理的现状

1.经费状况

经费是困扰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难题。当前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而我国高校大都面临着经济方面的压力,所以在体育场馆建设与维护上的投资一般都低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10%,与发达国家相比,投资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高校体育场馆经费的缺乏,在很大程度阻碍了其快速发展,使相当多的高校场馆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所以,应根据学校体育的特点,适当开展有偿的社会体育服务,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不同的场馆可根据其设备、投入等不同采取不同的有偿服务标准。

2.设施管理状况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体育资源也在不断改善,主要表现在:硬件资源逐步增加和改善,即可利用的场馆器械等设备逐步增加,但是相应的是管理维护成本也逐步加大,使用体育硬件资源的群体逐步扩大,包括学生人数的增加、教职员工的增多及周边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人数的增加等。硬件资源设备的扩大、规模的发展,能为高校的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但同时对这些硬件设备的管理成本必然也随之加大,能否保证其可持续性的利用、发展,是众多高校面临的严峻的课题。

3.经营模式

现有的运营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与训练中,其余时间大多数为无偿开放或直接关闭。有的场馆如田径场、足球场等人满为患,而高级一些的“馆、场”却被“保护”起来。有偿使用也简单地体现在出租场馆或破墙开店,有人来,就有效益,没有人,效益就没有保证。形式集中在小范围没什么风险的“承包”或集体轮流值班,场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学校应该在保证教学的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免费的场所和设施。另一方面,在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背景下,需要自己造血,如何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获得更大经济效益来回馈校园体育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对外经营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校内人员的管理工作

高校的体育人口组成主要是校内的教职员工和在校的大学生。学生是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层面,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期,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哪怕别人所说的是对的也不愿接受。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中,表现为:强词夺理,拒不接受管理人员的管束。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高校的教职员工是现代大学中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体,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荣誉感和自尊心特强,和其他社会成员相比,更需要精神满足。由于职业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人尚未具有主动参加锻炼的体育意识,他们的活动大多只限于轻便的晨练慢跑和徒手操等,他们中间参加体育场馆活动的以年轻人为主。对这部分人,要逐步引导他们参加一些适度的、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使他们感觉到体育活动的益处和乐趣。场馆管理人员要理解、尊重和爱护他们,对他们不能言辞过激。

2.处理好训练和开放的关系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保证高校教学训练、比赛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开放时间。多在工作日无偿开放场地,而较少利用休息日进行无偿开放,但是这样容易造成体育场馆开放和正常教学训练秩序的冲突,因此,业余时间占用多的高校场地资源利用较好。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这两类高校多是下午开放,有偿开放的高校而无偿开放的院校却不愿牺牲休息时间和业余时间,中午和晚上开放的较少。由于各高校体育场地差异很大,有体育馆的高校场馆开放时间长,开放时段多,开放时间更稳定。无体育馆的高校受季节、天气影响,开放时间短,时段单一,开放时间不稳定。另外,有偿开放院校完全放弃了早上收费开放场馆的机会,而无偿开放院校选择早上开放的仅次于下午,说明对早锻炼进行收费还暂时行不通,早上采用无偿开放的方式更有利于群众健身。

在处理好训练和开放关系的基础上,充分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不但使体育资源的利用更大化,而且能为高校体育场馆提供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3.引进保险机制

困扰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在开放期间发生了一些意外的伤害,从而给高校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多的高校宁愿场地闲置也不愿意沾惹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开放场馆的前提是首先要尽可能地保证参与者的人身安全。体育运动中意外伤害现象的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以预防,使得对人身的伤害降到最低,比如在器械旁设立使用标识。开放中,示范点应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给予科学健身辅导。其次,学校可以和保险公司进行合作,由保险公司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供专项责任险。由群体活动参与者、当地政府、学校三方面合作,定期向保险公司交纳保险费,学校场地设施开放期间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则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这样的做法为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做好了应急准备,解除了学校开放场馆的后顾之忧。体育场馆的经营有着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即提供的服务除纪念品等有形产品之外,主要是边生产边销售的无形产品。因此,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摆在了服务产品提供者的面前,如观看比赛的观众、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天气的各种变化等等。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着的人为的和自然的因素,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存在着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体育场馆所面临的风险,所以引进保险机制就尤为重要。

4.转变观念,保障学校、社区的安全

改变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职能,提高主动服务的意识。大力整合学校的体育资源,从单纯地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服务转变为推行社区体育、学区体育,更有效地达到双赢的目的。群众体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责、权、利;从制度上规范学校、政府、参与者在开放过程中的行为;从制度上明确管理的机制、日常的监督和经济收益的合理分配。积极配合体育局、公安局、地方政府等部门,组织治安、消防、安监等部门对相关学校的体育设施、校园环境及治安隐患进行广泛深入的排查,保护学校场地设施开放后的正常秩序。

三、对外经营管理策略

1.培养市场主体,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多年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及传统思想的严重束缚,人民群众尚未形成体育消费的习惯,消费仅停滞在福利型的消费层次上,而没有形成“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这也造成了体育场馆及设施的闲置。场馆经营效益长期以来未得到明显提高,这也是高校管理者不愿将场馆开放的原因之一。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国民的健康观念已得到改变,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体育健身消费的需求也日渐强烈。加大宣传的力度,吸引广泛的市场主体,将对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力地避免了在场馆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宣传也是自身服务品牌建立、推广从而被全社会接纳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吸引赞助及引进合作伙伴,共同为社区体育服务。

2.拓宽融资渠道,明晰产权关系

由于经费来源的单一性,学校不能将更多的经费运用在场地设施的经营、维护上。若要保障高校场地设施的正常开放和日常运转,必须要拓宽融资的渠道。采取校内教职员工集资入股、引进校外资等措施,制订合理的分配制度,引进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不断购买更科学、更安全的体育设施,提高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合理配备,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优势。场馆的开放应当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群众的喜好,采取校内教职员工集资、引进社会投资等方式,建设游泳场、羽毛球场、健身房等投资较小、易于群众接受、乐于参与的场馆;利用教学课余时间对社区居民进行有偿开放;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派专业人员指导练习,提高锻炼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在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建设规模大、设备全的综合类场馆,承办各种各类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比赛,吸引广大体育爱好者观看比赛;设立门票、配套服务等盈利模式,增加学校经济收入。只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合理开发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必将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高校的发展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3.强化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意识

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育运动场地的管理是体育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到场馆的服务质量与场馆的使用寿命。它的内容包括对入场者的检查、对使用者进行监督和指导以及对场馆设备的维修等。对使用者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应根据场馆使用规则进行,这是保证正确使用场地、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要步入市场化的高校体育场馆来说尤为重要。在当今各行各业都讲效率与效益的经济社会中,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也同样面临效率与效益的挑战。因此,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自身的业务素质,就必须采取定期对他们进行场馆管理的培训或者引进相关人才,同时也可以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把场馆开放作为产、学、研的结合点,为管理学、经济学、体育类专业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他们在实习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也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不仅能为高校场馆今后的工作探索一定的管理模式,而且对于适应当前的高校体育场馆体制改革,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效益有潜在的经济效益构成。因此,正确认识经济效益的内涵,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体育设施资源与人才资源优势,就一定能在高校体育设施管理工作中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须晓东.对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理性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7,(2).

[3]许惠玲.大学高等级体育场馆的管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增刊),1996.

[4]曹谛训,李威,刁志丹.体育场馆经营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G8

A

1673-0046(2010)5-0180-02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体育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2016体育年
场馆风采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