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欣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张 欣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本文在大量调查了解山西省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试图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不足这个角度陈列事实、归纳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为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建言献策,为培养中国的人才资源新生群体参与未来的国际竞争尽到一名师范教师应尽的职责。
小学教育;传统文化;缺失
一篇题为《美国太破,中国太阔》的小文章说:乍一看,美国太破,除了市中心是个楼丛,外面一马平川,房子都很矮;中国豪华酒店、娱乐场所,金碧辉煌,俨然大户人家光景。细细品,美国的公共场所,公园幽静,设施齐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派现代田园风光;中国的阔,则很容易被看破。话不多,却耐人寻味,值得琢磨。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2010年我国国民生活要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我们正处在向更高的目标冲刺的过程中。但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哪怕再发展一个百分点也变得很困难。而且一定时期内,我国仍将面对人口众多但资源相对短缺、幅员辽阔但欠发达、地域比重大这样一个现实条件,同时国际竞争也将日趋残酷和激烈,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何去何从的考验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落后就要挨打”是一个在多个民族和国家演绎了痛苦和屈辱生活的真理,“发展才是硬道理”从另一个角度诠释着社会前进的规律。何况我们现在不是处于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而是面临千帆竞发、发展慢了也要落伍的形势。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唯一选择在于实现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唯一出路在于培养和发掘“人才”这种我国储备丰厚而且在竞争中起根本性作用的资源。作为一名师范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到的只是立足本职、着眼创新发展,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的态度,冷静地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查找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和小学教师培养现行体制中的缺位问题,析透原因,对症施治,矫正不足,正本清源,从基础教育阶段抓好适合未来经济社会竞争和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正是带着这种认识和责任感,笔者利用寒假时间对山西部分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调研,查阅了大量资料文献,走访了省内从事师范教育的多位资深专家学者,形成了改革师范专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末端存在的一些问题。教育是一项人本工程,其根本目标在于塑造和培养四有新人。作为现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体制中的一对孪生姐妹,问题和功效同样应该到末端去找。经过一番辛苦的工作,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末端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于笔者的视野之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立意识和能力弱化,坚忍品格衰退。自立意识是独立人格的确证,是其他品格生成的基础。牢固的自立意识对人的一生将起到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时期。调查显示,无论太原师范附小这种位于省会城市的小学还是大同市灵丘县高庄小学这种地处相对偏远的乡村小学,均已开设了劳动课,培训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但笔者所接触到的20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农村、城市男女各5名,学习成绩均为所在班级的中等)在被问及“是否自己清洗衣物”时,只有2名农村寄宿学生答“偶尔”,占10%;在被问及“是否经常帮助父母做一些比如扫地洗碗等家务活动”时,只有3名女学生答“是”,占15%。日常生活中笔者也时常能够听到来自学生父母的一些抱怨“你都多大了,这点事还用父母替你操心吗?”,嗔怪中饱含着一种无奈。笔者尽量避免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对调查的影响,但事实是客观的,小学生自立意识和能力弱化的现象绝非个别,我们的大多数小学生在物质享受日益膨胀的今天,却放弃了坚强和忍耐。
(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萎缩。合作意识是个体能够与周围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资审表,团队精神是个体为一个社会利益共同体所接受和肯定的通行证。竞争并不否认合作,恰恰相反,竞争首先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的合作。尤其是社会分工发展到极致的未来社会,更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调查中笔者注意到,小学生对合作的理解步入了狭隘的极端,对团队的认识更是浅显。被调查的小学生一致认为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成绩的竞争,“别人考多了,自己面子上没光,回家不好交代。”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和特定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同学关系“很铁”,甘愿为他(她)们作出一些牺牲。90%以上的学生认为团队就是自己的“小圈子”,只有个别能够说到“范围不一、团队不同”这个层面。据有的教师讲,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不同,一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交往群体,而且与同学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我为主,其他人要无条件服从自己,否则就翻脸不认人。据有的父母讲,在与父母因琐事产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任着自己的性子把责任归咎于父母一方,不讲道理,听不得规劝。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教学中此方面的漏洞。
(三)爱心淡化,宽容意识淡薄。爱心不仅是情感中最纯真最善良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作为一个高级物种类群向心力的源泉,还是人类社会得以有序运行的强大约束力量。而宽容是人性中重要的闪光点,宽容能唤起人们的潜意识,在关键的时候能矫正他们的人生之舵。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运用宽容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其达到和谐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着,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被尊重、被关爱是一种催人向上的重要力量,对成长期的孩子尤是这样。但这种人格修养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成就的。从小学阶段注重对小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是根本性的举措。
第二,扭转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建议。(一)小学教师培训和课程设置。在课程计划安排中有意识地增大历史文化课程的比重,做好铺垫。现实中就业压力和诸多媒体艺术的强烈冲击使小学教师本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非常淡薄,所以有必要从根源上首先保证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正面的知识传授加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二)传统文化授课方式的改革。我们可以从“图说中国”和百家讲坛中发现启示,然后由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以便能被小学层次的对象在看似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普遍接受。(三)主题社会实践的设想。有些小学生背诵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章朗朗上口,但仅限于此,在口头背诵的同时却更凸显出理解和身体力行的缺失,所以要倡导理念和实践的结合,通过目标和主题明确的实践活动保证传统文化的熏陶。(四)提高师范专科院校的入学门槛。即从根本上扭转师范生源不佳的现实局面,保证从最关键的环节把好关,为将来的小学教育教学提供保障。
综合以上的探究和分析,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问题。一方面,多途径地提高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为充分发挥教师“传道”的重要作用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注重灵活多样地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知识,真正做到弘扬民族文化,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熏陶小学生的人格,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
[1]于雪丽,高菊.论重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学术交流,2005,(2).
[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G62
A
1673-0046(2010)5-0125-02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成果,课题编号:GH-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