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经验及启示

2010-08-15 00:49:04王静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新加坡意识

王静芳

(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经验及启示

王静芳

(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新加坡的“国家意识”教育,实质上是塑造什么样的“新加坡人”的问题。通过借鉴和参考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经验,我们可以采取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教育内容和丰富教育方法等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意识”教育;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加坡已经是一个富足的小康社会,在亚洲继日本之后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和它的“国家意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参考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对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内涵

理解“国家意识”教育的内涵,首先要理解“国家意识”的内涵。新加坡政府和学者通常把爱国主义叫做“国家意识”。关于“国家意识”的内涵,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国家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是一个国家赖以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精神支柱。这一概念主要是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来理解国家意识,但忽略了实践领域的国家意识。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国家意识”,就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即一个人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认为国家是自己的国家,是自己生活所依持的国家,同时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该国的一份子。这一概念虽然强调人们应该从形式上和心理上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也未能和实践相结合。还有的学者则认为,“国家意识”就是如何使人们认同这个国家及利益,从而自觉地去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对社会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与前两个概念相比,这个概念相对全面。它不仅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家意识”,即“如何使人们认同这个国家及利益”;而且包括实践领域的“国家意识”,即“自觉地去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对社会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仅应当有自己的国家的意识,还应该有世界的眼光,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过程中思考如何认识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具备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国家意识”的熏陶和教育。所以,要理解“国家意识”教育的内涵,还要弄清楚教育的含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这种教育的内涵,基本上把一切有助于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提高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虽然运用范围较广,但正因为如此,操作起来容易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狭义的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这种教育的内涵比较具体,主要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揭示了教育的一系列本质特征。

因此,“国家意识”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教育,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它是教育者对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对青少年施加的“国家意识”方面的教育,培育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具有胸怀祖国、关心国家和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具有持久爱国行为的坚定的理性的爱国者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加坡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国家意识,实质上是塑造什么样的“新加坡人”的问题。

二、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经验

新加坡在实施“国家意识”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既要看到其成功的一面,又要对其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教育。

(一)优化课程设置,推行“由近及远”的教育模式

新加坡人,是指“一个出生、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保持这样一个多元种族、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具有国家意识和正确价值观,有理性、有道德,明辨是非,能够抗拒西方颓废思潮和腐朽精神生活的好公民。”各级各类学校围绕“新加坡人”这一基本目标,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国家意识”教育具体化,从小学到大学,循序渐进,逐层深化,表现出“国家意识”教育的层次性。

第一,小学阶段“国家意识”教育目标。新加坡小学阶段的“国家意识”教育,目的在于通过简单的方式培养他们对自己家庭、父母和民族的认同,使年轻一代在责任意识、忠于国家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第二,中学“国家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新加坡中学在小学“国家意识”教育基础上将教育内容延伸到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第三,大学阶段的“国家意识”教育目标。新加坡目前有三所公立大学,其余高等院校均是私立学校。高校“国家意识”教育并没有系统的课程与教材,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综合来看,各高校主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教育他们要以国家和社会为重,不断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培养他们深厚的文化素养与高尚的品德,尊重多元文化差异,笃守多元种族主义;塑造他们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品格,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新加坡人。

(二)创新儒家文化,倡导共同价值观

新加坡的领导人认为,儒家伦理文化是他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李光耀曾谈到,如果没有儒家价值观,“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新加坡在他们所理解的儒家伦理的意义上,将儒家伦理的核心“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与新加坡具体国情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内涵。忠,就是忠于国家,效忠新加坡,要有国民意识,即把新加坡看作是自己的国家,有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孝,就是要孝顺父母,尊老敬贤;仁爱,就是要有怜悯同情之心和友爱精神;礼义,就是待人接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廉耻,就是要秉公守法、清正廉洁,杜绝贪污受贿和裙带风。此外,新加坡还将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和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进而提出了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以国家至上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正是有了以国家至上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人们才会在任何时刻都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能以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重,这也是新加坡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实施社区服务计划,采用隐性教育方法

新加坡自1965年成立以来,十分注重增强各种族之间的团结,把种族和谐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把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视为新加坡的立国之本。加强社区建设,是其种族和谐的重要措施。通过拆除旧城区的私房,大力兴建公屋,打破了原先各成一统的各民族聚居地的格局,使他们迁到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公屋中居住,让各民族学生一同上学,加深了混居在一起的各民族间的了解,促使他们树立同是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感。同时,通过推行社区服务计划,引导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社会政策的实施,在无形之中增进了整个新加坡人对国家的认同,建立起对国家的归属感。

虽然新加坡的“国家意识”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新加坡政府推行国家至上的共同价值观教育,“既然国家至上,在特定时期工资可以被降低,个人权利可以被限制,少数社区的不满可以被忽视。”此外,新加坡政府将社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全部归结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也引起了一些西方人士的不满。这些都是在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该避免出现的问题。

三、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以上关于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经验的分析,对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遵循教育规律,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性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思想教育活动,既是一个逐渐灌输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深化、逐步养成的过程。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有层次、有计划地逐步实施。正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的,“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地安排活动内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具有差异性,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设立教育目标,编排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小学生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注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中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日趋理性,可以对他们进行政治理想、国家观念的教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成熟,应对他们进行政治理论、共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他们理性爱国。

(二)更新教育内容,凸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应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使其具有现实性,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外,还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新形势下,通过民族精神培育学生具有祖国意识,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民族尊严;培育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三)拓宽教育途径,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性

新加坡实施的组屋计划和社区服务计划,通过隐形的教育方式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帮助他们增强了民族认同刚和国家归属感。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通过社区活动的形式间接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性。通过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氛围,感染、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还可以在社区内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熏陶和教育功能,让社区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品质。

[1]李绍鉴.可持续发展与多元社会和谐:新加坡经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学校德育研究:以新加坡为个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李萍,林滨.比较德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G64

A

1673-0046(2010)5-0109-02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新加坡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8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海外星云(2016年5期)2016-05-24 09:23:50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小学时代(2016年36期)2016-02-25 06:28:56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