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叶
(山西省运城市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关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教育的思考
李爱叶
(山西省运城市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完整的育人观念,因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探寻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对心理亚健康学生进行积极干预和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出发,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教育的现实,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心理亚健康;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给人诸多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量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4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国家教育部的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率高达20.23%,有近35%的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国内目前对心理亚健康较多的提法是:心理亚健康、亚健康状态的心理问题、亚心理健康、亚健康心理、非健康心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失调等。心理亚健康作为亚健康的一个分支,尽管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方面的研究有限。
心理亚健康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中间状态,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即除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外的第三种心理状态。心理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III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不引起重视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正如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灰色一样,心理亚健康是心理的一种“灰色”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下引起生理、心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然而,“尽管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然而一旦遇到异于惯常环境的事态发生而又得不到疏导就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患以致影响终生。”
“心理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更为深入和全面,同时也标志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已经不满足于疾病的消除,而是要不断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完整的育人观念,因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探寻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对心理亚健康学生进行积极干预和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疾患的研究比较重视,虽然心理亚健康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国内外对此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这一为数不小的群体的研究和干预更为罕见。这就致使广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少数具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身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保健。显然,这种只关注“疾病”不关注“健康”,只关注“问题”不关心“学生”的做法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背离的。这种病态心理学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偏移,几乎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疾病,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灭火器”、“抢险队”,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由于对心理亚健康概念的理解不统一,因而在具体实践和操作中对心理亚健康的诊断标准、测量工具以及对干预效果的评价等方面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公认的客观指标。目前,在一些研究中主要依据量表测量,常用量表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康奈尔医学指数(CMI)以及一些具体症状的测量量表,比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在具体运用中,有的运用其中一种量表,有的几种量表联合使用,也有的选用自编量表。
关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干预研究,大体上分为三类:
(1)分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提出描述性的对策建议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关注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大学生自身特点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描述性的对策建议,这类研究最为多见。比如:高校应增设健康心理的专业指导教师,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经常开设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教给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积极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加强群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优化生活环境,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心理防治机构相结合的立体网络等。
(2)针对某些症状的调适与训练,旨在缓解压力,减轻症状的实证性研究
该类研究多集中在某一症状的干预上,从理论取向上来看,注重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运用。比如行为疗法、森田疗法、道家认知疗法、精神动力学疗法、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阅读法、集体(团体)辅导、个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课程等等。
(3)旨在改变不良认知,提高自身素质的研究
比如,何树德运用“同辈叙事教学”,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把问题外化,从而放弃对原有消极角色的认同,与心理问题告别。该类研究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且利于大面积推广,但这类研究却是最少见的。
对于心理亚健康学生的教育对策和干预措施所依据的理论取向不同,其具体做法当然各异。
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的心理健康研究与评定实际上是一种消极取向模式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积极心理学把这种以矫治社会或人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称为“病理式”心理学,也叫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为,消极心理学把人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只能对外界压力产生一种消极适应,这种导向忽视了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极易使人产生悲观、麻木心态,从而变得“被动和因循守旧而逐渐失去创新和创造精神”。在心理治疗上,消极心理学过分强调自己的矫治功能,运用的治疗模式又是病理性治疗模式,“这就像外科医生把有病的器官割掉一样。其结果是病被治好了,而不是人被治好了。”而“疾病的消除,有时并不意味着健康的恢复。”
积极心理学则是从相反的方向,即是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症状的消失和康复的结果是产生幸福感,仅仅使用精神症状的测量来作为心理健康评定指标是不科学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即使那些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也不仅仅只是要求减轻痛苦,处于混乱中的人们需要更多的满意、愉悦与快乐;人们需要建构力量,而不仅仅只是矫正缺陷;人们需要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这些并不会因为痛苦减轻了就会自动产生。”
积极心理学更赞赏人本主义的观点,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positive strength)。所谓“积极力量”是指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并作出合理选择的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是“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简单地说,“是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关于积极力量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积极体验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是积极体验的核心;积极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积极情绪体验与健康的关系;积极情绪体验的功能。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积极体验不仅能释放由消极情绪造成的心理紧张,使人的机体保持健康和活力,而且能扩展个人的即时思维——行动范畴,这就使得个体具有了建构持久的个人资源的机会。因此,积极情绪体验不仅是反映个体健康和幸福程度的一个指标,而且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培养积极人格的必要途径之一。
(2)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是以反思和批判传统心理学关于人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消极的或悲观的,比如生气、压抑、贪婪、自卑等;积极的或乐观的,比如:喜悦、宽容、慷慨、自信等。积极人格的实现途径:增进积极体验,培养良好的自尊。
(3)积极的社会制度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不是按照基因图谱规定的固定路径来发展自己,人格主要是人与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积极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外在因素,会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对个体产生影响。因此,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
需要指出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以及人的心理问题,而是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积极心理治疗有一个假设:病人同时既有生病的能力,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病人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
目前,关于心理亚健康学生的干预研究从理论取向上来讲,大多以消极的矫正模式为主,对积极的发展模式的研究较少。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心理病态的消除并不等于健康状态的获得,而心理亚健康学生一般并没有明显的心理症状和问题,因而对其教育应从“矫正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心理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激发主体自身积极性的培养上,以提高心理亚健康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大变革、迅速发展的时代,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就业和经济压力的增大、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价值的多元化、网络社会的虚拟与吸引以及自身生理、心理巨变所带来的困惑等,无不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因而对“主观我”和“客观我”、“理想我”和“现实我”的认知容易出现偏差,从而产生“自尊心”与“自卑感”、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等诸多矛盾和心理冲突,这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扰的内在原因之一。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心理亚健康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心理亚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悦纳自我是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和肯定,能否悦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的核心和关键。自我完善是合理确立自我理想目标并不断协调、控制自己的行动,以提高现实自我,追求理想自我的过程,是个体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
主要做法:
1.故事感悟法。故事感悟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学会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客观、理性地反思和评价自我。
2.小组讨论法。比如,列举自己的优缺点,与周围同伴一起加以分析,倾听小组成员的意见与感受,学会对角度看待和评价自我。
3.心理训练法。比如,找出你的长相中10处你最不满意的地方,并排序,然后再找出10处最满意的地方,比较两种方式的心理效果;运用积极和消极的方式评价长处或缺陷,比如:我的皮肤比较黑,消极观点:“我不漂亮”、“个人魅力大打折扣”、“再白点该多好”……积极观点:“我的皮肤虽然黑,但很光滑、健康、不长雀斑……”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积极”,即不只看到问题面、消极面或缺点,更应看到积极面、优势面;积极与消极、优点与缺点不是绝对的,应该对问题作积极解释,换一个角度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4.开展心理活动。心理活动作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方法,具有较强的情景性、自助性、灵活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心理活动注重自助式心理探究和训练,小组成员之间命令少而从众多,要求少而默契多,强制少而模仿多,在真诚相待、真心关爱、热情相助的气氛中,更容易产生心理相融和共鸣,互相接纳、欣赏、肯定、模仿,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更有利于活动目标的实现。在活动中,每一个成员既是被训练者,又是训练者;既是探究和思考者,又是启迪和帮助者,助人自助,共同成长。比如,演讲“我自豪,我能行”、“放飞梦想”等;个性化宣言“我有我风采”;设计理想自我,展望明天的自我风采,等等。
[1]刘欢欢,张小远,赵静波等.军队医科院校心理亚健康学生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2):2048-2051.
G64
A
1673-0046(2010)5-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