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发展阶段述评
——学分制的发展

2010-08-15 00:49夏悦怡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书院

夏悦怡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发展阶段述评
——学分制的发展

夏悦怡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自古代到近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不同时期的管理制度,并探讨前人留下的管理经验对当今高校学分制的历史启示。

教学管理制度;选修;学分制;北京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从古代到近代的各项管理制度,演变成如今的学分制,这是我国当前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回顾源远流长的教育历史,对于当今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有宝贵的意义。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发展起源于德国,它率先产生了选课制。1779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把选课制带入了威廉和玛丽学院。也有人认为,美国哈佛大学于1872年产生了现代意义来说的学分制,以后逐步推广并完善。哈佛大学校长爱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存在差异,不能按统一的教学模式培养,提倡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安排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课程。选课制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时得到学位所要求的学习量,因此学分制应运而生。广义地讲,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1.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是对教学管理制度作出相关探讨的首创者,他的课程体系实施包括“必修、选修、分科、选科”四类。孔子的学生来源不同社会阶级,年龄、能力等大为不同,他的理想是要让学生成长为智、仁、勇、艺、礼、乐兼备的人,要造就士和君子。孔子根据学生的特点,他的教学内容是“四教”,即文学、品行、忠臣、信实。“六书”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是他教学的“必修课”。他认识到了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应该适应个体差异性。因此,后人总结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理论,是可以算作学分课程制度的萌芽。

2.唐宋时期

唐代推崇儒术,流行经学教育,学校类型包括三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四馆(弘文馆、崇文馆、广文馆、崇玄馆)。由此,科举考试采用分科考试的形式,分正经、旁经两类。当时的经科学校是单科性质的学校,各学科的修习年限根据难度差异不同。这期间由于对科目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采用修习年限作为衡定标准,这便是选修制度的初步实践。

北宋的最高学府为国子学,采用积分法,学生不以一次毕业考试决定,而是从整个学习阶段的积分总数为标准。它分为一季三次考试,每次内容各不相同,比较全面。这也可以说是学分与奖学金制度的萌芽。

3.清代书院制

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书院坚守儒理,注重读书与课程考试,在政教合一体制下,朝廷将教育政绩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指标,统治者对书院的控制为历朝历代之最,带有明显的官学化特征,官府规定书院的教育内容,以八股文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书院教学纳入科举的轨道。书院的主要工作,就是每月进行课考,普通书院每月有两次。书院以科举考试为目标,试后阅卷评定第级,发给等银。官府直接参与和操纵书院的管理和教学活动,在科举制度仍然是学子的唯一仕进之途的背景下,书院不会完全脱离科举取士制度所限定的教育发展轨道,将科举纳入教学内容就是汉学书院受科举制度深刻影响的证明。

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使书院成为汉学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的同时,也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摇篮。

二、中国近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1.学分制在国内的数次推进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些教育家从日本或欧美引进了学分制,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此后二十几年,几乎所有的高校均实行学分制。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课程设置参照哈佛大学,采用学分制。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院校大多采用学年制替代了学分制,直到1978年,学分制再次被引用。至今,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学分制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少数重点大学首先开始实行学分制。第二次“高潮”出现于1983年。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等其他类别高校。第三次“高潮”出现于1985年。当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截至1986年,大多重点综合性院校实行了学分制。第四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是为直接原因。此后,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高校陆续推行学分制,上海大学按学分收学费成为当时一大新闻。

2.“五四”时期的教学管理制度

“五四”时期,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率先在北京大学开始了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改革。试图以创造新式的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途径。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引进德国大学的选科教学制度。实施2年后,由于无框架限制规定的选科,导致部分学生选科无序,忽视了基础理论的学习。1921年,学校按课程对半比例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只有在必修外的学科才有选择权。蔡元培认为,选课制可以使学生“性之所迁”,自由选择课程,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

3.国民党时期的选课制

国民政府时期,规定大学采用学分制,但学生每年所修学分必须有限制,不得提早毕业。规定学分为计算标准,两小时一学分。这些规范对推广学分制起了重要作用。国立大学基本上实行了学年学分制管理,清华大学本科学制规定毕业期限至少四年,所有课程按学分计算。1928年,规定学分为136学分,1932年起,降为132学分,同时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

三、学分制评价

1.我国高校学分制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经历了照搬苏联模式、局部改革与全面改革三个时期,我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例如,北京大学宣布:“我校目前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并不是纯学分制。”这可以看作是西方的学分制为适应我国国情的必然趋势。由于各校不同情况,学分制又经过了一系列“学校化”的过程,呈现了带有学校特色的学分制的现象。总体来说,学年学分制既有学年限制的特点,又有全学分制的特点。它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完整的特点,吸收了学分制的优势,如对课程的选修,给予学生在圈定范围内一定的自由度等。

学年学分制课程编排的基本方法是,把公共课、基础课及主要专业课列为必修课,必修课占总课时的70%以上,选修课不到30%。选修课又分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种,限定选修能防止学生避重就轻,同时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任意选修课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可以自由选择。此外,一些综合性大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辅修专业,供学生辅修。少数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第二学位专业,供已经获得第一学士学位并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一般年限为2年。

2.实现学分制的优势思考

(1)有利于学生的因材施教。促进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需求,发展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

(2)有利于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推进素质教育。选修课比重的加大,学生把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结合起来,探索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储备,拓宽了知识面,满足大学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

(3)有利于利用高校间的教育资源。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可有效根据个人情况分配教育时间,学校之间开放性选课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教育成本。

(4)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学分制可促进教师的良性竞争,调动了教学积极性。学生通过选课对教师的评价造成压力,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激发教师的潜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实现学分制的问题思考

1.师资等教学资源。推行学分制以后,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教师资源和各种软硬件条件能否共享问题。特别是师资问题将是实施学分制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师资后盾,即使勉强实行,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选课需求,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2.学生管理问题。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班被打破,流动“专业班”的产生,学生的组织松散,学习纪律无法保证,教师教育管理的难度将大增。选课制推行后,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和空间将增加,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的“优势”,强化学生的教育管理,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已成为学生工作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3.学籍管理问题。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的修业年限将会发生变化,原来意义上的固定修业年限制度将会被打破,学历文凭、学位证的发放将不再是现行的每年一次,而是每年几次,学生的学籍管理难度将大大增加。

4.就业问题。学分制的推行,将以学分为标准缴纳学费,就业时间阶段性较以前增加。虽然学分制的推行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择业,有利于推动就业方式的改革,但对于毕业生的集中就业指导带来了困难。

[1]张彬,周谷平.中国教育史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毛祖桓.略论中国高等教育史教学管理制度的沿革对实施学分制的历史启示[J].电力高等教育,1995,(1).

[3]吴云鹏.中国近代高校学分制发展历程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2,(1).

[4]马福婷.中国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历史与现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12).

[5]周先进.学分制的历史沿革及大学生教育管理特点研究[J].教学改革与管理,2007,(6).

[6]朱先奇,史洁等.制度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7]王晋玲,李峰.清代苏州书院教育评述[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4).

G64

A

1673-0046(2010)5-0067-02

猜你喜欢
学年学分制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白鹿洞书院记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