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孔亮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教学改革视野下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
吴孔亮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要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必须转变思想,明确校选课的重要性;加强对老师的监督,严格教学规范;加强学生修读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课程体系,科学设置课程。
高校;教学改革;公共选修课;质量
高校公共选修课作为学校改革的成果之一,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共选修课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各高校开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选修课程,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但目前高校选修课教学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理想,还远未发挥出其在实现教育目的中应起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的质量。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各学院、教师上报的课程题目而在全校范围内向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并且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公共选修课的范围一般包括文史、社科、经济、艺术、经营、自然科学等不同类型和层面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其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作为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文科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其数、理、化水平;增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论文写作水平,文学、艺术的修养;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学科进行交叉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展开思考,拓展了思维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总体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课程设置不规范,数量不足,随意性强
经过调查研究得出大部分高校开设校选课,其各学年的课程设置都不规范,不够稳定,随意性强,变动性较大,并且开设的课程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平均,偏理工类的院校就缺乏人文方面的教师,偏文科类的院校就缺乏自然科学类的教师,这些都导致了学校开出的选修课的种类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了课程内容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现阶段选修课的开课过程还是由学院教师向学校通过教务主管部门申报拟开设的课程,通过教务处的审批以后,再由学生进行选择,达到一定的人数以后便开设该门课程。而每学期申报至教务处的课程变动性都很大,由于一些学院一些教师对于校选课的不重视,无法保证每一学期都开出相当数量的选修课,甚至有时候是通过一些强制性的要求让学院上报课程,并且导致了一些课程时开、时不开的情况,课程的设置也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筹的安排,只要提出申请,一般都会批准,各学期可供选择的课程变动性也比较大,这些都极大地破坏了校选课开课计划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学生修读课程盲目性大,选而不修,修而不读
学生对于公共选修课普遍的心态是选而不修、修而不读,大多数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凑够毕业所需要的最低学分;学生上课的心态是轻松地上课、顺利地过关、快捷地拿到学分。在选课的过程中一般不追求质量,学习目的并不明确,他们并不理解学校开设校选课的初衷和目的,并没有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方面有针对性地选修某门课程,而是想法设法去选择一些简单容易的课程,从而实现他们取得学分的目的,如选择“影视欣赏”、“音乐欣赏”等一些轻松愉悦的课程,或者带有功利性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就业或者是考级的课程,并且还具有一定的跟风和盲从的情况,经常是一些要好的同学或者是同一个宿舍的同学商量好同时选择同一门课程,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切身需要来进行认真的选择,最终导致了一些确能起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课程,如自然科学类的“科技发展概论”和社会科学类的“国学概论”这一类课程很难得到学生们的青睐。
学生在对待校选课和对待自己专业必修课上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校选课,他们大多态度不端正,课堂出勤率低,上课时心不在焉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交头接耳,课堂秩序较乱,上课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的点名等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校选课设置的最初目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师开课随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教师对于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热情缺乏,很多都作为硬性指标和任务来完成,他们没有认识到这类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对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常常忽视课堂教学纪律,对学生的要求较低,针对学生出现的随意迟到、旷课、早退的现象都听之任之,在考试考核中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常常要求学生提交一篇论文或者是开卷考便打发应付;部分教师对待自己开设的课程经常敷衍了事,备课不充分,没有做好授课计划或者是没有规范的讲义;在教材的选择、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大纲的完整性上都不如对待专业课般认真和严谨。很多选修的同学大都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没有该课程专业背景和基础,而开课教师没有针对选课学生的需要进行认真的准备,很少思考诸如公共选修课如何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等更深层次、更具体的问题,因此教学上就会缺少创新意识。而是和本专业的学生一视同仁,甚至一份大纲两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吸收能力,有一些课程诲涩难懂也照本宣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严重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4.选修课管理不规范,监督体系不完善,考核制度不严格
由于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灵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教师的授课形式及内容具有随意性,考核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考核方式,考试宽严不当、难易不当,这对制定规范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评价方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选修课的管理上,不管是对于学生或者对于开课老师,其监督体系都不完善,考核制度也不够严格。由于公选课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经验阅历有所不同,修课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结构也千差万别,这都给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学生修课情况的考评带来一定困难。
对于修课学生的出勤情况、修读效果及课业考评,也缺乏有力的监督,公共选修课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的特殊时段,成了质量监控的死角,难以监控教学质量。还有一些学校对于公共选修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管理层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专业课和必修课的检查和监控上,还未形成符合公共选修课特点的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管理因循于传统管理模式,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极大地影响了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1.转变思想,明确校选课的重要性
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学校公共选修课应和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都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丰富和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学校领导对于校选课及其质量的关注度,明确校选课在整个学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建构地位。积极推进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的改革,既要着重其制度机制建设和教学实践规范,使公共选修课教学由随意化向规范化转变,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又要使公共选修课管理由松散化向制度化转变,以有利提升管理效能。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平常他们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了专业教学和科研上,在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师学年综合考核、工作量、评优等方面,学校并没有给予校选课及任课老师足够的支持和重视,这也导致了校选课老师自身上课的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应该转变观念,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重要性,改变重专业课、必修课而轻公共选修课的思想,摆脱传统的狭隘专业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始终突出素质教育思想,并且建立公共选修课教学激励机制,把工作量纳入教师年度教学工作量范围,对任课教师实行优劳优酬和激励性肯定。只有在院校和教师层面整体提高对于校选课的重视,才能够带动学生对于选修课的重视,才能够确保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整体提高。
2.加强对老师的监督,严格教学规范
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校选课教学,把校选课的工作量纳入老师学期岗位的工作量计算,激发教师开设校选课的积极性,并提倡和鼓励学科带头人、教授、高职称人员积极开设校选课,以保障充分的课程资源的提供。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的质量监控,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如教务处、督导部门要定期组织专家听课、评课,审阅课程的教材、课时、教案、讲稿和考核内容等教学资料,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得随意删减内容或者是降低教学要求。通过学生、教师座谈会,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想法和感受,认真调研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针对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要将管理部门考核的结果及时反映到学院中,督促其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对公共选修课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总体印象进行合理的测评,并纳入每学期的学生网上评教范围,并且作为学期教学检查的一项常规性工作。
3.加强学生修读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加强质量监控
校选课的学生人数较多且大都来自不同的院系,课堂作风纪律散漫的情况比较普通,任课教师必须加强责任感,对学生严格要求,控制好课堂的教学秩序,通过抽点名、小测验或不定期布置作业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考勤和平时的学习效果,并且要强调这样五花八门、分门别类的众多校选课在每位学生的课程体系构成中是非常重要的,从而增强学生修读校选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地引导学生选课,认真分析学生现状,指导学生选课,对学生的学习生涯给予有益的建议,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课程;另一方面纠正学生选课时的功利性倾向,让他们从长远着想,尽量鼓励学生进行学科间的交叉选课。适当地对选修课程的内容、目的、作用等进行详细的介绍,以便学生选修理想的课程,减少学生对所选课程的盲目性,避免学生上课后出现退选情况。另外,还可以对每学期要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优秀的课程、教师吸引学生。
除此之外,还要规范公共选修课的考试环节,健全考核机制。鼓励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加大平时考核在成绩认定中的比重,平时成绩由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组成。减少对记忆知识的考核,加大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考查,如可灵活采用闭卷考试、半开卷、撰写小论文、口试答辩等形式。并且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由院系和教研室讨论制定合适的考核方式。学生的考试成绩管理要严格,试卷一律存档以备查验。教务处应对教师批改的试卷或者学生的小论文进行抽样检查,杜绝草率批改试卷及送分现象。
4.完善课程体系,科学设置课程
公共选修课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每学期在安排下学期课程的时候,在各教师申报上来的课程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兼顾各个年级、各个专业和各个选修课组,避免某类的课程开设过多或者过少,学生选择面太宽、太乱或者学生选择相对集中而造成的教学混乱。按照课程性质重新分类,并要求同一课程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其次,按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实验课时数统一学时、学分的设置。保证在校公选课不断增加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使公选课的知识覆盖面更宽,更能满足学生需要。
每学期新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必须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审批。开设的公选课与必修课一样,主讲教师应有比较合适的教材、参考书和讲义。同时,学校要定期对公共选修课进行评估,对教学质量差、对学生要求不严、不受学生欢迎的课,予以撤销。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走上公选课的教学第一线。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校外学者专家及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士来校开公共选修课,以弥补新建本科院校某些学科门类的不均衡问题,增加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总量。这样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师的培养提高,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巩固教改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G642
A
1673-0046(2010)10-01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