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90后”大学生价值观中知行矛盾问题

2010-08-15 00:49郑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家长

郑洁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试论“90后”大学生价值观中知行矛盾问题

郑洁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随着“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他们在价值观方面体现出的知行矛盾问题仍较为突出,论文着重从造成“90后”大学生知行矛盾的背景分析以及解决途径进行探讨,以求实现新时期大学生的知行统一。

“90后”大学生;知行矛盾;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大学的在校生逐步过渡到以“90后”大学生为主,“90后”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消费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其中的知行矛盾问题仍旧比较突出,这给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90后”大学生价值观中知行矛盾的现状

“90后”大学生处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开放,使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思想早熟、观念开放、个性张扬、理想信念趋向于功利化,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方面他们掌握大量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思想认知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比如,在处理公和私的关系上,他们崇尚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在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方面,认同维护公德、勤俭节约,赞赏有教养的文明道德行为;在诚信道德方面,认同“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中应该坚持的一个重要道德原则;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谦逊礼让,向往人际和谐;在人生观方面,在校大学生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推崇开拓进取、成就事业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等等。另一方面,他们的道德践行水平之低却让人咋舌。如有个别同学一味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淡薄,不是“公而忘私”,而是“私而忘公”;校园里长明灯、长流水以及乱扔、乱倒、乱张贴等破坏社会公德现象屡见不鲜;考试作弊、剽窃他人科研成果、办假证、恶意欠缴学费、骗贷逃贷、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多数大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世原则;他们不愿意努力奋斗,甚至把本应自己努力完成的学业,也寄托在祈求别人帮助的基础之上。

可见,在“90后”大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和较低的道德践行能力的冲突,影响着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90后”大学生知行矛盾的背景分析

(一)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作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互联网使得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自身的生产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对于大部分“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几乎是中国互联网的同龄人,网络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据统计,我国近亿网民中,25岁以下青少年占了80%左右,其中,16-25岁的青年人又占了50.7%(这一年龄段正是大学生活阶段)。大学生上网行为非常普遍,网络以多媒体、点对点、及时互动等特点,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主体在网络中随心所欲,由此产生的道德失范问题愈来愈严重。诸如虚假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谩骂与人身攻击、闯入别人电脑系统等等。匿名发布信息,削弱了信息发布者的道德责任,削弱了信息发布者的道德责任感,随意欺骗别人、虚假和不负责的信息在网上传播的可能性增多。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的生活作风乘虚而入,日益冲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量信息的出现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加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遭受了网络的不良影响,导致知行的矛盾。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4+2+1(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的家庭结构中长大,从小深受家长的呵护和溺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如下问题:

1.家长注重成功结果,轻视如何取得

家长对于大学生子女获得高的分数、取得的荣誉都会引以为荣,而不去追究其具体过程的合理性。长此以往,功利化、失信会成为大学生子女为人处世的固有模式,并固化在社会认知中。这样就造成大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必然不受社会欢迎,难以适应社会甚至遭遇挫折。如果一位大学生在一次考试中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下次可能还会继续。长此以往下去,不仅不能通过大学学习到知识,而且今后可能会由于其为人处世恶劣而被社会抛弃。

2.家长重言教,轻身教

个别家长为了眼前利益抛弃诚信,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暗示或明示子女为之。一方面,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一个诚信的人、遵守社会公德的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则默许子女的不诚信行为,不遵守社会公德的约束。这些问题反映了家长的矛盾心理或双重人格。如果父母或周围亲戚言行不一,子女很容易成为同样的人。孩子在家庭中已经形成了言行不一,外在的学校教育再去扭转会非常困难,尤其是对于社会态度基本定型的大学生来说更加艰难。

3.家长重利益,轻道义

许多家长向子女灌输追求个人地位、权利、金钱、实惠的思想,甚至教子女与同学相处多占便宜少吃亏。如果一个人过分看重利益,在利义冲突的时候就会放弃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极有可能也会成为重利轻义的人。

(三)大学生个体因素

在德育过程中,虽然大学生接受的是相同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引导,但是,由于不同的个体存在着差异,导致大学生对这些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内化与外化不尽相同。首先从量的方面来看,大学生个体的品德水平是不同的。有的大学生品德水平较高,行为高尚;而有的大学生品德水平一般,仅仅能够遵从大多数人遵从的道德准则。其次从质的方面来看,大学生个体的品德结构和品位各有特点。有的大学生道德认识水平高,且能将思想道德认识外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政治行为,能做到言行一致;有的大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低,相应地,道德行为的水平也低;有的大学生道德认识水平高,但是情感或意志水平较低,道德认识不能很好地外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表现为知行矛盾。可见,由于“90后”大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知、情、信、意、行的特征和发展水平不同,掌握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水平不同,最终导致不同个体形成不同的道德人格。

“90后”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是他们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脱节的主观因素。“90后”大学生大多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摔打和社会生活的磨炼,单一的学校生活使得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往往在情感上缺乏控制能力,在行为上缺乏自主能力,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这种不成熟性,使得他们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认识出现偏差,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缺乏应有的定向作用和调控能力,道德行为易变、无序。

三、实现“90后”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切入点

(一)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教育

1.堵疏结合,加强管理

对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首先,应运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净化器”,阻止“危害数据”的进入,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应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如:新生不得在宿舍内安装电脑;学生使用计算机应有专人管理和监督;制定一些浏览黄色网站的惩罚措施;对学生宿舍上网要不定期检查,发现浏览黄色网站者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的校级处分。学校应将有关的法规和条例滚动张贴在校园网的显著位置,并对校内现有网站、网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校园网的BBS进行监控管理,及时清除网上垃圾,确保校园网的纯净。

此外,为了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和网络行为,高校应当安排相关教师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让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中到底能做些什么,如何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等问题;开展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通过疏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2.充分利用,积极建设

高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点规划建设校园网,让校园网成为校园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成为立德树人教育的新空间。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育人的重要平台。开展校园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方式有:

第一,网上宣传教育。从网络上下载的资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宣传文本,随时接受学生的访问和浏览,及时向其宣传当时国际国内时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网上思想工作。可利用学生发表在校园网络电子公告栏上的言论,或是专门开展调查,了解和收集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掌握学生思想总体情况。设立知心辅导员电子信箱,接收学生发送的电子邮件,收集学生的各种反映和意见,通过电子公告栏或向个人发送电子邮件给予答复。开设网上论坛,就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立场,并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正确看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第三,网上心理工作。在校园网上开设心理网站,开展心理服务。制作心理宣传网页,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开设网上心理咨询论坛,辅导学生鉴别常见心理障碍,并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困惑。

第四,网上道德行为监控。高校应组织专人积极开展网上“文明运动”,确立网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行为;开展网上“环保”工作,经常查看校园电子公告栏,及时消除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的污染,开展网上“扫毒”工作,进行信息“检疫”,有效隔离和消除信息毒品及信息垃圾。

(二)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

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行为,而家庭和学校则是教育学生的主体。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但当今的家长过度溺爱子女,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据调查,大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基本原因之一是家庭原因。为了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全面教育管理,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机制,要利用家长联谊会、每学期给家长邮寄学生成绩单等方式定期与家长反馈学生学习、生活信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同时,高校应开办“家长学校”的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使家长学到系统的育人知识和技能,提高包括道德素养在内的各种素质;教育家长切合子女实际及社会需要的目标选定教育方式,才能实现父母与子女的心理沟通,实现子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引导“90后”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目前高校的管理工作存在着重外部管理、轻学生自主管理的问题。而“90后”大学生,对任何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想法新颖,极力表现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张扬自我个性。这就需要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必须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做到学生能够“主动”地改善行为,提高素质,无非是三个渠道:一靠教育,二靠处罚,三靠激励。

首先,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校应该从学生一进校起,就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发给他们,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考试,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定,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该朝哪个方面努力。

其次,一旦“90后”大学生出现了违纪行为,在处罚方面,一是必须要依法办理,严格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程序合法,让学生心服口服;二是不能单纯处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的教育或者处罚效果都不理想,甚至还会使学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处罚必须和教育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又要人性化,让学生体会到学校的苦心。在使用处罚手段时,对于有些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的行为,一定要重点抓、及时处理,如代考、使用通讯工具作弊等严重违纪行为,不能姑息迁就。

最后,对于“90后”大学生的激励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激励这一管理手段,是目前各高校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激励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测评;在学生中开展激励,就是要奖励那些做得好的学生,在学生中形成榜样,促进人人争先氛围的形成。这里做得好的学生,主要是指综合测评优良的学生。高校对于学生的综合测评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应当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测评体系,如参与集体活动情况、纪律遵守情况,包括到课率、寝室卫生情况等,还有撰写论文、其他评优获奖情况等。

[1]赵丽芳.90后大学生的特性及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

[2]王延中.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一孔之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3]安克杰.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11).

G64

A

1673-0046(2010)12-0107-03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家长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家长请吃药Ⅱ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