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爱国诗词解读

2010-08-15 00:49:53朱秀芳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陆游中原诗人

朱秀芳

( 绍兴市沈园景区 管理处,浙江 绍兴 312000 )

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爱国诗词解读

朱秀芳

( 绍兴市沈园景区 管理处,浙江 绍兴 312000 )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诗上万首,流传至今的作品有九千三百多首,是历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诗人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从中也可以看出陆游爱国情怀从单纯渴望抗金、收复中原,把满腹希望寄托于君主、朝廷,到关心沦陷区百姓,对南宋王朝偏安国策愤然提出质问的产生、凝结、升华过程和变化的脉络。

陆游; 爱国诗词; 抗金报国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一生写诗上万首,流传至今的作品有九千三百多首,是历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他的名字之所以得以穿越千年,至今依然为人们所景仰,不仅因为他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之作,更重要的是,他的诗词反映了诗人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

纵观陆游一生,可谓十分坎坷:出生后不久,便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乱”,徽钦二帝被金兵所掳,北宋从此灭亡。随着金兵南侵,陆游从小就随家人度过了一段逃难的生活。绍兴二十三年(1153)二十九岁那年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锁厅试。考官陈之茂因擢陆游第一触怒秦桧,几得祸。第二年陆游赴礼部试,因“好论恢复”而语触秦桧,被取消了进士资格。踏上仕途后,又由于坚决主战,多次被罢官,八十五年的生涯中只做了不到二十年的官,且多为闲官。其婚姻生活同样遇到磨难。但这种种挫折都没有磨灭诗人的斗志。收复中原、还我河山始终是他诗篇的基调。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呜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孩童时期亲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造成这种生活的金兵入侵,使对占我河山的金人的仇恨从学步开始就深深地烙在陆游的心中。自长辈那里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让诗人二十岁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陆游爱国情怀产生、凝结、升华的过程。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愿,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参加进士试获第一名,却被以“好论恢复”为由而黜免。在读书人以考取进士为最高荣誉的时代,这样的打击对陆游来说,无疑是十分沉重的。诗人对仕途应该感到绝望了吧!蛰居故乡山村,守着妻儿,难道一生就这样渡过了吗?此时,中原沦于金人之手,正值国难,大丈夫不能为国出力,不是最大的耻辱吗?那何以报国呢?苦读兵书吧,希望在自己尚未老去的某一天,能有机会用学到的兵法为王前驱,纵然战死,也比在家乡守着妻孥更得其所吧。这首《夜读兵书》大约作于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32岁的诗人在岁月空度的无助中,在自己的心中种下了希望。

终于,等到了出仕的一天。绍兴二十八年,诗人出仕为福建宁德主薄。从此,该有机会施展抱负了吧?纵然还没能让他盼到“为王前驱”的那一天,但能为百姓做点事,也应该尽已所能的。在宁德任上,陆游对百姓施“有善政,百姓爱戴”(《宁德县志》)。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千古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

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主战派稍被重视。陆游受孝宗召见,并因“力学有闻,言论剀切”特赐进士出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但不久便因反对孝宗亲信龙大渊、曾觌操纵政治、植党营私而触怒孝宗,被贬出朝到京口(今江苏镇江)任通判。在任上时,抗金名将张浚巡视江淮,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晋见,并向其陈述进取中原之策。其后,张浚北伐失利,朝廷再次向金人屈膝议和。这阕《水调歌头·多景楼》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陆游时年四十岁,在京口通判任上。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词中襄阳登览引用的是晋羊祜登襄阳典故。《晋书•羊祜传》载:羊祜每登临“尝慨然叹息,谓从事中郎邹湛曰:‘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然无闻,使人悲伤。’”使君指京口太守方滋。张孝祥《题陆务观多景楼长句》:“多景楼,天下胜处。废以为优婆塞(佛教徒)之居,不知几年?桐庐方公(滋)尹京口,政成暇日,领客来游,慨然太息。寺僧识公意,阅月楼成,陆务观赋《水调》歌之,张安国书而刻之崖石。”陆游在词中追怀三国时期孙、刘两家联合破曹故事和羊祜登襄阳典故,向方滋提出了为抗金有一番作为的期望,同时 ,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抗金的意志和决心。

宋乾道六年(1170)十月,陆游到达四川蘷州任通判。一年后,宣抚使王炎宣抚川陕,驻南郑,任陆游为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南郑“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读史方舆纪要》),宋王朝南渡以后,南郑成为西北国防前线。在南郑期间,陆游往返于国防前线,参加各种军事活动,并向王炎献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陆游传》)他觉得终于有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机会。从这一时期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意气是如何地飞扬:“草间鼠辈何劳磔,要挽天河洗洛嵩。”、“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乾道八年(1172)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次年春,诗人从南郑前线重回后方,先后在蜀州(今四川崇庆)、嘉州等地摄理要务。朝迁没有出兵收复失地,自己的北进之策被束之高阁,这样的现实令诗人发出了“画策虽工不见用,悲吒那复从军乐”“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悲叹。在期望和失望的交织中,自京城为官直到川中从军的经历在诗人心中萦回,年已五十,军功未立,满腔的爱国热情纵横胸中,让他发出了无法抑制的呐喊: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这首《金错刀行》作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十月,时陆游四十九岁,在嘉州知州任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战国时秦攻楚,侵占了汉中地区,还扣留了楚怀王,使楚丧地辱国。楚人用这二句谚谣表达心中的愤恨,哪怕只存三户楚民,也必灭秦报仇。后来,灭秦的项羽、刘邦正是楚人。陆游在这里引用这句谚谣告诉君王:楚人尚能有如此的志气和决心,用行动实现自己的灭秦誓言,何况今日我堂堂中华,有多少奇士愿以一片丹心报效天子,为国杀敌,求得身后史册留名。做君主的,不该顺应民心,收复失地吗?在这首诗中,不仅有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也有诗人对朝廷的期望,字里行间还隐隐透露出诗人心中的失意和对朝廷的责问。

但是,以主和为基本国策、壮士“报国欲死无战场”的社会现实却早就注定了陆游的志向无法实现。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时陆游五十二岁。自三月被劾“恃酒颓放”免官,一病近一月。政治上的打击,万里客居的孤寂,疾病的困扰,所有这一切都不能让诗人忘却对中原父老的牵挂,心中爱国之情从未改变。病体初愈的诗人夜半细读诸葛亮在北伐前向蜀后主所进的出师表,万千感怀凝结成诗。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时至今日,依然能打动人心。此言一出,千年以来成为爱国者共有的誓言。

在北宋灭亡进入第五十个年头后,面对朝廷依然无意恢复的现实,诗人终于用手中的笔向统治者提出了控诉: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正月,陆游时年五十三岁,在成都赋闲。诗中,诗人用沉郁悲怆的笔调道出了当时的现实:朱门中歌舞升平,战马老死于马厩之中、长弓因久不使用而断裂。不愿“逆胡传子孙”的壮士青丝等到白发,依然不能上前线收复中原。而沦陷区百姓却一直在苦苦等待着王师。诗人借守边战士之口,向主和派发出了“岂有逆胡传子孙?”的质问,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开始把自已的目光逐渐由朝廷、君主而转向沦陷区的“遗民”。在他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中,对“遗民”的牵挂与收复失地的希望合二为一,并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在陆游其后的作品中,这种牵挂将不断重复。由此,他的爱国也已开始慢慢超越古代一般知识分子以君为国的境界。

自六十五岁后,诗人基本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到抗金前线,亲自收复中原,万里封侯,赢得生前身后名,一直是他此生最大的理想。如今,双鬓早已秋色,在故乡无奈老去。当年的理想终成梦想,已成了他晚年心中最大的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诉衷情》约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时陆游年六十六岁,在故乡山阴。词中壮志难酬的悲哀、岁月流逝的伤痛、将终老山林的不甘,是那样的强烈。

故乡的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早就明白,自己此生是不可能再往前线了。但是,总该有人去收复失地吧。那些壮士们,那些愿意为国家马革裹尸的好男儿,至少,给他们一个上战场的机会吧!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陇头水》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冬,时陆游七十二岁,在故乡山阴。陇头亦名陇首,在今陕西陇县西北,在诗中里指边地。“志四方”语出《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三日,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向天地四方。”郑玄注:“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诗人借此指出男儿生于天地间,自当志在四方。“裹尸马革”语出《后汉书·马援传》:“大丈夫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里指战死疆场,为国捐躯。诗中提到的“和亲”是当时南宋朝廷的基本国策。据《宋史·高宗纪》载:宋向金“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太白指太白星,古代星象学有太白主战之说。诗人用“夜视太白收光芒”表达朝廷无意出兵的现实。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用自已与壮士劝答的方式,遣责了统治者的主和国策,表达了“生逢和亲”的悲哀和“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愤恨。

眨眼之间,到了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春天,陆游已经七十七岁,退居于故乡山阴。经历了太久的等待,朝廷依然用岁贡换取偏安,由希望到失望,终近于绝望。由此带来的,是日盛于日的愤怒:你们这些高官厚爵的朝廷显贵们,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只顾谋求自身利益。当日误国的,绝不只是秦桧一人。诗人用“新亭对泣”的典故痛斥朝廷:何以忘却南渡之恨、忘却中原日日期盼光复的百姓,不仅不知“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甚至新亭对泣,亦已无人!: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诗中秦指秦桧。夷吾指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晋代王导有“江左夷吾”之誉。新亭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新亭对泣”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在王导看来,不能“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而只知相对落泪是十分可耻又可悲的事。殊不知如今,竟至为民族相对落泪的士人都找不到了。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官员!这又是何等可悲、何等可恨、何等可耻!这样的现实,确实只能让诗人感觉到愤怒和悲哀,让所有渴望收复中原的爱国者感觉到愤怒和悲哀。

现实总是如此的无情,终诗人一生,都无法等来国家的统一。当生命即将结束之时,生命中曾经牵挂过、追求过的仕途、声誉、爱情、亲情、对山水自然的向往……都一一放下了。放不下的,是不能看到九州统一的一天。但,总会有这一天吧?肯定会有这么一天的!那就让儿孙们在家祭时告诉我这一好消息吧。临终前的诗人用他最后的生命凝结成了这一足以流传千秋的诗篇——《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从年青时渴望以收复中原的战功赢得青史留名,到弥留时心中唯一的牵挂;从把满腹希望寄托于君主、朝廷,到情牵中原父老,向统治者提出愤然质问。从陆游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如今,诗人虽已远去,但他这些诗篇和他的爱国精神却是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也许,梁启超的这首诗是陆游伟大人格的最好写照。

[1]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宋)陆游.剑南诗稿校注[M].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Abstract:Lu You,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 created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oems on his life, spread over nine thousand three hundred poems so far and is one of the poets most poets depositing the most poetry in history. His poetry works not only reflect the poet's lifelong patriotism, but also show his patriotism changes from the simple desire of resistance against Jin's invasion, recovery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pin his hope on the sovereign, the court, to care about the people in occupied areas and the developing proceeding and changeing skeleton of his angry interpell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forward biased saf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Key words:Lu You; patriotic poems; resistance against Jin's invasion and devotion to the state

(责任编辑 朱存红)

A Patriotic Poet Suffering Banishment—— Interpretation on Patriotic Poems of Lu You

ZHU Xiu-fang
( Management Office, Shenyuan Scenic Region of Shaoxing,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China )

I207

A

1673-9639 (2010) 04-0033-03

2010-06-16

朱秀芳(1966-),女,文博馆员,绍兴市沈园景区管理处科长,主要从事陆游研究。

猜你喜欢
陆游中原诗人
沁园春·赞中原
黄河之声(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8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人大建设(2019年3期)2019-07-13 05:41:40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