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教学中实践科学发展观问题新审视

2010-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0年17期
关键词:科学语文教师

张 伟

(灵璧县渔沟中学,安徽 灵璧 234222)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①。因此,农村高中要创造性地做好新时期语文教学工作就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认真分析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环境,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一、目前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环境分析

创新语文教学工作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实现语文教学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但就目前形势来说,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其中必然也会遇到很多阻力。这些阻力有些是由历史原因和制度原因造成的,也有些是由教育者自身原因造成的。全面分析语文教学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阻抗因素,才能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实践中的种种困难,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科学发展观也存在一些非常有利的因素,全面分析这些有利因素将使教育者有信心解决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一)阻抗性因素。

1.传统说教方式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不知疲倦”地给学生“灌”知识,希望学生成为语文科目的“图书馆”,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完全无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选择。教师无需顾及学生的需要、动机和情感,不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缺乏人文关怀意识。这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2.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我国教育科研人员工作过于专业化,很多仅从事语文科研但不从事农村语文教学的机构过于机关化,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单纯强调和追求语文教学的规范性,他们不注意发现和解决农村语文教学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阅读资源匮乏、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偏差等。一些研究人员仅热衷于理论之争、概念之争,甚至追求在理论上标新立异,从而使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新概念、新观点层出不穷,但真正适应农村语文教学的措施和方法却寥寥无几。

3.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是考试。在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评价制度下,教师也“无奈”地投入“考试大战”中。语文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在课文教学中,往往重视古文教学,轻视现代文阅读,漠视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感受;在作文教学中,往往重视背诵、仿写范文,轻视观察、实践生活,漠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兴趣。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4.语文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原因是制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很多教师科学发展观念落后、理论水平较低、工作方式单一,这诸多方面直接影响实践科学发展观。

教师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教师采用“牧羊式”教学方法。课堂上先明确几个目标、设计几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把学习过程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而不重视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发展更无从谈起。二是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随意处理教材,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如有关科技题材的霍金的《宇宙的未来》、有关都市题材的课文等或被删去,或被换掉。处理教材的标准是看该课文能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这与新课程精神相悖。

5.错误思想的影响

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错误地认为高中生的语文成绩基本定型,无需扩展学习,学了也没有什么作用,不如把时间花在其它科目上。殊不知语文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停止积累也就意味着退步。

(二)有利因素。

1.目前社会对科学发展观重视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决策,之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一时间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在各个普通高中,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广大教师更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他们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结合普通高中教学实际,重立新的教育理念,思索新的教学方法。

2.年轻教师实验意识强烈

教师是教育改革中的活跃因素,而年轻教师更是教育改革的急先锋和主力军。年轻教师较老一代教师而言,具有更开阔和趋向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对于新事物、新观念的包容和接受能力更强,实验意识和变革意识也更强。他们的观念更新速度比老一代教师快得多,实践意识强烈。

二、实现两个“创新”,把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一)理论创新: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核心,提高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

语文教学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重新构建其理论体系。要改革语文教学的方法,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和主导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到师生的全部生活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科学,潜移默化,生动活泼,培本固元,夯实根基。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新时期语文教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切实确立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就需要确立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他们才会主动接受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并且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为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语文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动性,精心选取教学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中心,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和谐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其目标应是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最好的、尽可能的发展,而非均质同步发展,也不是每位学生的发展面面俱到,而应该是一种能够激发个体学习兴趣和潜能,使每位学生不断产生自我更新的需要,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的创造性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实现人的协调发展为目标进行创新。目前,语文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两张皮”现象②,缺乏教学的实效性。在和谐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统筹协调学校、教学、课堂、师生等各种内部要素,使之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中。特别要协调教与学的各个方面,如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匹配,教学资源的相互衔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学生阅读、写作、思维的和谐发展,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查找薄弱环节,确定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完善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点,唤起成功的信心,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友善、融洽的教学,让学生不仅在身心方面得以全面和谐发展,而且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方面也得以协调统一、和谐发展。

(二)能力创新: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丰富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

语文教学工作能否取得实效,与教师的能力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教学方法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首先,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单一、传统的方法也应向多样化、现代化的科学方法进行转变,以求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如,适应信息全球化发展需要利用网络教学,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优化信息、网络空间,从而获取新鲜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其次,确定课堂目标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可以是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状态和程序,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目标,甚至更改教学目标。

最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语文教师要处理好若干辩证关系:自主与导引的关系,生活与课堂的关系,超越与守本的关系,认知与情感的关系,目标与策略的关系,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过程与实效的关系,质疑问难与感悟积累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上若干对关系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对于双方必须以全面的、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辩证观点来对待,才不失片面和偏颇。

注释:

①摘自《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②“两张皮”现象是指理论一套实践一套.

猜你喜欢
科学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科学拔牙
圆我教师梦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