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尊重信任——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浅谈

2010-08-15 00:42黄肖红
文教资料 2010年16期
关键词:信任班级班主任

黄肖红

(都安县大兴乡江仰小学,广西 都安 546300)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大串,提高国民素质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个环节中,农村小学教育至关重要,同时农村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中的一个关键和难点。尤其今天的农村小学,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父母均在外打工,家境又差,这些孩子留在家里,或由老人看管,或由亲戚照顾,他们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体发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的班主任,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对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一些看法。

一、良好的情绪塑造孩子阳光的性格

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人,培养知识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0%,而80%则是情感因素。[1]健康的情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伴随学生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惊讶和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把情感比作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它将孕育出儿童求知的渴望、钻研的精神、学习的劲头。学生阳光的情感来源于他所处的环境,来源于他所受的教育,而在其性格成型阶段,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充满阳光、朝气的班级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更为重要。

班级情绪的形成这一环节中,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作用非常重大,班主任的情绪往往影响着整个班级的情绪,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经历,心理是敏感的,性格是多疑的,教师的情绪随时都会引起他们的反应。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感染力是一种间接的,又是一种无形的情绪情境,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平时有意无意的眼神、表情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学生基本上都是7—12岁的孩子,他们对社会和外界的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我们大石山区,孩子长期面对的是老人,很多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过家门口的那座山,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他们的世界观的形成大多是依赖于学校的教育,而家庭的贫困更让他们对社会感到困惑,班主任在他们的世界观形成的环节中的作用就更为重要。因此,班主任的情绪对班级班风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班主任就要想办法优化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阳光的人。一位性格开朗、心底明亮、乐观向上、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走进课堂,可以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满堂春色,教师的情感会感染学生,进而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朝气与快乐。如果教师总是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就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情绪情感,使学生心情郁闷而压抑,丧失学习的热情,失去快乐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把自己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要始终把自己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感展露在学生面前。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级。一个阳光的班主任,班级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生活在阳光的集体中,对那些生活在阴霾中的孩子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所以班主任每天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尽力去关心班级的每一个孩子,特别是班上的“留守儿童”,多与他们接触,用快乐的心情去感染他们,让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二、尊重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尊重”,就是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个体和社会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也就是说,尊重是把人所赋予的权力和责任还给人自身。在学校里,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适宜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尊重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懂得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

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自尊心极强,他们的一些行为甚至有些让人感到不可理喻。我班有一个学生长期随祖父生活,家境十分贫寒,总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打量人,一次出于关心,我就问了一下他父母的情况,结果却掀起很大的波澜,老师对他的关心竟让他认为是对他的讥讽,连续几天没有来上课。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尊重学生,尤其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极为重要。

自尊心是一种要求自我尊重,并期望受到别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自我尊重,即自己尊重自己,另一方面是指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自尊心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自尊心受挫的学生甚至会采取各种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颜面。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我认为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地了解他们的情况,不能偏听一方,或凭着主观印象,就对学生作出判断和处理,造成对学生的误解,要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且多表扬。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自尊心极强的学生更应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学生一般都会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肯定的评价,产生自尊心理,懂得自制、自重、自爱,开始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形象。自尊归根到底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都是作为社会一员与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每个人都自然地希望得到他人、集体、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当学生受到称赞,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受到称赞时,会产生荣誉感;如果挨了批评,特别是在众人面前挨了批评时,就会有羞耻感;做了一件自己觉得见不得人的事被公开,特别在许多熟人面前被公开时,大有难为情之感,这些无不表明学生的自尊心已有了很大发展。

其次,要让学生理解你对他的尊重。如何让小学生理解你对他的关心爱护,我认为应该从沟通上下功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学生是多数教师的共识,但是爱并不完全等同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同,必须把他当作独立的个人来教育,千万不要拿学生与之进行比较,这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体现。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喜好,作为老师就要学会尊重他,不能不加分析就对他进行否定。孩子是天真烂漫的,有的想法甚至是不切实际的,但这些都来自他们的内心,他愿意与你分享,说明在他的眼中你是值得信赖的,而且学生天性向师,此时我们应该与他同欢乐,与之共忧伤。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尽量关注到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正是基于这些,学生真正理解了我对他们的爱,也知道了我对他们的尊重,当他们犯错误,受到批评时也能乐于接受。

尊重学生,就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把他们当作一个个体来尊重。正如德国教育家布贝尔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被人尊重是一种权利,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这才是教育。尊重是宽容,但不等于纵容,它是严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一个表扬,一个微笑,对成绩好的学生是锦上添花,对那些需要鼓励的学生则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轻松且美丽,“雪中送炭”辛苦但重要。

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但在家里孝敬老人,做家务是一把好手;有些下地干活,犁田耙地,又快又好,对这些孩子就要多加表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他们的这些长处。但也有一些孩子似乎什么长处都没有,我们就要多观察,从他们的性格上发现优点,如他是否关心同学,是否有礼貌,等等,只要你细心观察,总能发现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当你用欣赏的目光看待他时,你会发现他们原来是那么的可爱,当他发现在你的心中他是重要的,他的自尊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师生间的距离就会在微笑中逐渐缩短。

三、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我们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在教育教学中,这就是一种最大的成功,而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节。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感到能体现出这一环节的地方往往不是什么重大事件,而是在一些细微之处:上课,沟通,学生犯错误时。

课堂上,教师要用充满信任、期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对于那些后进生。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可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提问刚结束,下边举手一片,实际上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想好,只是为举手而举手,这时老师的语言尤其重要,一定要体现你对学生的信任,让其觉得你认为他是能回答得出的。我曾提问过一个学生,结果他站起来老半天,不知道怎么答,此时越启发他越紧张,我微笑着对他说:“我相信你一定答得出来,我的题目是……”不出我所料,我的话还没完,就有热情的学生抢答了,于是我借机批评抢答的学生,再鼓励他,让他将答案复述一遍。实际上他心里明白自己并没有答出,答案也是不对的。我就再加上“第二味药”,在他当天交上来的作业上批字:你是个有个性和创意的孩子,我知道你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答案,为什么不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呀。紧接着下“第三味药”,我利用平常的接触,似乎很随意地与他聊聊,有意让他知道我对他的能力非常信任,认为他就是一个有个性、有创意的学生。面对他我总是微笑着,让他觉得他在我心中地位很重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我经常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

信任还体现在学生犯错误时。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教师采取的态度至关重要,有些教师对学生犯错深恶痛绝,但我认为不要认为他们品德上出问题。尤其在我们这大石山区,孩子天性是纯朴的,这时要就事论事,指出错误,相信他们一定能改正错误,当你给予他信任的目光时,学生的心是温暖的,他们也会及时改正自身的错误。

当然,学生犯错误给予他理解,并非是怂恿,而是有一定的尺度,这才能叫做信任。学生的心是清明的,他能从老师的言行、目光中体会到老师是信任还是敷衍他,因此给予学生以信任,就能架起心灵间的桥梁。

对学生的性格进行塑造,利用尊重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用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班主任就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徐德强.语文教师应成为情感教育家.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2]尊重,点击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13日4版.

猜你喜欢
信任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夸夸我的班主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信任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