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0-08-15 00:42许红菊刘媛媛贺正皖
文教资料 2010年19期
关键词:实效性基础思政

许红菊 刘媛媛 贺正皖

(安徽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6000)

提高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为例

许红菊 刘媛媛 贺正皖

(安徽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6000)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职高专作为我国大学教育的主体,担任着培养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重要任务,既要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文章从高职高专的教学实际出发,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从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作用角度进行了论述。

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此基础上,原来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在2005整合构架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下文简称《基础》课),于2006年秋季起在所有高校开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应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做一名合格的“四有新人”。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基础》等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界、理论界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进行了很多研究与探索,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但是从高职高专教学实际出发的论述很鲜见。据统计“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1],高职高专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此,我认为有必要从高职高专的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提高高职高专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现状

据某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调查报告显示:对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问题回答:“很感兴趣的”占7.8%;“较感兴趣的”占15.1%;“兴趣一般的”占38%;“兴趣较小或很小”占25.5%。[2]由此可见,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浓,还远不能达到中央所要求的“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不仅如此,在高职高专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偏见,即对《基础》课的抵触和厌学心理,认为这类课程和以后的就业没有多大关系,考前只需临时抱佛脚照样可以通过。上课时或者是“人”到了,“心”没到,或者是“人”“心”都到了,只是都没有放在教学中,遇到好听的、好看的、有趣的参与进去,笑几声,看几眼,附和几句,之后又在忙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这种现状使得思政课教师很茫然。

此外,从教师的角度看,有些教师认为《基础》等思政课是一些知识内容独创性较少的课程,把自己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重要的使命是设计课程、激活内容和创造体验,从而教学方式比较简单、粗糙,教学内容缺乏新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不强原因分析

(一)教学方式和手段传统守旧,没有创新,课堂吸引力弱。

从《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滞后守旧是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就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到课时和教学条件、手段等限制,一些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满堂灌”、“赶鸭子上架”式的教学模式,缺少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交流平台,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排斥他们的参与意识,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思政课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虽然有些高职高专学校也引进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往往流于表面,没有新意,课件大多只保留在文字解说范围,不能很好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融合起来。特别是在大班授课下,如果教师的讲授内容只局限于书本的话,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就会出现教师讲自己的,学生忙自己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出现。

(二)忽视教育主体特点,理论教育和生活实践相脱节。

作为高职高专思政课的教育主体——高职高专学生,他们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作为高招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高职高专学生起点较低,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却相对散漫,思想认识肤浅等。此外,高职高专学生自卑心理严重也是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3]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在认清教学主体特点的基础上,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乃至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着力提高职业道德,培养敬业精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顺利步入社会,成为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事实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还没有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套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案,没有特色,缺乏针对性,导致实践教学成效甚微,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三)外界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当今世界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加强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愈演愈烈;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热点难点问题逐渐增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其虚拟性更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互联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各类网站对传播方式、内容的选择都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因此网站庞杂、良莠不齐,有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理念与我国主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相偏离,而大多数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尚未成型。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又具有崇尚自我、标新立异的特性,面对网络上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很容易良莠不分地接受。而且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道德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就似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繁荣的同时,让西方某些腐朽没落的观念也传入我国,导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拜金主义抬头,享乐主义盛行。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部分大学生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生活和命运等。有些学生经受不住商品、金钱的诱惑,把获得丰厚的物质待遇当作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忽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意义,出现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淡漠等状况。这些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思政课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通过分析高校思政课教育效果相对缺失的成因,探索针对实际、切中要害的具体对策,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认清教育主体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而且学生的自我意识、选择意识和甄别意识不断增强,要说服学生相信什么或接受什么,难度明显增大。因此,新形势下迫切要求《基础》课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定位。教师除了担任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把育人的立足点转移到调动学生的德育自主性,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努力实现“要我受教育”到“我要受教育”的转变。如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活动式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相关的体验、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对话式的教学,凭借教材中提供的课题和范例,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师生间彼此交流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和情感,达到互信互爱。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结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和发展状况。如高职高专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信心不足,对比教师就可以通过人与社会的关系、职业道德、人生价值实现等内容的教学,进行师生心灵上的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心中困惑。同样,为丰富课堂气氛,辩论、小品、演讲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都可以走进课堂。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同学收看《感动中国》等影视资料,因为直观的影音资料,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构建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模式,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职高专思政课的落脚点是使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思想理论教育的理解,锻炼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重点更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需要、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重视教学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是高职高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基础》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外,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很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主题规划,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参观学习,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等,使学生融入社会,形成实践体验,并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把书本上的知识在体验中得到消化和吸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实践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地。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结合,会对思政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校的地域特色,对《基础》课的实践性教学进行设计:一是建立爱国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伟人故里、历史事件纪念地、博物馆等。形式直观,感染力强,效果是课堂上纯理论讲授难以达到的。二是结合社会热点事件组织校园活动: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初西南旱情、“4.14”青海玉树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大学生责无旁贷地组织为汶川、西南地区、玉树灾区同胞捐款捐物和祈福活动,这一系列感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爱心奉献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三是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深层次的问题。思政课教学只有紧扣学生的生活,解除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虑,解决他们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共鸣。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深入社会,深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社区,深入基层,解决大学生与社会脱节问题,加强青年学子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发挥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作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三)家庭、社会、学校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庭、社会、学校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场所,三者在空间和时间上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由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构成的家庭,作为受教育者的子女和教育者的父母之间存在强烈的情感纽带,父母可以通过身传言教等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实效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难以获得的。但要克服家长自身素质欠佳产生的教育随意性和盲目性的缺陷。社会教育可以改变高职高专思政课传统的灌输模式,通过社会实践,如社会考察、社区服务等,使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体验,有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校教育当然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一种主要途径。它在导向明确、组织严密、遵循教育规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又存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滞后等问题。所以,三者各有优势又都存在不足,只有把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把家庭身教,社会境教,学校言教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我们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补充,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极大程度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1]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黄蓉生.新世纪高校“两课”建设研究.重庆:西南事发大学出版社,2002:68.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猜你喜欢
实效性基础思政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