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阳 周 芳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江苏 苏州 215104)
教育质量是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学生发展的优劣程度。学生是教育质量唯一的载体与评价对象。[1]质量即适合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预先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
高职教育以“面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2]为宗旨,在这一宗旨的指引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多地从“社会本位”角度去评价,即以毕业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而对高职院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够关注,对高职教育中学生需求的满足、个人的发展,即学生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所忽视。事实上,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应用人才,而这一质量的提高则有赖于学校的培养,需要学校内部的评价: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为办学战略思路类因素和教育过程转化能力类因素两个方面。办学思路类因素包括办学思路,学院定位,专业、学科建设质量,课程开发质量等;教育过程转化能力类因素包括资源实力和教育管理。其中,课程属于办学战略思路类因素,它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在因素。
戴士弘教授提出,提高所有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提高全部课程教学质量,将极大地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3]可见,课程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巨大影响。
“课程”英文为Curriculum,源于拉丁文currere,意为“跑”,作动词用,Curriculum是currere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跑道”英文表达为racecourse,学校的课程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比喻为像跑道那样的东西,直到最近,甚至最有知识的专业教育者也认为,课程是比较标准的场地,学生在上面跑向终线(获取文凭)。在西方,斯宾塞(H.Spencer)最早使用Curriculum表达课程这个词汇,意思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在《朗文英汉双解活用词典》中将课程解释为“a set of lessons or studies”。课程在英语中还可以用“course of study”来表示“学习的进程”,即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进程。
可见,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是课程,因为课程不仅把各学科教学内容和进程变成整个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4]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都必须通过这座桥梁来实现。教育层次、类别的差别主要集中反映在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5]课程是对教育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则和设计,亦即课程方案(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或教科书)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是课程的表现形式,从横向看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技能课程;从纵向看,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与课程相关的活动有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蓝图,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6]
在“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观的指引下,注重高职人才知识、能力、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确立“学生中心课程理论”[7]、动态发展的课程观。高职的课程内涵应具有广泛性,其课程不仅包括体现人的认知结构的显性课程,还包括强调人的发展的知、情、意的学习,尤其是隐性课程对于创新型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课程的内涵还应具有发展性,由于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传统的课程新的形式,比如网上的精品课程资料、课件资料、视频资料等也可纳入到高职课程体系中来,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的设置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加强课程建设与实施,包括课程体系与系统课程的建设,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师资队伍、教材、教学研究等建设。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主体、制度及一定的物质支撑。在主体层面,师资是其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课程的实施是通过教师来达成的,它与课程是融为一体的,因而在高职院校中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课程的实施中,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课程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在制度层面,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高职院校的学院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保障。在物质层面,课程的有效实施需有赖于一定的宽松自由的学术场所、优越便捷的信息环境和实验条件等。
课程评价是高职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保障。它是一种动态评价、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对课程的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价值判断。它是一个边评议、边改进、边提高的过程[8],指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以期尽快矫正,从而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课程”是教育执行中的核心要素。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以需求为导向,课程为核心”,综合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的,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以上课程的内涵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需要考虑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家长的需要,而这些需求的满足是通过课程来达成的。课程是高职院校系统链中的关键部分之一,是衡量办学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9]同时,要看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性,不能仅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也不能仅注重人才培养结果的质量水平(即终结性水平)。因为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能仅适应社会需求,把其作为就业的一张通行证,更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课程管理、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规范的课程执行与有效监控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其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后劲”,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系统均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构成系统的部分或要素按照系统整体的目的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网络,每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要素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10]
作为学术组织的高职教育系统,它同样也有着诸多的构成因素,包含着许多子系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是高职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而可以把制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诸因素之和称为一个系统,并简称为质量体系。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高职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高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只有构建一个闭环系统才有可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因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也应是一个闭环系统。
在高职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以“课程”为核心,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框架结构”,从纵向展开分为四个层次:人才培养输入—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培养输出—人才培养质量反馈。其中,人才培养的输入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发展的基础,以管理制度为手段统领经费投入、生源、教育资源等要素;人才培养实施是关键环节,包括教学质量、师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组织等要素;而人才培养输出则是人才培养的结果,可以反映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11];人才培养的质量反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必要途径,也是形成闭环系统的关键环节。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以“课程”为核心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人才培养输入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资源的综合,是课程的准备阶段。它应包括高校的办学硬件设施及办学软件,如办学理念、教学资金投入、仪器设备教材及参考书、教师队伍、学生素质、专业结构等。它直接和高职院校的办学既有条件有关,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在这一体系中,突出课程的准备,即在一定的课程理念(课程观)的指引下,完善高职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的设置,并且为完成课程目标提供必备的保障体系,如教学条件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等。其中,课程理念关系着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课程设置的性质和特点则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特点。
所以,所谓人才培养输入体系主要是进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控制。
这一体系是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关键环节。此体系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前面已将课程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资源要素划入到输入体系,人才培养的执行过程则是对高职课程的具体实施,在预先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参与具体的课程实施,而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则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效果的课程管理,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杠杆。可见,对高职人才培养执行体系的控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是高职人才综合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必经环节。
质量输出体系是一个动态概念。广义的人才培养质量输出体系为在既有的课程资源供给下,通过一定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产生的人才培养实践绩效。外观表现为各课程的完成情况、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素养增量等,这里特指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管理目标而设立的各项质量目标。
输出体系质量的高低可与高职院校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期望值相比较来衡量,又可由学生经过培养后的素质高低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来衡量。
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也称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并不仅是其中的输出结果,而且是整个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要使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需要依靠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必须注重“形成性评价”。
质量反馈体系不仅包括高职院校系部教学工作考核情况、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情况、社会评价等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制度体系,还包括日常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综合的常规教学质量检查,以及学生评教、听课、社会反映等。根据反馈信息的来源还可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内部反馈是高职院校从自身内部所获得的反馈;而外部反馈则是指从高职院校外部,主要通过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所获得的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形成闭环系统的关键。
总之,课程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环节,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环节,直接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加强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构建以课程为核心、以能力为重点、以模块为依托、以现代技术为手段的比较完善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并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强化技能训练为主的办学特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从而真正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冷余生.从质量争议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J].中国软科学,200?(3).
[2]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62.
[4]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引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5]鲍洁.对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6).
[6]赵中岳,赵有生.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着力培养高职教育特色[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
[7]唐艳兰.大学课程保障体系构建:“系统”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8]何添锦.对高职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12).
[9]范启华,邱永渠,赖建辉.浅谈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职教论坛,2005(11).
[10]陈铁柱,王铁.以系统教育观为指导,构建军事院校新型课程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11]都丽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特征及建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