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涛
(安阳市中医药学校,河南 安阳 455000)
中专新生处在人生发展阶段的青年初期,属于人生历程中的巨变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命力成长最旺盛、最富于学习的时期。这一阶段所受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该时期而延续终身。但这一阶段同时也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他们会出现许多心理不适应的问题。部分中专新生因为心理适应能力较差,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等不良情绪状态,容易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的发生,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及以后的发展。通过长期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入学教育观察和研究发现,中专新生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社会化程度、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四个方面。
人的一生都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的含义是指个体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使自己融入群体中,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它包括社会外化、自我内化两个方面。中专新生所具备的社会化外部条件是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大众传播工具等。其自身条件主要是有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有一定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且经过多年的系统学习,已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喜欢模仿,易受暗示。这些身心发展特点表明,中专新生社会化自身条件已具备。其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适应和遵守社会规范。这些主要依靠社会教化,而社会教化主要靠学校教育,入学教育是开始。中专学校应根据中专新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其内化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社会化方向和内容。
家庭是人与社会的最早的接触点。它作为中专生居息、活动、学习、经济保障的重要场所,对其思想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家庭具有为子女指点生活目标、传授生活知识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引导行为规范等重要社会功能。同时,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它既是个体成长发育的温床,又是塑造个体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对其下一代进行的教育。它具有内容广泛、方法灵活、时间持久、作用显著四个特点。从内容上看,它与学校教育有着互补性,两者相得益彰,则可形成良性循环。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在入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中专新生家长存在重智轻德、重品轻心的片面性教育观。有的家长本身教育力欠缺,相当多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狭窄,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效果不佳。基于这样的现状,学校教育要想顺利推进,必须取得家长的意向配合。在入学教育中要建立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渠道,通过家长会、信函、电话等多种途径,向家长提出合理与善意的建议,并向家长发放、推荐有关青少年教育的读本,帮助家长了解子女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对子女形成适宜的期望,及时给予子女必要的指导、鼓励和安慰。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效沟通易于形成有助于中专新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它担负着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环境直接关系到中专生思想行为的发展。
学校环境是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部分构成的。物质环境是指学生所处的间接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物质背景条件。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优雅的学习坏境,让环境美来熏陶、净化学生心灵,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它包括学校活动空间、教学设备、校舍、教师队伍和校园规划等,它们是创造良好精神环境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其中教师队伍素质是重要的因素,它包括班主任队伍素质和学科教师队伍素质两个方面。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中专新生入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专新生能否顺利度过适应期。其工作的时间、空间决定了他们成为中专新生最易接近的人,这一特点决定他们在入学教育中更能了解中专新生,更能将心理辅导与班级日常工作、德育工作及家庭—学校的合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接到新班之后要在深入了解本班中专新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班级和谐的人际氛围,增强中专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在工作中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情感因素作为重要目标,对中专新生施以教育力量,使中专新生情感潜能得以发挥,以促进中专新生的身心发展。鉴于此,入学教育工作对班主任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班主任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在入学教育过程中,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有的放矢,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改进工作方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学科教师队伍方面。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科教师仅仅担负教学任务,只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技能,这在教育观念上出现了偏差。同时,学科教师作为实际工作者,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教育,再加上固有的教学行为和职业,他们不愿改变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对学科教师的责任有了明确的新的要求,即学科教师也肩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也是最难的途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标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成功的保证。学科教师应转变教育观,适应新形势下中专新生素质的变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采取适合中专新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帮助中专新生尽快适应中专学习的要求。
精神环境主要指学生所处的直接影响其思想行为发展的精神文化条件,包括校风、班风、师生、中专新生之间关系等。这是影响中专生思想行为的主要方面。如果一所学校精神环境良好,例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人际关系和谐轻松,能联系学生实际,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和矛盾,学生的思想行为就会在从众、受暗示、合群的心理支配下,获得健康发展;反之,学生思想行为呈反向运动趋势,教育收效甚微。
社会环境可分为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社会环境。这里的社会环境主要指国内社会环境,包括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总体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大众传媒和社会风气等因素。在当代中国,国内社会环境总体良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是安定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视听、网络等媒体的广泛传播,不良生活方式、价值多元等也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主观方面,即学生自身的因素影响,它包括学生个体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面临新环境时旧思维习惯的制约。其中“重要丧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姆兹和瑞赫编制的生活事件中指出,重要人际关系的丧失是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其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较大。我们认为,中专新生的重要丧失有以下三种表现。首先是朋友的分离。中专新生在初中时期就结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形成了稳定的熟悉的人际交往圈子,这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到了中专学校后,一时难以寻找、结交到新的朋友,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这一点可以从中专新生入学后大量的和初中同学通信的情况反映出来。其次,对家庭的依赖性。一部分中专新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从原来更多地依靠父母、家庭转向要求他们独立承担、负责自己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他们可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产生焦虑的情绪,进而影响生活适应。最后,对教师依赖性的减少。中专新生在初中阶段所受的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造成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到了中专学校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中专新生固有的学习方式、方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中专新生反映授课速度太快,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其专业学习。
总之,影响中专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即自身身心发展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又有客观因素即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影响。从客观因素看,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又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因此,要提高中专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把中专新生入学教育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注意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准确了解和把握影响中专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各种内外因素,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加强中专新生入学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努力创造一个良性的大环境,切实解决中专新生的实际问题,提高其适应能力,帮助中专新生顺利实现初中生向中专生的角色转变,并投入到正常的中专学习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