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天水市秦州区皂郊中学,甘肃 天水 741000)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人们已日益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因材施教”的实施程度及其实际成效。但实事求是地讲,尽管我们的教师,甚至学生对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不陌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并没有在我们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得到比较好的贯彻与实行。例如,学校教育及课堂教学之中常常有意或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的特长、埋没学生的天赋等就是“因材施教”没有真正得到实施的明证。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因材施教的实施困境及改进策略问题就成为一个颇具现实性和紧迫性的时代课题。笔者也正是基于对此问题所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的感悟,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广大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
1.对“材”的认识差异及存在误区的问题。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就在于:教师不仅要从观念上承认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而且在行动中要积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点,即通过“对学生的差异测量、调查和分析,才能全面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等,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教育训练计划,做到扬长补短,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1]但是,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之中,人们常常在“材”的认识上存在着种种误区。如有的学校与教师把学生人为地区分成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有家庭背景与无家庭背景的(指权与钱)等;[2]也有的家长与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确定学生的“材”,从而进行所谓的“因材施教”。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因材施教”的“材”应当指的是“人”,即学生个体的身心特性、知识储备、天赋、爱好、潜能甚至各种缺点等。
2.班级容量过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问题。班级容量过大的弊病,即班级人数过多已经超过了教师时间与精力的实际承受能力。从理论上来讲,适当的班级容量如25人至35人就可以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了解与洞察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发展轨迹。而且,学校教育的实质并不在于单纯地传递知识,而恰恰在于利用既有的知识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或者至少是为培养各种人才打基础。这就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天赋、爱好、理想、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及人际交往等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施教,才能达到教育培养各种人才或为各种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的作用。正如张如珍老师所说:“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的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不同个性的人都得到发展。[3]但是,客观地说,在我国,目前大班额(普遍在60人左右)的现状是普遍存在着的,这就势必带来教师在因材施教上的力不从心的弊病。
3.教师评价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即以教学成绩或升学率来作为教师年终考评的决定性标准甚至于唯一标准。这种教师评价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以学生分数为最终评价标准,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且以奖惩作评价结果的唯一手段,会致使大部分教师被排斥在评价之外;[4]最为糟糕的是,这种教师评价方式使得大多数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题海战术的开发与训练上,从而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个性及其差异。
4.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即相当多的教师事实上并不具备管理学生的能力,因此他们在如何了解学生个性及其差异的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智慧。大多数教师常常以爱迟到、常旷课、好哭、胆小、沉默寡言等来解释学生的个性,事实上,这仅仅是学生个性的肤浅的表面现象,对于其隐藏在所谓“个性”之中的学生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教师根本没有触及到。
5.教师的经济待遇偏低问题。实事求是地说,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从总体上来说偏低,这使得许多教师把部分精力用于兼职工作。这样,“上课来、下课走”的现象就成为许多教师的日常生活常态。所以,所谓因材施教的问题也就成为许多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可有可无的问题。
6.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仅仅停留于教师的教的角度,即人们把目光都高度聚焦于何时教、教什么及怎样教的问题上,而对于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却关注不够。至于为何评、评什么、怎样评的问题就更少有人问津了。换句话说,我们没有从学生的学的角度来探讨“因材施学”的问题,更没有从学生的评价的角度来探讨“因材施评”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因材施学的基础上才能谈到因材施教的实施及效果问题。同时,因材施评又是因材施教的有力保障。这样看来,是我们的研究视角的局限性限制了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深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因材施教的实施及效果。
1.在观念上要认识到因材施教的实施对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的现实意义及重要性。这就需要从上至国家、政府、社会,下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研究机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共同进行因材施教的广泛宣传,可以采用网络宣传、学校讲座、教师与家长培训等方式,借以营造一种高度关注因材施教的社会氛围。
2.处理好对因材施教的“材”的正确认识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材”即“人”的教育学意义及心理学意义。素质教育的核心正在于着力挖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天赋的发展。
3.着力解决班级容量过大不利于因材施教的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及政府在学校的开设上及师资的配备上要寄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当然,也可以出台相应的鼓励民间力量创办学校的政策来缓解国家及政府的压力。这就需要政府对私立及民办学校进行更加合理的审批、管理及评估。笔者相信,借助于社会的力量,我们的大班额教学模式的现状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在此,笔者认为,前几年我国大多数地方推行的“合校并点”似有不妥之处。因为,在许多地方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凸显,学生的数量锐减,这事实上不仅不应该成为撤并学校的理由,反而应当成为我们推行小班化教学的有利契机。而小班化教学就成为实施因材施教的有利条件之一。
4.急需改变现行的以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错误做法,即在评价教师时,不仅要看教学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教师在对每个学生的“材”的认识及培养程度上所付出的努力。
5.重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力进行必要的培训、考察及评估。这可以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即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和在因材施教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实践者进行以学校为本的组织培训、个别培养及跟踪指导。
6.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及社会地位,使得教师能够具有稳定的比较高的收入,从而能够乐于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以确保其有足够的动力、时间与精力关注因材施教的落实问题。
7.加强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这就要求我们把因材施教、因材施学及因材施评进行有机结合,从总体上研究“因材”前提下的教、学、评的关系。而且,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在学生的个体成长中,因材施学是核心,因材施教是基础,因材施评是保障。至于因材施学可以分为三个问题:“为何学”的问题,决定了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学什么”的问题,决定了课程的个性化设计与开发;“怎样学”的问题,决定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落实。至于因材施评也可以分为三个问题:“为何评”的问题,决定了学生评价的宗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考试内容,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能力、性格、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使评价更客观公正”。[5]“评什么”的问题,决定了评价内容的个体差异性。“怎样评”的问题,这就涉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这些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因材施教的“何时教”、“教什么”及“怎样教”的问题的解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胡秀丽,王凤云.从因材施教思想的动态发展谈教师角色转换.教育理论与实践·B,2007,(7):14.
[2]陈云恺.多元智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当代教育科学,2005,(17):33.
[3]张如珍.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教育研究,1997,(9).
[4]党亭军.年终教师考评应改进.中小学管理,2003,(12):38.
[5]陈虹.中学音乐“因材施考”浅析.河南教育,2006,(7-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