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2010-08-15 00:42张花花
文教资料 2010年4期
关键词:激情活力语文课堂

张花花

(海门市包场镇镇北小学,江苏 海门 226151)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极富生命活力和激情的课程,然而,就是这样一门课程却为什么会有很多的学生对其兴趣索然,以至于在语文课堂中出现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情景。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语文课堂犹如死水一潭,波澜不惊。如此沉寂的课堂怎能吊足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语文课只有充满了活力和激情,才会有无穷的魅力,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充满活力和激情呢?

一、教师充满情感的引导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前提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在情感方面给予学生很大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文中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认为李吉林老师的教学思想昭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拨响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涌动生命的灵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其“拨弦”、“点火”的途径与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用饱含深情的朗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例如,我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先是简单地介绍了作者的背景,接着便满怀激情地朗读了全文,当读到“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韵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作伴”时,学生已经按耐不住自己的情感轻轻地跟读起来,当读到“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时,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内心的情感再也按耐不住,与我一起高声朗读:“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如此充满激情,蕴含鼓动的朗读,最大限度地激起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强烈共鸣,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感,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2.用充满激情的总结语,使学生产生余音绕粱的回味之感。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教学档案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范例。例如,他在教完《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后,作了如下一番小结:“同学们,了解总理事迹的每个人,都被他伟大的人格给深深地感动了。1998年3月5日,就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那个日子里,作曲家三宝和我们一样,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为《你是这样的人》谱写了一段极其感人的旋律,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无限的崇敬和爱戴,走进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播放电影《周恩来》片段,师生共同观赏,全场肃静,许多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这样的总结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又怎么会不情绪高涨呢?

3.借助课文本身的情感力量,拨动学生的“情”弦。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时,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和事物、人物和事件,所倾注的情感与情意,所阐发的深刻道理,不停地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中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师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基础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来激活课堂教学,也正是由语文教材的内容所决定的。以形象思维为特征是语文教材大部分内容的主要标志。教师与学生要深刻地领会语文教材的内容,就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

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展开丰富的想象,叶圣陶先生就曾以高尔基的《海燕》来说明想象的必要性。他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要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时候,你就仿佛听到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同时你还会体会到一场暴风雨之后,大地将被洗刷得格外清明,而飞翔在这种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教学实践中的很多事例充分证明,一旦学生丰富想象的闸门被引导打开,他们学习的激情就会迸发,语文课堂自然就会满堂生辉、活力四射。

《水乡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细细品味还真别有洞天。我在引导学生观看水乡图画后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来到了什么地方,最想做些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说看到了小河,想弯下腰去,捧起水乡的水看一看;有的说看到河水清澈见底,许多小鱼小虾绕着水草畅游其间……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我也完全融入到了学生的想象之中。这样的课堂,不但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儿的疲劳感觉,反而还让他们享受到了语文课堂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往日的“课堂疲劳综合征”一扫而光,无影无踪。

三、学生的积极投入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关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的最根本的一点。学生大脑兴奋起来,思维机器运转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的唯一条件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课堂气氛。教学过程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2.采用“质疑问难”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气氛。教师要在精心研究,娴熟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一些体现一定深度的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我在观摩一位教师教学《江雪》一文时,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天那么冷,老人为什么要出来钓鱼呢?”此时如果这位教师仅仅从常规道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那么这个问题肯定难以处理。然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从逆向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解答这个问题,课堂很有可能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番情境。这位老师若有所思地反问学生:“你们觉得老人真的在钓鱼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全班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不绽放出生命的精彩呢?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是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这种意识和习惯,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生机盎然、生气勃勃的喜人景象。

四、创设快乐学习情境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保证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当用快乐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应,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拥有一个“课始乐已生,课中乐正浓,课后乐犹存”的快乐情境。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低年级教材的特色。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性、情感性和形象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设问质疑,求异促辨,启迪激乐,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快乐的教学环境中设置悬念、竞猜谜语、即兴表演、演示实验、扮演角色、布置环境、叙述故事等,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多种综合活动中既快乐又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如教学《秋游》一文时,我把语言文字变为绘画,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简笔画画蓝天、草地、白云、稻子,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认真地画着,教室里一片宁静。一会儿工夫,一幅幅惟妙惟肖,形象生动的简笔画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样,学生不仅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而且印象很深刻。

春天之所以美丽,那是因为它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语文课堂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它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广大的语文教师应该手持彩笔,描绘出语文课堂教学绚丽多姿的春天。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2]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5.

[3]王菘舟.王菘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

猜你喜欢
激情活力语文课堂
活力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消磨不了他胸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