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象立
(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 美术组,山东 淄博 255438)
美术教育在古希腊的教育里就被列为美育的重要学科。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形象的具体性,直观的生动性,感情的愉悦性。它凭具有感染力、饱含情感的形象,以及使人愉悦,产生共鸣的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道德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发展。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说到底美术教育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审美情感的教育。
现在我们已踏进了新世纪的门槛。时代的发展呼唤着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创新型人才的出现有赖于教育的培养。而担负教育这一重任的教师在这新时代的作用尤为显著。教育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学习和生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因为人的情感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强度,不同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开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愉悦的心境,可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而烦恼、恐惧的心绪会妨碍正常的心理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因素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认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1]。
由于美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美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情感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构建。所以美术教育要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真诚的情感交往。教师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亲切和热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美术教育较能体现诸多情感因素。笔者曾读过一篇关于兴趣是美术创作的原动力的文章,其中论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美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在美术课中如果教师干巴巴地说教,就引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想象和思维,他们会觉得无趣,听得垂头丧气。这样,本应是极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就变成了一次老“八股式”的重复。这种教学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厌学而不是乐学。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来自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而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往往能导致宏观事物超出主观预测,也能使学生产生惊奇的情绪。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体验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的内容,找出某些关键点,以揭示出超出学生预期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备课时候经常尽力考虑和领会的,正是一些接触点和线索,在这里,由于种种念头互相联结,在认识周围世界的道理和规律方面就会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 “枯燥无味”“简单易懂”的内容,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中防止教学节奏松弛、疲沓,引发学生兴趣情绪的关键。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契柯夫说:“师生之间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气氛,将有助于教学和教育任务的完成。”[2]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他才能接受你的课。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上世纪后期,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也不断更新,学校教育的口号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21世纪,倡导终身学习,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即使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某一时期会学,而没有学习欲望又何谈终身学习呢?所以笔者认为一个人首先是愿意学,然后会学,才能够学会,从而才能终身学习。学校教育应当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这种欲望不是功利性的,为了自身的物质或社会利益而学习,而是情感性的,为了获得积极的、愉悦的学习体验而学习。
然而反观当前的教育现状,缺乏的正是这种以学习为人生体验的情感教育,因此,要迎接和应对新世纪终身学习的挑战,学校从现在起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真正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上,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培养他们对未来人生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因此,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建立师生间的融洽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与能力,独立思考与探索精神,开发智能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对象化活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情感是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确到知之确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及规律的认识,而且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学习并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作为主体的“人”为求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要的主动性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真正把他们当作有丰富情感的学习的“人”[3],而不是当作盛知识的容器来看待。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美术教学中尤为如此。浓烈的情感出自于心而表达于形,当教师能深刻地具备这种思想情感时,无论是表述还是演示,这种情感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来,从而教化学生,达到教学目的。美术作品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它依靠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发展其审美能力,确切地说情感在美术教学中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贯彻以情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发觉教学中的美的因素,达到寓美于情、以情育美的效果。美术教师担负着传播美的神圣使命,所以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情施教的原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应该把自己在欣赏过程中、创作过程中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学生,同时又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这样会对学生更具影响和感染力,从而达到情感上的沟通,思想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振,并以此来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使之获得性情上的陶冶,精神上的愉悦,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性质特点就是在轻松愉悦之中让人受到感染和熏陶。美术教育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接受美的熏陶,而美术作品本身就蕴涵有这种轻松愉悦感,其是通过直观感知来获得的,比如让学生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风格绘画大师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一位美丽的女性,她的脸、手像浮雕一样给人以立体感,仿佛活生生地就在面前。作品洋溢出一种女性的端庄、娴静和温柔,特别是她那似乎刚刚开始的微笑,宁静而神秘,成了经典而传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这种美术作品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可以直接从画面上去感知、获得。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这种完全自由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美的熏陶,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美术教学除了欣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体会美感,以情带动审美感知,在实践中体会情感。而实践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让学生参与其中的美术创作,通过美术作品的创造为青少年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的条理性秩序,有利于协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美术创作过程是自由自在的,不带有强制性,学生宜于在教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情感。其实美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情感释放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心理完善和健全的过程。这样通过美术创作就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健全了学生人格,完善了学生心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1-8.
[2]蔡元培,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55-101.
[3]陈通顺.美术教育[M].江苏: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1998: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