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遵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思想政治系,浙江 杭州 310012)
教育部从1994年开始统计发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作为各高校的考核依据。其初衷也是为了促进高校提高办学水平、促进社会各方面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最终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是国家出台此项措施的原因。根据前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从2003年到2008年,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基本上在78.9%~88%之间。即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仍有12%以上的学生失业。我们不妨把这个数据和社会失业率来做个比较。金融危机中的2008年,我国的2008年底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也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1]。此外,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也远高于《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公布的9.6%的我国2008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从以上比较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而在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处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关注就业,努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由于高职毕业生相对于本科院校毕业生有着一定的特点,笔者通过调研,就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和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以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
当前,全世界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发生在虚拟经济上,迅速波及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蔓延到新兴国家,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指出,按照实际增长计算,中国今年出口实际增长率大概只有8%到9%,与往年相比,增长速度大大下降。在沿海省份,不少的中小企业面临比较大的困境,一部分甚至处于半停工、停工,半歇业、歇业的状况。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由于出口遇冷、业务订单量减少,企业用工需求也相应减少。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少中小企业或冻结、或紧缩了用人需求,甚至不得不进行了裁员。金融危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金融领域,正向其他行业蔓延,就连校园招聘也未能幸免。去年至今,到高职院校去招聘毕业生的单位远没有以往多,而且需要的名额也十分有限。
学生就业的压力还在于就业困难和就业高峰的同时到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现在正是这批学生毕业的时候,2009年有600万名高校学生即将毕业,正是就业高峰到来的时候,恰恰碰到了就业困难。两个问题叠加起来,进一步加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因为高职毕业生在学历、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劣势,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一方面,当代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构建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追求企业的美誉度,一些企业把提高招聘条件,作为提升企业形象,美化公司的手段,从而片面追求高学历。这些因素都大大的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并难免会受到“人”背后社会环境、利益取向、情绪偏好等的影响[2]。也就是说,企业招聘时价值观上的“筛选”,并非全部都出于经济效益角度,还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人的因素,有时甚至仅是凭对应聘者的感觉和个人好恶来选择人员。相对而言,人们对高职学生不够了解,常常认为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都不及本科生,有些单位根据调查,社会上大多数都是从学历层次上理解认识高职教育,认为高职专科是本科的压缩饼干,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美誉度还不高,因此,企业用人观念中隐性的文化因素、价值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职毕业生就业。
目前社会的就业市场已经市场化,但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却相对滞后,职业教育还停留在专业教育、知识教育阶段,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窄,有些仅仅是将本科院校的专业和教学简单压缩,难以适合高度竞争状态下的用人标准以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例如:某职业院校在2008年11月份开展的一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活动中,分别对2003届至2006届的上百个毕业生及他们的用人单位寄发了毕业生质量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专业理论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工作创新能力等十三个方面,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有50%左右的用人单位普遍觉得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诚恳的提出今后在教育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在校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环节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此外,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条件也相对落后。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3]。但陈旧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针对高职生就业形势严峻和就业困难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就业指导机构应当从学生一入校时就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全方位的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如:一年级新生为职业启蒙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二年级为职业定向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利用节假日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便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职业冲刺期,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就业目标,拓展就业前景,从而促进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工厂实践获得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以往高职院校本着服务于地方经济,对当地的市场作出调查,设置相关的专业。学生就业信息获得的渠道也比较单一。基本上通过学生父母的关系或者是人才市场获得就业信息。毕业生往往侧重于等待或者观望,缺乏主动性。为此,学校可以拓展调研工作,走出所在城市,到周边城市或者西部城市作调研工作,并与相关的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适应企业发展的专业性“订单”人才。学校要设立观察点,收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出分析研究,改善专业课程的设置,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满足市场需求。学校要联系好校企合作基地,让更多的学生在走出校园前就能有机会实践,学到更实用的知识,能够一出校园就能为企业所用。此外,学校教育要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开拓新的就业局面。高职的毕业生除了进企业,也可以自主创业。学校也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对于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加以辅导和扶植。还可以选择到机关,到部队经受锻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地,其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以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及其发展趋势为依据,去确定应该开设课程及教学内容。在办学特色上,学校应以培养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4]。学校要通过足够的“实战”训练,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可就业性。
企业最为看重的高职毕业生 “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以及 “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往往成为其就业中的“短板”。例如:在所调研的某高职院校中就出现这么一种情况,一个班的四位男生在几个月的实习时间里一直找不到工作和实习单位,为此,班主任出面帮忙推荐他们去中国电信面试,可面试的结果是四位男生一个都没有被录取,经向单位了解未被录取的原因是四位男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在面试过程中的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很不优秀,不能令单位满意。这样的情况在部分高职业院校中都较为普遍的存在。这表明,对高职毕业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情操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培育,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在做好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为其后的职业生活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其次要深化社会实践教学。借助社会实践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高职生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时刻关注社会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把这一工作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切实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1]马莉.金融危机环境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8(11).
[2]张金华.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
[3]张旭翔.关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8(1).
[4]宾建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新探[J].特区经济,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