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婞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13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创造的世纪。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所谓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和东西。创造力就是创造的能力,即人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和技术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含义:有效的组合现有知识并使其产生新的作用的能力;人脑产生创造性设想并使其得到实施的能力;根据先前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情况等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思想与新的观念的能力;运用个人或集体所拥有的知识,转换成有效的内容并加以实现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自由驰聘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优化的语文教学环境应是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营造的民主、科学、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潜质能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情境教学就是在优化的教学环境中展开的双边活动,它不仅是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主体间的重视,而且重视课堂内与课堂外、自我与知识的联系,要求贯彻统一的意志,提倡师生间的交流与融合,强调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使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纵横千里。如,在教朱自清的文章《春》时,借助于录音机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营造一种轻松活泼、春意盎然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引入春的意境中,使学生兴致勃勃学习本课,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反之,在劣质的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遭到扼杀。劣质的语文教学环境有狭隘、封闭、不和谐的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将设计好的框框强加给学生,淡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狭隘、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学生有意识接受的外界信息少得可怜,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在这样一个僵化的空间中很难想象出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能得到开发。
当然,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很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更有甚者不惜以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一些有天分的学生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时便变得老气横秋、刻板呆滞,十分令人痛心和惋惜。随着人们对此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加深,许多教师对如何改进教学环境,呵护、培养、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教育界在邓小平同志“四个方面”方针的指引下,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取得了较好成绩。因此,我对周边几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并进行了的研究。
经过实践调查我发现,现存的语文教学环境存在着一些缺陷,具备劣质语文教学环境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个人的精神生活是无用的,于是无情地压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成为书橱,把学生心灵变成某种意识形态观念的“跑马场”。甚至在语文教学中,一篇篇文质皆美的文章,硬是被“撕扯”得四分五裂、面目全非。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脱离不了社会背景。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时代生活的缩影。但是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严重地分离,与社会生活严重地分离,滞后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这种封闭式的传统教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学生重单向灌输,轻多向交流,缺乏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启,思维的训练,以及兴趣、情感、意志的培养,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最终导致学生厌倦上语文课,教育氛围不和谐。此外,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善于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要僵化。这是教师缺乏师德修养和健康心理造成的。
1.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由交流的机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见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另外,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学生的讨论、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伙伴式师生关系,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学生展开思路、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不要做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
2.给学生创设质疑提问的时空,通过问题争辩激活创造思维。有些教师常说的话是“有些学生不爱问问题”或者“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其实主要是传统教学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想问的欲望,增强他们敢问的勇气。好教师常常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新的目标。
3.允许学生写自己的文章。文章应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应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果学生不敢在文章里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其文章必然充满八股气息。其实只要内容真实、健康,学生们想写什么就该让他们写什么,想怎么写就该让他们怎么写。
1.以文学社为纽带衔接课内外,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应本着两点进行:一是尽量与课内衔接,二是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主动交流。在文学社纽带的作用下,社员们结合课内知识读了大量有益的课外书籍,而收效如何,就要靠交流来鉴定。口头交流一般定在课外活动(文学社活动指定时间)进行。主要是社员们各自汇报课外阅读的收获:读摘录、背诗文、讲故事、说心得均可。书面交流的主要形式是办好“一报一刊”,即手抄报和文学社社刊。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习热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视听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同时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进行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因融洽的关系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互相支持、彼此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等等,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改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由于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而更应采取主动的行为,具体做法如下。
1.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受教育者个体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说不仅要了解共性,而且要熟知个性,掌握沟通的主动权,并把握沟通的时机,注意方式。
2.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方面,不要把自身的消极因素带进课堂,另一方面,针对课堂内的偶发事件,既要能驾驭自己的情绪,又要能控制局面不乱套,在较短的时间内恰如其分地应变处理。
3.培养自己的宽容精神。所谓宽容,就是指教师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宽厚的态度和方法,它包括态度上的宽容、时间上的宽限、处理上的宽待等。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语文创造性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是,尊重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4.善于优化教法。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在课堂上心理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教法不科学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这种优化的教法在于教师善于诱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把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讨论,上讲台畅所欲言,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积极挖掘文中的美,品味文中的美。如,在整个教学中,开始通过配乐朗诵入境,中间通过配乐讨论拓境,最后通过配乐渗透而升华。学生在这种“可乐”的氛围,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1]汝信.社会科学新词典[M].重庆出版社,1988.
[2]李海林.信息时代语文教育GFE21[M].教育文章选萃,2002.
[3]克里斯蒂·跃德.友善用脑[M].加速学习新方法天津社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