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关于义利关系的争辩是中国历史上讨论较激烈的问题之一。每个时代关于“义利之辩”的讨论都能对当时的经济生活和道德生活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内涵有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论述,但是第一次用鲜明的语言,明确而系统地概括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是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1]邓小平也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到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那么,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2]这段话也科学地阐释了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涵。邓小平同时批评了那些否定个人利益的片面性做法,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3]这充分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是肯定的,即重视物质利益。如果片面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要求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肯定会影响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积极性的发挥;相反,如果个人只看重个人利益,而不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特别是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只顾个人的私利,而置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于不顾,那么久而久之,个人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也必然失去根基和保障。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的情况下,考虑他人利益,顾及国家和集体利益,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不道德现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我在人人网(大学生校园网)上作了两项调查。
(1)你赞同以下哪种说法?A.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B.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也追求个人的合法利益;C.对“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的提法认可,但自己不会这样做;D.认为“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是空话,关心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关于义利观的调查,共有578名大学生参与这项调查,其中选择A项的占8.5%,选择B项的占83.2%,选择C项的占6.6%,选择D项的占1.7%。
(2)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A.事业成功 家庭幸福 婚姻美满;B.共同富裕 奉献社会 服务他人;C.有权有势 地位显赫 拥有财富;D.享受生活 自得其乐吃喝玩乐。这是关于价值目标的一个调查,共有536名大学生参与这项调查,选择A项的占68.3%,选择B项的占16.5%,选择C项的占9.8%,选择D项的占5.4%。
以上两项调查显示,新时期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首先,在义和利的关系问题上,大多数学生都能以社会主义义利观为价值导向,在追求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充分肯定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主流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还存在一些消极的方面,少数学生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有的学生表现出虽然能够认同“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但在实践中自己不会这么做,甚至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国家和集体利益,认为“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都是空话,关心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有权有势、地位显赫、拥有财富”和“享受生活、自得其乐、吃喝玩乐”才是自己的价值目标,这样的学生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次,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方面,大部分学生更多地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不讳言物质利益,敢于追求正当合法的个人利益;他们成才愿望强烈,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希望得到别人的知晓和认可。只有部分学生把社会价值的实现放在了价值目标的首位。这既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宽容的一种标志,又是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意识觉醒带有某种盲目性和可变性,需要积极教育和引导。
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实际又贴近高校特点,并符合大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的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对改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理想信念模糊的现状,遏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寻找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平衡点,使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相结合,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义利取向中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性,既不能降低学生党员的行为要求,又不能高标准要求普通学生的行为,因此,应该制定一套针对大学生的学识、才智、品德等多方面给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估制度,该制度的建立旨在对大学生的义利导向、言行约束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据我了解,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每一个大学生入学之初,学校就为其建立一份综合考评表,把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优秀表现或不良表现、受到的奖励或处分都记录其中,直至其毕业,并在毕业时随学生的档案一起寄出,工作单位只要通过看毕业生的综合考评表,就能对其在校期间的表现一目了然。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大学四年有良好的表现,并在综合考评表上有良好的记录,特别是当这份考评表跟随档案的时候,更会受到学生的重视。这个综合考评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地防止大学生因为涉世不深、阅历较浅而滑向忘义趋利的泥潭,或者因一念之差或自我约束性差而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触碰法律。相信这样的考评体系能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
在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观念决定了学校各项教育功能作用发挥的大小,他们的人格对学生的身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格力量的教育作用。教育工作者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作风,是一种不可抵御的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是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的重要参照,可以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每位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本鲜活的义利观教育的教科书。在“这本书”中,学生能读到在科学研究中的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在利益面前如何镇定从容地选择,在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如何抉择。这种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所达不到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为学生做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实效性。
如上面所提到的,大学生义利取向存在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复杂性。对此,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时候,还要注意多层次性和多维度性。每个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都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进行不同层面的引导。比如,对于党员学生,应该要求他们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他们做其他同学的表率,起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则引导他们做到先公后私,先集体后个人,并且积极向党员同学学习,向党组织靠拢;对于普通学生,则要用身边的典型给他们树立榜样,加强对其道德行为的引导,增强其道德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沿着道德层次的阶梯循序渐进地向上攀登。
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和发展的必然。当代大学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活动,使自己更快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民心、了解中国国情,在实践中拼搏进取,激发自己奋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在实践中去掉那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不断超越自我,树立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思想。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基本途径,也是他们转变思想,明确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重要环节。因此,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寻找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平衡点,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前途相结合,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引导其树立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将有助于他们树立高尚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有助于他们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地融于自身修养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这也将对整个社会确立社会主义义利观起到带动作用。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75,176.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