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倩
(常州工学院综合档案室,江苏常州213002)
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高青倩
(常州工学院综合档案室,江苏常州213002)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引发的危害,本文提出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在分析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体系的具体措施,即加强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理论研究;加快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档案战略意义内涵及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压力增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有可能引发极端行为,威胁到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充分认识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新时期各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特点而建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
1.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
根据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因此,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而做好这项工作的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就是建立心理档案系统,这也是顺应教育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它与传统的人工建立心理档案相比具有及时反馈、安全稳定、自动计算等优势。
2.促进大学生队伍的科学管理。
大学生的素质哪些值得开发,哪些应优先开发,开发的形式是否科学,开发的效果如何,如何判断某些素质的开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标准等许多问题,均可用完善的心理档案的建立及应用来回答。
3.保障高校发展战略顺利推行。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高校配合发展战略确定大学生培养战略,制定培养规划,使高校在燥热的“人才战”中做到心中有数,正确决策。
4.有助于确立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分析、解释与评价,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操作指南,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资料。但要注意的是,为了使心理教育工作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应先对有关大学生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心理档案的使用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和规模化。
1.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涵。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与心理主体有关的各种心理记录,是反映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原始记录,又是社会心理档案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心理健康档案是比较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全貌的材料总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大学生基本情况资料,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及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结构、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居住环境等;个人基本情况包括个人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等。(2)心理状况,智力水平,入校前曾就读的高校类型、学习动机、人际交往、兴趣爱好、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等。(3)心理教育情况,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咨询人员或辅导教师通过平时观察与调查,对大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跟踪调试与指导的情况记录。
2.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特点。
(1)客观性。心理档案中的材料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不能主观臆测,随意增减或更改某些材料和记录。大学生心理档案来源于高校、社会和家庭等方面,内容较为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心理情况。同时,这些心理资料信息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映照的,从而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记录系统,有利于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心理状况。(2)发展性。除每年新学期开学时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等全面普查外,在归入心理档案之后,还要经常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动态,及时地加以补充、修改。大学生心理档案是要不断丰富、更新和优化的,最新心理记录会被及时补充进去。保证档案材料连续完整,有利于为教育工作者研究一些个案大学生的心理轨迹,查找心理疾病的原因,达到有效治疗目的提供可靠依据。(3)保密性。心理档案不同于学籍档案,它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因此,建档时应对每个大学生的资料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不应向非专业人员提供大学生的心理档案材料。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一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不宜对外公布,因而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保密。(4)共享性。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一般存储在心理档案数据库中,可通过局域网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凡是有心理信息需求的个人和企业,在履行一定的程序的条件下,都可以通过查询心理档案数据库了解到即将与自己发生心理关系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据此做出心理决策。
1.加强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理论研究。
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教育理念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一项新事物,它的建立是档案工作内容的新突破,为档案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但对如何科学合理地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理论界还没有较系统的研究,广大档案工作者或心理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地摸索着。为此,我们应加强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研究工作。
2.加快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目前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而心理档案建设将是最基础的工作。大学生心理档案,其实已不是一份简单的档案,而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一份“资产”。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涉及所有大学生利益的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为保证心理档案的真实性、权威性、有效性,必须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依法管理。
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档案管理机构,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监督管理。根据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心理档案应单独设类、单独编目、单独管理;应充分重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收集网络。收集系统、齐全、完整的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资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基础和前提。
总之,建立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建设的一部分。档案只是一种形式、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我国的心理档案建设虽然起步很晚,但发展很快,希望更多的同仁来促进发展大学生心理档案,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谌业锋.如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人民教育,2002.
[2]阳志平,王薇等.中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档案学通讯,2003.
[3]王永和.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国高教研究,2004.
[4]唐闻捷.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4.
[5]杨世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教育与职业,2004.
[6]唐慧敏.教师心理现状分析及其心理素质优化.职业技术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