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静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上海 201319)
孔子曰:“因材施教。”从古至今,因材施教原则一直是贯穿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教学原则。在我国高校中,学生结构比较复杂,民办高职高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高等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群体的独特特点。我认为要想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应该分析此类学校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以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对象,从民办高职高专生源入手,重点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阐述了问题存在的表象与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目的。
一般来说,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中生经过高考,因分数较低无法进入一般公办本科院校读书,经过第四轮或第五轮录取进入民办高职这类院校;二是三校生不经过高考,直接通过自己所报考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进入。而选择这类学校学习的家庭通常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迫于无奈,因孩子学生成绩较差,抱着有个学校能读即可的想法,希望孩子能够继续学习,学得一两样技能,获得一张大专文凭,谋取未来生存的资本。(2)这些职业技术学院本身设置的专业比较适应目前市场需求,专业对口,学制短,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地找到工作。(3)父母对孩子成才失去了希望,选择进入学校就是想让学校管着、看着,免得在家在外惹是生非。家庭的想法直接影响了这类群体进入高职高专后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
简要地分析民办高职高专的生源是为了更好地分析民办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这类特殊群体的特征形成和他们的经历和家庭的期许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虽然民办高职高专的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具有这一时期青年人生理上和心理上及时代的特征,他们年轻,有活力,有朝气,学习新事物较快,关注个体,有一定的想法,注重自身能力培养,注重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易冲动,有情感需要,但失败的高考经历或从进入小学初中以后屡屡受挫的人生经历使得这类群体有着与其他本科学院学生不同的心理差异,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的特点。
我在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工作了三年,通过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两种身份观察发现,在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后的不同的阶段,民办高职高专学校学生在心理状态、学习和生活上呈现以下四种特点。
1.自卑心理和矛盾心理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不愿意接受失败现实,平时多是抱怨挑剔,对民办学校缺乏认同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高考的落败者,有一部分原本学习成绩不错,因为高考一时失手,考了低分,情绪十分低落。选择民办高职院校也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这部分学生很难接受事实,和他们交谈起来,都是原来高中的种种往事,沉湎于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不愿意与现在的同学为伍,在班级里多是冷眼旁观者。他们甚至看不起现在的同学,尤其是那些三校生,仍然想通过某种方式(和同样沦落到高职院校的同学集合成小团体,或和原来高中同学保持密切的联系)来维持自己的骄傲。但现实总是折磨他们,让他们很苦恼。这部分同学很敏感,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难做的。他们走不出高考的阴影,有的在校学习一年了都走不出痛苦。因此,多数情况下他们会表现为学习和生活上的无作为,消极多于积极。这类学生对民办学校开始是拒绝接受的,带着百般无奈和排斥的态度去面对学校,对学校的种种进行挑剔,加上民办院校本身在硬件和软件上存在种种问题,更使得他们有了抱怨和发泄的借口和把柄,这类群体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有的同学三年毕业后对学校一点感情也没有,甚至背后辱骂、贬低学校。
2.学习热情和学习惰性同时并存。主要表现为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并付诸一定的行动,但缺乏学习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辅导员及其他老师的教导,以及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大部分同学逐步认识到树立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地面对人生,树立奋斗目标,积极地报名参加自考、专升本和各种专业证书的学习班。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从他们交上来的《我的人生观》一文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希望通过三年的学习,能够获得走上社会的生存资本,有自己的想法,也是愿意去努力的。但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不能坚持下来,缺乏一种足够强大的毅力。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懒惰才痛失高考,而步入大学,懒惰这一通病并没有随之消失。虽然他们能够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易和学费的昂贵,开始觉悟到身上的责任感,在学习上投入极大的热情。但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意志力不强,再加之学习过程中碰到各种困难,就特别容易放弃。毕竟好的成绩是要付出代价、付出辛勤的汗水的,要牺牲更多娱乐的时间的。因此,他们往往会中途放弃,自怨自艾,越来越没有自信,而对未来的人生要求也就越来越低。
3.善于社会实践,但对理论学习满不在乎,蔓延读书无用论。高职高专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例如他们可以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组织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学校社团等,但同时他们却不喜欢学习,特别是一些理论知识,认为学习没有价值,这与现代社会对知识人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他们往往把学习定位放在找一份高工资的工作上,而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如学校职教性质、专业前途、竞争激烈、学历只是大专及教学实践课程较弱等都影响了将来的就业,从而间接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而认为学与不学都是一个样。而又有一些家庭条件十分优越,对孩子的要求仅是拿到文凭就行,其他不作要求,这些都给他们放松或者逃避学习找了极好的借口和理由。就像有个学生对我说的:“老师,管那么多干吗呀,我只要能及格就行,反正一年或者两年后我就出国了或者工作老爸老妈都找好了,学了也白学,还不如玩玩呢。”还有的学生由于原来文化基础较差,对进入大学的更高层次的知识把握能力不强,跟不上学习节奏而自动放弃学业。
4.自主性和沟通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生活上依赖性强,强调个人主义,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这些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依赖他人的习惯,在家一切都由父母为其处理各项事务。进入大学,第一次面对集体生活,第一次脱离家人独立生活,也许一开始会感到新鲜,但不久就会产生很多不适应的情况。而辅导员自然成为了学校里最可依赖的人。因为民办高职院校对这类学生的定位是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较差,需要辅导员每天不停地鞭策。所以民办高职高专的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公办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要求也不一样,他们需要五天与学生同吃同住,充当保姆、警察、陪读、叫早员和服务员等角色,学生所有有关生活上极其简单甚至自己伸手便能完成的事情都会找辅导员。而部分家长也自然而然认为交这么多钱给学校,辅导员就必须帮自己的孩子解决一切问题,不能让他们受一点委屈,否则就会闹到学校领导那去。这些都间接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自主生活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依然比较薄弱。另一方面,突出表现在缺乏人际交往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具有绝对中心的地位,长期的顺从导致他们从小养成了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骄纵自傲,任意妄为,凡事只会从自身角度去想,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失,不会换位思考。一旦遇到摩擦和矛盾,就各执一词,或默默藏于心,不与对方沟通,也不与老师沟通,这样长期积累,矛盾一旦爆发便不可收拾。而且矛盾出现也不想着如何去解决,而是向辅导员提出换寝室,并表示不愿跟他交往,不愿再看到他,直接逃避问题,回避沟通。有的学生更是自己不说话,把父母搬出来与辅导员对话,并认为大人说话有用,(在与学校其他部门老师沟通时,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些都是依赖性强,缺乏沟通能力的表现。
民办高职高专学生呈现出来以上这些特征,有来自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各种外界(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因此,要消除那些不利于个体发展的特点,引导这些学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与成熟起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高度重视民办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各界要加大对民办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投入。学院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好辅导员队伍,注重对辅导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能根据学生本身群体性的特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因材施教、因人指导。避免“一刀切”、揠苗助长、搞突击,要克服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自身特点,只根据本本讲抽象条条的倾向,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爱护相结合。其次要抓好思政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开展好思政教育,讲课内容要新,要结合同学们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进行讲授。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要适当组织观看影片、参观、考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想、动嘴讲、动手做。最后要拓宽德育领域,完善德育功能,强化德育工作的咨询指导服务功能,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心理健康咨询和预警机制。民办高职高专的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我们的思政工作要做细、做实、做好,要循循善诱,引导启迪,更好地体现德育的适应性、针对性、真实性,遵循高职学生特点和学习规律。
2.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开发职业实践课程,真正做到职业化教育。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比较僵化,还是遵循本科院校的那条路,脱离社会、学校实际,教学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教学内容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与本科院校同专业出来的学生并不具有所谓职业优势;专业设置具有滞后性,缺乏对市场需求人才的专业性研究,加之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而非科学性,以及民办高校的较低的薪资不能吸引优秀的教师,对教师的聘任也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基本学不到多少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果甚微。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民办高职院校并有效地监督投资方的资金投入和使用,有效改善民办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建设。
3.充分发挥民办高职学院自身优势和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组织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大型主题活动,营造一种环境氛围,形成舆论中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在一系列大型活动中发挥学生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同时,利用民办高职学生善于社会实践的特点,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积极探索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途径和运行机制,加强社会实践各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作为一门正式课程来设置,统筹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规定参加活动次数,并将活动表现记入学生档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自我服务性活动和社会公益性活动,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
[1]张三群.简析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对策,改革与开放,2009,(7).
[2]李玮光.当前高职高专生思想状况及其特点的调查和思考.http://www.nmgjdxy.com/E_ReadNews.asp?NewsID=118,2006.
[3]张永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点及教学对策.http://www.chaoshan.cn/yndw/jmx/200903/23-73.htm l,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