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德强
(揭西县纪达中学,广东 揭西 515400)
方言对学生作文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尤其是山区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我在贫困山区揭西县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发现以客家话为主的本地方言对中学生写作文影响很大。在批改作文中,我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夹杂有本地方言用语和方言表达句式的作文大有人在,甚至有个别学生喜欢(或故意)用本地话写作文。这就造成文章句子语法混乱,文意表达不清楚甚至产生误解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作文的质量,也给老师批改和评讲作文带来烦恼与难题。
请看下面两段学生作文:
“喔喔喔!”一声声响亮的鸡公啼叫声把我从睡觉中吵醒。老公太也时不时从隔间传来咒骂声:发黄种子!还唔偷起!读书唔识像惹爷去做泥水工,到时有目珠叫冇目汁出。”罗罗嗦嗦,听着真是烦心。我只好爬起来洗牙洗面。梅也不食,捞起书袋,唤了一句:“阿婆,我行先!”跨出屋企,上学去了。
来到街上,我顺便到包店买了两只包和一包豆浆,还要了一条油炸桧,边走边食。日头升到三杆高,街上真是闹热。脚车、电单车和中巴的喇叭赛响。人们上班的上班,读书的读书,卖包的卖包,熙熙攘攘,奏响了一曲《一日之计在于晨》的交响乐。我看到这种情景,想到自己读书迟到了,猛猛踏着脚车朝学校奔去。……
(摘自揭西县纪达中学七年级六班笔者曾任教学生韩家龙的作文《上中学的第一天》)
评析:这两段作文描述了“我”早晨睡醒后的情景及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撇开用语不当的毛病,本文段所表述的内容十分生动。但是,如果不熟悉当地方言的老师,恐怕会不知其所云,批改起来难保不头痛,不闹笑话。现对文段中出现的本地方言用语加以分类说明:
(1)本地方言词汇
鸡公(公鸡)、老公太(对老爷爷老奶奶的尊称)、隔间(房间)、冇(没有)、唔(不)、偷起(起床)、惹爷(你爸爸)、目珠(眼睛)、目汁(眼泪)、烦心(心烦)、梅(客家话指“糜”,错别字,意为“粥”或“稀饭”或指早餐)、食(吃)、书袋(书包)、阿婆(奶奶或外婆)、屋企(家门)、油炸桧(油条)、闹热(热闹)、脚车(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中巴(小客车)、猛猛(赶快)
(2)本地方言短语
洗牙洗面(刷牙洗脸)、包店(卖面包卖早餐的小食店)、赛响(响个不停)、读书唔识(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差)、做泥水工(做建筑工人)、捞起书袋(背上书包)。
(3)本地方言句子
①发黄种子!还唔偷起。(“发黄种子!”是本地方言中骂人的惯用语,语同粤语中“衰仔”或潮语中的“早死仔”,意思是“不争气的人,懒惰的人”。“还唔偷起!”意思是“还不起床!”)
②有目珠叫冇目汁出。(这是客家方言中典型的惯用语。意思是“哭不出来”。)
③到包店买了两只包。(意思是“到卖面包的小食店买了两个面包吃”。)
④上班的上班,读书的读书,卖包的卖包。(意思是“上班的人群赶着上班,学生赶着上学,卖早点的小贩赶着吆喝做买卖”。)
(4)本地方言句式
①老公太也时不时从隔间传来咒骂声。(普通话的句式是:时不时从房间里传来老爷爷老奶奶的喝骂声。)
②阿婆,我行先!(普通话的句式是:奶奶,我先走了!)
虽然,经过小学阶段的语言规范教育,中学生作文中出现明显属于方言的词语、句式等情况大为减小,但类似于“洗牙”、“书袋”等本地方言词汇和“到包店买包”的句子还是比较常见。打开互联网中本地的一些聊天网页,使用当地方言土语进行文字交流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就说明当地方言用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各种因素,中学生写作文夹杂方言用语的现象并不奇怪。
当然,如果作文中恰当地使用了一些方言话语形容事物,就能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例文中出现“有目珠叫冇目汁出”俗语;“脚车、电单车、中巴的喇叭赛响”中“赛响”一词,在熟悉客家方言的读者看来,用语简练却含义丰富。特别是“赛响”一词,表达的却是句子的意思,是指车辆、人流非常热闹造成交通阻塞,大家拼命摇铃按喇叭催促,有怨烦之意。“赛”字有“竞争”之意。本地人喜欢用“赛某某”表达感叹程度,如“赛相争”、“赛有钱”、“赛靓”等。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规范化语言文字教育,不宜提倡方言写作。指导学生作文,应当把夹带方言用语当作一种语病加以纠正。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叶蜚声、徐通锵著的语言学教材《语言学纲要》一书指出: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把方言分成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俗称:“腔”,如“学生腔”、“官腔”、“干部腔”等,当然也对作文教学有影响。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这个老师真牛!”的句子,其中“真牛”就是当今社会的时髦用语,意思是“有劲,了不起”,它是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而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俗称“话”,如“客家话”、“广东话”等。地域方言又分出若干次方言。次方言指本地方言,对当地人们的语言交流起主导作用。
本文主要就地域方言特别是本地方言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影响进行探讨,商讨教改措施。
笔者任教地区为潮汕山区。这里的语言环境是以客家话为主导,潮州话也通用。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快,人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白话(粤方言)也在本地十分流行。特别是在学校,会讲几句白话被学生认为是很光彩很得意的事儿。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做农民工或做生意,一到假期,孩子们便回到父母身边,自然而然,白话就成了他们模仿、学习甚至交流的主要语言了。这种因素也促成学生作文中偶尔会夹杂有粤方言,如前面作文例子中出现的“屋企”、“中巴”等词,实则是受了粤方言用语的影响。这种外来方言对作文教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客家方言、潮州方言和粤方言这三种地域性方言均对笔者所在山区中学生作文产生明显的影响。
俗话说,“入乡随俗”。这里面所说的“乡俗”必然是能为大家所认可所接受的风俗习惯,当然包括当地的交流方言在内。本地人习惯讲本地话,这不奇怪。客人到了这个地方,能用当地话与人交流,主人高兴,客人也乐得其愿。这也能理解。就是这种客观形成的氛围,才是导致人们习惯使用方言交流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习惯性又客观地形成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之间的瓶颈。表现在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到方言思维习惯的干扰,无法用规范的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我手写我口”,造成作文的“夹生饭”,语言不纯,语句不顺,语法有毛病的现象。
“入乡随俗”的另一层含义是“入乡”的“客人”乐意迁就“乡俗”。这个客人会说普通话,也会说本地话,为什么选择使用方言与人交流呢?当然是为了与主人拉近关系,增进认同感。同样,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使用方言除了更方便外,其实还有一个认同感的问题。如果大家都认同用普通话交流,这对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思维、写作的语感很有好处。所谓语感就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学的能力”。可惜的是,学校本应该是普通话的世界,可它“迁就”了外部方言的侵入;教师本应该是教学语言规范化的带领者和推动者,可他“迁就”了学生方言学习的习惯;学生应该是规范化语言学习的主体,可他学习缺乏热情,缺乏主动性,“迁就”了自己牙牙学语而来的语言模式。这一切就是消极的人为因素。这在我所在的山区学校表现尤为突出。方言影响教学是老大难问题,积习已久。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端正思想,统一认识,重视并积极面对语言不规范行为,从我做起,努力克服方言影响教学所带来的困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写作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一书中也指出:“……(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又有其共同的基本的要求,这就是规范、清晰、连贯。语言规范,指的是语言运用中的文字、语音、语法、词汇等要符合汉语的规范要求和习惯。具体来说,文字方面,应按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有关文件来规范我们的文字使用行为;语音方面,要发音准确、清晰,说普通话;语汇方面,构词要合乎词法要求,要用词恰当;其他方面,要合乎语法、逻辑和语言表达习惯,修辞方法正确等。”
这是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我总结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特别是作文教学活动中发现本地方言影响作文的例子加以归纳总结,参照以上意见、建议和要求,以此为路标,分析本地方言在中学生作文中具体表现,并做出相应的教改尝试。
(1)用错词语型
例:①梅(糜)也不食(吃),捞(背)起书袋,唤了句:“阿婆,我走先(先走)!”跨出屋企,上学去了。
②街上真是闹热。脚车、电单车和中巴的喇叭赛响。
③有目珠叫(哭)冇(没有)目汁出。
分析:例句中“书袋(书包)、屋企(家门)、闹热(热闹)、脚车(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中巴(小客车)、目珠(眼睛)、目汁(眼泪)等方言词语,在本地中学生作文中比较常见。有些方言词汇如“中巴”、“大巴”等已成为通用词语了。
对策:加强普通话词汇学习,把一些常见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列表比较,规范用词用语。
(2)用错词义型
例①:我的同桌死好。
分析:“死”在普通话中指“死亡”,是很悲伤的事情。在客家方言里,常用“死”字与形容词搭配,表示“很”、“极”的意思。本例中“死好”是指“同桌对我很好,两人关系融洽”,是很快乐的事儿。用词不当,容易造成误解。
例②:数学才三道题,我一下子就搞掂了。
分析:“搞掂”是白话用语,意思是“完成”。类似常见的有“心水”(意愿)、“阴功”(缺德)、“滚水”(开水)等方言词语,是由于学生一时想不起合适的普通话词汇来表述,基于方言思维的习惯,干脆就用方言词汇代替了,因此造成语言歧义。
对策:方言词汇往往有特定含义,不可乱用。学生作文中出现这些方言词语,应归入用词不当的语病范畴加以指正。
(3)谐音错别字型
例:①唉呀!鸡公(公鸡)唔啼鸡麻(母鸡)啼。女掌男权,刘小凤当班长了。
②你不要和我争班长,达古炒粄(粄,音同“板”)下锅来。
分析:以上两例中“鸡公唔啼鸡麻啼”、“达古炒粄下锅来”均为当地俚语。“鸡公唔啼鸡麻啼”意思是“女人得势,代替男人掌管权力”,含贬义。其中“鸡麻”一词中“麻”(有人写作“嫲”)就是谐音错别字。“达古”是指名叫“达”的男性年轻人。客家方言中,雄性、男人称“古”(也有些人写作“牯”);雌性、女人称“麻”。 不论“麻”、“古”均是谐音错别字。还有,“炒粄”是当地出名小吃,“粄”是本地客家人自创的谐音错字。“粄”在白话中叫“河粉”,潮语叫“粿(音同“果”)条”。“粿”也是谐音错字。这种谐音错别字当地人称“白水字”,在客家人居住区的街头招牌上容易见到,学生耳濡目染多了,写“白水字”(错别字)的机会就多了。这种使用谐音方言词语的情形也属常见。
对策:作文中出现类似的谐音方言词语,应当作错别字看待,要求改正,替换成普通话规范词语。
(4)语序不当型
例:①阿婆,我行先!(我先走了。)
②老公太也时不时从隔间传来咒骂声。(也时不时从房间传来老爷爷老奶奶的喝骂声。)
③他大我。(他比我大。)
分析:以上例句均是本地方言句式,与普通话表达式比较,词语位置摆放不同,造成语序不当,产生语病。
对策:出现此类病句,可以结合现代汉语语法复习进行评析,并作适当训练,强调要用普通话语言模式进行思维、写作。
(5)引用方言口语型
例:①发黄种子!还唔偷起。(懒人,还不起床!)
②渠(他)卖妹,涯(我)讨新舅。(他嫁女儿,我娶媳妇。)
③细姨又捡只牛子,阿妈说并这(丑)。(细姨又生个儿子,妈妈说模样很漂亮。)
④在生唔养伊,死哩和伊打地做风水,假孝子。(老人在世时没有赡养,死后给他建墓地,假作孝心。)
⑤车大炮唔使本,打斗四爱出钱。(乱吹牛没好处。)
⑥目汁杂杂嘴叫叫。(痛哭流泪。)
分析与对策:学生作文中,这类直接引用本地方言口语的语句还是十分多见的。这些耳熟能详的本地俗话、俚语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表现力强,深为本地群众所喜欢。像“发黄种子”、“偷起”、“卖妹”、“新舅”、“打地”、“打斗四”等词语,纯属本地方言土话,与普通话含义大相径庭,若从字面望文生义,必然贻笑大方。当地人生了男孩叫做“捡只牛子(小牛)”,生了女孩却觉得丢脸,叫“妹子屎”。恭喜人家男婴长得五官端正,逗人喜爱,不能当面称赞,要说反话“并这”,意思是“丑极了”,主人家才高兴。学生听多了记熟了,作文时很自然就会引用这些口语表情达意,造成语言不清闹出笑话甚至产生误会的事情,在作文评讲中屡屡发生。因此,应该教导学生不可滥用方言土语,要换成普通话的表达方式,规范用字用语,做到文从字顺,语法规范。
小孩子从出生开始接触方言土话,有些直到上学才接触普通话,这是生活环境使然。当地人主要使用当地方言进行语言交流,这是语言环境使然,无可厚非。方言区总会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大量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方言土话代代传承,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特征,也必然会影响当地人们生活与学习,这是人文环境使然,也值得专家学者研究。但是,作为基础教育主力的中小学校及教师,应该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开展工作,不能依恋方言土话交流,要用普通话授课。
为了引导学生摆脱对方言土话的依赖,我进行了多种办法的教学尝试,特别是对作文训练课进行大胆创新,对作文批改进行大胆改革。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以期与同行共商讨。
1.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具体做法为加强以下几项训练。
(1)加强说话训练。利用口语课,认真准备,训练时除了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外,还可以把口语交际的活动写成作文进行交流。另外也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课的教学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如组织学生调查社会上使用方言字的情况,要求写成作文在班中交流。
(2)要加强对现代典范白话文特别是课文的朗读训练。如播放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片,老师坚持范读课文,指导学生多读课文,有感情朗诵优美的散文、诗词等,让规范的书面语言逐步影响学生的语言思维习惯。
(3)平时学习要加强规范词汇、汉语言语法学习,增加学生语言素材储备量。如采取比较法,列举出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并进行比较和造句练习,提高选词、用词的分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列举出不同语句的语法结构并进行练习,作出正误判断,从而提高对普通话句式的分析与运用的能力,以对抗方言词汇与方言句式的干扰。
2.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要有针对性,特别要从书面表达上规范学生的用语,重视作文的修改过程。
(1)作文教学法林林总总一大堆。我认为,首先要紧紧跟随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写作训练。中学阶段的写作要求显然比小学阶段的要求提高了。从小学的“写句”、“写话”到成篇“习作”提高到中学“写作”过程规范化,强调写作内容要有真情实感,能选择恰当表达方式,并且注重写作环节和修改习惯等,在教材中均有具体的要求和详细的训练步骤。按照这些要求与步骤踏踏实实地进行练习,减少直至消除方言对中学生作文的干扰,并非坚不可摧。
(2)采用多种形式的修改方法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误区”,即学生写,教师改。对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规定,强调教师要重点评价学生写作过程,提倡学生自改和互改。教师“解放”了,但学生和学生家长不习惯,有怨言,甚至学校的教学指挥棒不分青红皂白也要一棍子打死。这是传统的教学评价体制阴影在作祟。教育家叶圣陶说:“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领导迷信精批细改,家长也迷信,实在有损于学生的是: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这是最大的损害。”我以为,除了要有大胆改革创新的勇气以外,还应该想些可操作性强的办法切实提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比如原有的作文评讲课可以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大家言”的讨论课,人人可评可讲,可议可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再比如可以让学生互改作文,不求有错必改,但求发现错在哪里,能说清为什么错。总之,坚持下去,至少错别字、病句之类常识性、基础性问题就能解决好。当然,作文中夹杂方言词汇、句式的现象在众目睽睽之下必然无所遁形。
(3)读作文是一种不错的批改方法。人人都把自己写好的作文读一读,自读自赏,再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既能加强普通话朗读训练,又能读出不通不顺的字词句然后加以改正,还能让大家在听评中互相学习,“听”出好词好句,“听”出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作文训练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作文活动课。
当今社会人们交际愈加广泛,交流手段就愈加多样化,个性化。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教师也不是桃源村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纯洁民族共同语言而论,教师任重道远。教的学生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一切又从头开始。改变本地方言对中学生作文的不良影响不可能功成一役。这需要整个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的通力合作。如果能在这个层面上讨论方言对教学的影响,将更具有教育意义。
[1]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评审.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蔡高暖,贝闻喜编著.潮汕客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2.
[4]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培训手册.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