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的哲学视域——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的理想信念维度

2010-08-15 00:42张天勇
文教资料 2010年8期
关键词:世界观信念理想信念

张天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想信念的哲学基础

这里的理想信念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层和基础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念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生发”和“本能演绎”。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其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具体体现形式,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不难看出,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可能产生。

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又是怎么来的呢?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极其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结、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否定了其中任何组成部分,都不成其为一个科学体系。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处在马克思主义这个体系之中,是有所依赖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无从谈起了。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一文中指出:“社会民主党的整个世界观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他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是其中最具独创性的成果。正是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发现了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财富积累的秘密,从而使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之上,而不再是空想、幻想或者感性的假设。

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不可能揭示历史的真相,也就找不到通向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那么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假设,也就无法还原资本主义的历史真相,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然也就没有整个的马克思主义体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得以建立起来,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层和核心层。与此相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历史本真的现实过程,科学社会主义正是这一本真分析过程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层与核心层,同时其本身就内蕴着信念的因素,具有信念特性。信念使人们对某种事物“信”,以及依赖和坚守,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本质上讲,信念就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反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对自身力量能够达到的限度和期望的限度的反映。信念给人以精神的支持和依赖,为人提供一种终极的关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特性首先体现在其科学性。只有以科学性为前提的“信”才不是盲信、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其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哲学史的革命,彻底战胜了唯心主义,使唯物主义得以在历史领域贯彻;在实践的基础上彻底战胜了不可知论,在实践的辩证法中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在实践中扭转了传统哲学远离实践的无病呻吟,指出哲学的使命不在于怎么解释世界,而在于怎么改变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实现了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的彻底唯物主义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特性还表现在其对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现实关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从抽象的原则出发,主张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存在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出发,从无产阶级的现实状况出发分析无产阶级的出路和前途。这一鲜明的哲学立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烈的现实关注维度。这一立场粉碎了几千年来王侯将相创造历史、书写历史,而广大群众只是历史发展的配角或者可有可无的这一错误立场,彻底粉碎了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虚假”意识所造就的“神话的历史”和“精神的历史”,从而对一切作为统治力量的“神圣的”观念上层建筑实行了彻底的解蔽、祛魅。这一鲜明的立场揭示了广大普通大众创造历史的历史本真,揭示了物质生产,尤其是群众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特性最根本的表现在其对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不是一种虚假的假设和美妙的幻想,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使然。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是立足于现实基础和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是历史主体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积极创造,而非“绝对精神”或者人和人类社会纯粹自然地发展的必然结果,更非主观设定的某种应然状态和道德诉求,尤其非某种虚无缥缈的未来承诺和现世安慰,而是基于人类实践的客观而“自觉”的现实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内在蕴含着信念特性,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内在统一,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三、理想信念动摇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远离

理想信念的动摇是个现实问题,不能回避,其表现也多种多样,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的那样:“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导致这些现象的客观原因主要有苏东社会主义挫败,社会主义遭到围攻;西方处于意识形态的强势地位,把持话语权,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市场经济的原则泛化等。但归根到底是在主观上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动摇。

理想信念动摇问题归根到底是个世界观问题。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对资本主义盲目崇拜,这是把社会主义的某些挫折、资本主义的某些新成就无限夸大而遮盖历史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问题,根本上说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怀疑或否定,是历史观出了问题;不坚持以人为本,严重脱离群众,这是对群众缔造历史的无知或怀疑,根本上是唯物史观的问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这是党员干部对自己阶级属性、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为社会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动摇,从根本上这是个价值观、人生观问题。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本质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背离。

四、哲学视域下应对理想信念动摇的思考

其一,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想信念的基础,理想信念动摇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背离,那么就要加强哲学教育,提高哲学素养,使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坚持彻底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立场、观点。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眼前利益、对财富的贪婪,以致像哲学这样“高高在上”、终极关怀的理论被束之高阁,甚至被诋毁。各级各类学校培训中学的更多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这些固然重要,固然能够立竿见影,但仅仅注重这些知识理论的学习是一种短视行为。但市场经济的特性又排斥这类理论,这就需要政府作为,重视,着力抓好哲学教育。同时抓好哲学教育也是培养一个民族创新思维、理性思维的重要依托。

其二,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既要注重真理性与信念性的统一,又要注重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灵魂。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倾向: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单纯的信念来教育,这样的结果是盲信,会造成感性盲动的结果;另一种倾向是把马克思主义仅当做一般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来传授,而淡化了其政治色彩,放弃了其信念的维度。这两种维度都是偏颇的,应该坚持真理性教育与信念性教育的统一,让大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变为改造世界和自我的工具,同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精神关怀和终极追求,并在理解这种终极追求中将其变成自身的信念。

其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中走出来,变成大众的思想武器。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如火如荼,整整哺育了一代人,成为中国人改天换地的思想武器。今天是个相对浮躁喧哗的时代,更需要哲学的慰藉,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猜你喜欢
世界观信念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为了信念
智能化的“世界观”
发光的信念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信念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