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李淑元,陈 岩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 101300)
整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尝试
王新芳,李淑元,陈 岩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 101300)
现从实验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将病理生理学机能实验与病理学形态实验整合在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与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的整合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也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在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在医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病理生理学与病理学分别从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的角度揭示疾病的本质,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但2门学科的教学过程是相对独立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科研思维与临床思维的形成,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知识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1]。使2门学科知识相辅相成,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实验教学是2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开展了将病理生理学机能实验与病理学形态实验整合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旨在通过改革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巩固、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目前,医学基础学科的实验教学大多依学科而设,实验教学从属于各自的理论教学。如病理学实验教学是静态观察已制作好的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抽象难懂,虽然近年来各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综合性实验,但也多见于机能实验的整合,忽视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
实验设计与准备是实验课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项目由2门学科教师按相关教学目标共同拟定并共同编写合适的实验教程。实验过程设计:由外至内的直接观察。先进行病理生理学实验项目指标的观察,再进行病理学实验项目指标的观察,其中包括病理标本的取材、制作等操作环节。
学生预习实验后,可根据实验项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子项目,由教师与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2门学科的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按实验要求准备实验所需仪器、药品,作好实验准备工作和实验衔接工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协助,共同完成包含本组设计思想的实验,并书写实验报告或实验总结。
医学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病理学形态实验与病理生理学机能实验整合,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原有的基础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探究心理难以满足。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打破了实验教学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观察框架,将学生探索、发现的欲望融入实验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的好奇心和科研兴趣。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都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只有与临床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出2门学科的实用价值,真正发挥出其桥梁作用。通过实验动态观察,使学生对引起机体发生机能变化的组织病变从大体形态至镜下的变化一目了然,同时使学生将那些不易理解而且枯燥乏味的病理标本和组织切片与临床变化联系起来,达到肉眼观察的现象与镜下形态学变化统一、内部形态学变化与外部机能变化及临床表现相结合,不仅加深学生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应用观察到的形态学与机能学的变化来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的机制,增进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联系,促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变化的意识,促进学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先从机能学方面观察器官系统的活动变化,再深入机体内部观察、辨别器官大体形态有无异常,最后再进一步观察镜下组织学变化,寻找引发机能变化相对应的内部病理变化基础,有助于基础实验教学向系统化、形象化、实效化转变。通过对实验现象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直接观察,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先导,获得较高层次的综合分析、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并激发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意识。
为观察机体内部器官组织有无变化,学生需联系解剖学与组织学知识,确定所观察器官、组织的位置和形态学特征;应用病理学知识寻找、发现内部的病理变化并联系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析功能代谢变化的产生机制;应用病理生理学知识联系临床表现的发生。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分析所学基础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融会贯通,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综合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医学的整体性、学科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分析、归纳知识框架,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2]。
制作病理学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是病理学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学习和了解病理标本的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基本技术,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应考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现状,要求教师做好周密、细致的实验前准备和引导;要求2门学科密切联系,协调衔接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要打破以往只围绕一本教科书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传统理念,要更注重强调培养一名高素质医学人才所需的知识[3]。通过病理学形态实验与病理生理学机能实验的整合,突破了学科壁垒,充分发挥了其桥梁作用,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促进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的拓展,另外,也为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条思路,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推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同时,紧扣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培养定位,更好地完成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1]丁伯平,陈国祥.在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2:1722~1723.
[2]于海涛,张巍,岳丽玲.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126~127.
[3]刘向勇,张小华,牛新华.提高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74~1175.
G420
B
1671-1246(2010)22-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