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戏曲舞台演出艺术美及对镜框式舞台演出的影响

2010-08-15 00:44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镜框戏台戏曲

吕 信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文法系,湖北武汉430081)

镜框式舞台在中国出现以前,中国的戏曲表演一直都是在传统的方台上进行的,这种传统的方台式舞台和戏曲表演唇齿相依,戏曲表演的一切手段和技巧在这样的方台上都显得天生般的合适。传统的方台式舞台一直是戏曲表演的主要场所,但它也有与生俱来的不足,镜框式舞台正好弥补了其不足。但世事没有十全十美,中国传统戏曲在镜框式舞台上演出总有文化血缘上的排异,所以从中国传统戏曲第一次在镜框式舞台上演出的那一天起,这种表演艺术就在和镜框式舞台不断的磨合,相互适应、改革。

一、传统戏曲在方台式舞台演出的艺术美

在由上世纪30年代北平法文图书馆出版的英文书《戏剧之精华(famous chinese plays)》一书中解释了关于中国戏曲的意义。

“中国的戏剧不是起自戏剧性纯文学,而是产生于以歌舞表达心情与他人交流的文艺活动”

“中国的戏剧没有精致的布景,有挂在舞台背后的花红帐幕和台上的桌椅。演员可以随心地把帐幕作为森林或其它的景色,他负担着布景、歌舞、特技、戏谑等各种表演工作,拿着马鞭就是骑马,登上椅子就是上山,把事情在简化中强化。”

“中国戏剧的象征性,要求演员有高超的技艺、功夫,争取观众认可满意。”

关于戏曲理论的著作有很多,作者也不同,对一个实物的看法自然也不同,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戏曲,却有着更为直观的理解。

正如文中所说的一样,在镜框式舞台出现以前,中国戏曲的演出场地就是这么一个状况,方形的戏台,周围有矮栏杆,后台挂着一个绣花的大帐子,左右有两个门,门上有台帘,台上有桌椅,这样的场所无一定的名词,比如想要把英文的Theater翻译成中文,就不能准确地用一个词来说明。对传统的戏曲演出场地的称呼有歌台、歌馆、舞榭歌台、戏园、戏馆、园子……但真正意义的剧场可能是在出现镜框式舞台以后。

现存的方台遗迹至今保存完好的为数不少,仅就北京来说民间就有浙江会馆、湖广会馆、正乙祠、天桥茶园多处,在宫廷中至今保存完整的有宁寿宫阅是楼的畅音阁、倦勤斋戏台、重华宫淑芳斋院中的戏台和室内的“风雅存”小戏台,还有颐和园的听鹂馆、德和宫等等。

这些戏台形制和前文所描述的一样,只是在大小规格上有不同,当我们今天看到这些戏台的时候,自然会感觉到它和我们现在所常见的舞台的差距,即便是再大的戏台,和今天镜框式舞台相比,都在规模上略逊一筹,也没有“精致的背景”。只有“绣花帐幕和台上的桌椅”,但在这种舞台上所呈现的,却是一种惊人的美,这些美是别的舞台所难以呈现的。戏曲演员在这样的舞台上演出,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他们他们的技艺,不会造成一点妨碍,好像画家用饱含浓墨的毛笔在柔软的宣纸上尽情的挥洒。戏曲的一切表演手段、化妆服装、装置都是和这样的舞台紧密联系的。

比如说表演,在场景切换的时候不用演出停下来进行布景的布置,通过演员的表演就能够完成。昆曲《玉簪记》的《琴桃》中小生在庭院中唱“闲步芳尘数落红”,在“红”字就转身从下场的门帘飘然而下。在小生下的时候,旦角从上场的门帘上,接唱“粉墙花影自重重”,“红”字唱腔是“工四”两个音符,“粉”的唱腔是“合工”两个音符,旦角接小生唱的“工四”,这种安排非常巧妙。用唱腔的巧妙衔接来代替了“闲步芳尘”和“粉墙花影”两个场景,演员在歌声中上下场,并且很迅速的就把观众带到他用表演所营造的环境气氛中来,进行了快速的“场景切换”,充分的发挥了简与静的美,用极其简练的艺术语言恰到好处的表达了事物的外在和内涵,既在短暂的几秒钟里去营造两个现实的场景,又保持了一支曲牌的完整,增强了曲情的感染力。

从服装化妆、装置来说,方戏台上门帘台帐大多用大红缎平金绣花,这和戏台梁柱栏杆上的油饰彩画风格是适应的,与台上桌围椅披、演员缎地绣金线的蟒靠也是一致的,彼此没有矛盾。大红和金色都很鲜明,但混合在一起,两者没有什么反差,金线和彩信错综使用,并在底子上布满了装饰性的平金图案,金红两色都不突出了,整个布局繁密,所以花纹内容似有若无,和台上的桌围椅披,演员服装相互融合统一。如演出《牡丹亭》用花鸟图案绘画格局的门帘台帐,柳梦梅和杜丽娘着大锻或软缎地绣梅花褶子,清歌妙舞和雕梁画栋汇为一体,服装与台帐的图案线条的相得益彰,真如戏文中“摇漾春如线”的美感。

我们先人在这样的舞台上创造了戏曲艺术,即使舞台是如此简陋,但却为戏曲表演提供了一个极为适合的环境,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没有任何负担。它满足了演员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充分展示着它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展示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美。

二、镜框式舞台演出的创新

上海新舞台于1908年竣工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剧场,拥有中国的第一家镜框式舞台。它也是传统戏曲舞台与镜框式舞台过渡时期的试验田,积极从事戏曲改良活动势力的集聚地。不仅有传统戏曲上演,还有一批新编剧目在这里演出,表示戏曲登上镜框式舞台的时代开始了。

镜框式舞台的出现并非偶然,首先,上海商人敢为天下先的经商理念为它在中国登陆创造了条件,当然,它也弥补了传统方台的先天不足。

传统的方台建造在茶园饭庄、会馆和宫廷之中,尽管它符合古典建筑的建筑模式、规格和士大夫欣赏戏曲的习惯,戏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也非常适合在宅院厅堂做小规模的演出,但是它满足不了各阶层的广大观众欣赏戏曲的要求,观众与日俱增是茶园饭庄不能满足的,所以镜框式舞台应运而生,它所容纳的观众远远超过了已经不敢负荷的茶园方台。

方台式舞台虽然符合传统戏曲的演出要求,符合演员技艺的发挥,但是从观众视角和观演关系上却不如镜框式舞台。传统的方台观众分三面围在凸出的方台周围,两边观众看戏的角度都不如正对舞台的观众能够达到最佳的欣赏角度,这就使两边看戏的观众欣赏质量大打折扣,而镜框式舞台没有这样那个的弊病,每个观众都能从正面欣赏到舞台上每个演员的表演。

这些优点使戏曲艺人不得不放弃方台而选择镜框式舞台,毕竟演出规模的扩大和观众的增多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收益,加上新编戏的上演,所以传统戏曲舞台美术的优越性与镜框式舞台设计的结合就至关重要。

在上海新舞台时期,当时的进步人士就编演了如《茶花女》、《黑籍冤魂》等新编剧目,尽管在剧情上有进步意义,但舞台美术制作还处于照搬国外写实戏剧的阶段,制作实景和剧本吻合,这样的实景剧目虽然营造了现实场景,但和戏曲本身特点来说是很不合适的。

写实布景在戏曲这门艺术中并不是行的通,戏曲表演的写意风格并不在意是否有这么一块写实的布景。戏曲有句谚语“全假全真,一真全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梅兰芳,他首先提出镜框式舞台台口的尺寸太大,并不适合戏曲的演出,所以他尝试在不影响楼上观众视线的原则下,在舞台上方做一些下垂的装饰,封闭了一部分上面的台口,这样人在台上的比例就显得大一些,好像大房子的柁子下面横楣子的一槽雕花罩或栏杆罩。这个手法在今天的新剧目舞台设计中经常用到,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三、镜框式舞台演出提炼了方台式舞台演出的精华

所谓传统戏曲舞台美术,是在以戏曲艺术为原则的基础上为戏曲提供便利的手段,它的大前提是戏曲的原则,今天我们从事戏曲舞台美术的设计也要遵循这一原则,符合戏曲演出的风格。

无论哪一门艺术都有它的艺术特性,书法有“八法”绘画讲“六法”,戏曲也有“梨园法则”,回避艺术原则和规律去进行创作只能是“野狐参禅”,是没有艺术价值的。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两个问题,一是传统戏曲剧目的舞台美术加工整理,二是对新编剧目的创作。就前者来说,难得把握“传统”尺度;就后者说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发挥的空间会更大,但也要保持戏曲的风格。苏州昆剧团版的《长生殿》是近年艺术舞台上的亮点,在把握传统和创新方面处理的很成功。

从苏州昆剧团版的《长生殿》可以看到这样几处成功的处理:第一、它对舞台的布景处理很成功,超过了以前几个改编的版本。放弃舞台上建筑堆砌搭建的一贯手法。作为戏曲演出本身并没必要进行实景复原,因为这与戏曲的写意风格相违背。第二、服装道具上的设计也很成功。戏曲服装道具作为舞台的重要组合部分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与剧情内容的关系不容分割,不能仅仅为人物造型的悦目而削弱它戏曲的特性,宽袍大袖的话剧影视视装是不可行的,这个版本的充分使用信号性的歌舞和行头来模拟表示各种事务情节,这是和戏曲的原则相吻合的,也正是戏曲舞台美术的优势。第三、检场人员在这出戏中作为特色的处理来出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受到人们的关注,检厂人员检厂在上世纪50年代作为净化舞台的对象被取消,其实这并没有必要,既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还削弱了戏曲本身的“游戏性”,当然作为这出戏的特色处理,也没有必要在每一个戏里都进行推广。

另外在戏曲舞台设计中值得单独一提的是对于空间的表现。在戏曲舞台设计中这一直就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用实景来表现空间不适合戏曲的风格,但用写意手法却又更有难度,这个尺度很难把握。比如《琴挑》的空间切换一样,毕竟观众主要欣赏的是表演艺术。

中国有句古话,叫“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说乐器毕竟是人工,终不如天然的人声,虽然这句话说的是音乐方面,但也可以用在戏曲舞台设计上。舞台制作再精致华丽也不如演员的表演精彩,喧宾夺主的设计不做的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是很成熟的,正如宋玉形容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这样的标准不容易轻易做到。

传统戏曲舞台美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尽管戏曲演出根本来说是用作娱乐消遣。但在舞台美术方面,经过前人不断积累、完善。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可以说是珍贵的财富。

在戏曲舞台上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艺术的成熟已经达到惊人的高度,尽管我们很少会把戏曲再搬到传统方台上去演,但是在方台式舞台上创造出的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是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研究与借鉴。有高明的艺术修养才能有正确的评判能力。

《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中有“步步娇”和“皂罗袍”两支曲子,曲词中描写了一派春天的美景。将传统戏曲舞台美术的合理性与镜框式舞台戏曲美术的设计完美的结合起来,也将是一派“三春好处”的美丽景象。

猜你喜欢
镜框戏台戏曲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一天比一天老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一天比一天老
全适配镜框技术量身定制的舒适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