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建仓
(廊坊市卫生学校,河北 廊坊 065001)
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浅谈
庞建仓
(廊坊市卫生学校,河北 廊坊 065001)
降糖饮;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
糖尿病是西医病名,临床上有1型、2型之分,其中2型多见,中医称之为消渴,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在9%左右。目前该病多不能彻底根治,很多患者需长期服药。笔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降糖饮一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1 中医依据
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
1.2 西医依据
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2.1 方药组成及服法
降糖饮方药:柴胡、郁金、香附、青皮、陈皮、白术、炒山药、茯苓、黄精、狗脊、杜仲、巴戟天、知母、元参、鬼箭羽、石膏、僵蚕、红花、当归、川芎。水煎,每日1剂,分3次于饭前温服,连服3个月,同时配服消渴丸,第一个月每次7粒,第二个月每次5粒,第三个月每次3粒。治疗3个月后检查血糖、尿糖,基本恢复正常后停服消渴丸,将组成降糖饮的方药研成细末冲服,每次5 g,每日3次;或装胶囊后服,量同冲服,再继续服用一个月,第二个月减为每次3 g,每日3次,连用2个月后停药。
2.2 疗效
(1)痊愈:症状消失,血糖正常,尿糖(-)(每15天化验一次,连续3次以上)。(2)好转: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改善。(3)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变化。
本组共统计35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65岁以上者8例,50~65岁者14例,50岁以下者13例。患病时间为5年以上者12例,3~5年者16例,3年以下者7例。除5例患者并发有皮肤瘙痒,3例并发有手指麻木外,其余无并发症。全部患者均经西医降糖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理想。
35例患者中,痊愈28例,占80%;好转7例,占20%;未愈0例。
5.1 发病机理
糖尿病多为气阴两伤,阴阳俱虚,阴虚燥热。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脾、肝、肾有关。
5.1 .1 脾 众所周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将食物消化吸收后化为气血津液,为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当脾胃功能不足时,则消化吸收障碍,营养没有来源,代谢不能正常进行(糖代谢不能完全进行),就会形成糖尿病。
5.1 .2 肝 中医认为肝脏是一个主疏泄、喜条达舒展的脏器,其对五脏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胰腺亦同样受其影响。一旦肝气不舒则气机郁滞,气血循行不畅。胰腺得不到足量的必需的营养物质就不能产生机体所需的胰岛素,或可能使产生的胰岛素功能不正常。有研究证明,当肝郁气滞时,机体会产生对胰岛素功能发挥有影响的物质(如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或使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
5.1 .3 肾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气在人体各脏腑机能的发挥中具有始动作用,即由肾中元气促使各脏腑功能的发挥,以完成生理过程,当肾精不足导致元气虚时其对各脏腑的促进作用减弱,使后者不能正常发挥各自功能,此时胰腺的β细胞亦不能产生足量胰岛素,或胰岛素功能不正常,或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致使糖代谢不能正常进行,形成糖尿病。
5.2 治疗依据
5.2 .1 药物选择 笔者认为在选择降糖药物时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1)立足于辨证,根据证型选择药物。(2)选择适合本型患者的药物。(3)注重药物的相互影响,使其形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但又不会产生不利作用。
5.2 .2 药效分析 白术、山药、茯苓、陈皮健脾和中,化气行水,使水谷精微化生成气血精微物质(胰岛素);柴胡、郁金、香附、青皮行气疏肝,升举清阳,使肝气得舒,脾不受克,有利于脾功能的恢复和发挥,有利于机体产生功能正常的胰岛素,同时肝气舒有利于机体消除胰岛素抵抗;黄精、狗脊、杜仲、巴戟天补肾生精,使元气充足,促进机体各脏腑功能的发挥,并能使内分泌系统恢复正常,亦有利于糖的分解;红花、川芎、当归活血行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脾、胰等脏器的血液、营养供应正常,产生足够的胰岛素;知母、元参、鬼箭羽、僵蚕等中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石膏性凉,其具有消除虚热而不伤阴的作用。配合应用消渴丸可使患者缓解或消除换药期的不适。
本方所使用的各单味药物,在众多报道中都有详细叙述,但其组合成方后的药理作用未见报道。限于本院条件未能做动物实验,故望与同行共同研究。
R195
B
1671-1246(2010)14-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