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芳,张文俊,王爱荣,孙志刚
(兰州市安宁区万里医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问题及中医药治疗的多元性分析
李丽芳,张文俊,王爱荣,孙志刚
(兰州市安宁区万里医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现找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中医药治疗的多元性,用中医学经典理论来论述中医治疗的特色优势,旨在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中西医结合;中医药治疗;多元性;优势
许多医生在用药时没有明确中药与西药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药物毒副作用等,把中药制剂和西药制剂混合使用或同时使用,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毒副反应,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发生药害事件的核心问题。
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医生如果不清楚其药理作用、配伍禁忌,配伍使用后,不但不增效,反而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具体表现为:(1)产生毒性,导致药源性疾病。如朱砂及其复合制剂与西药碘化物(碘化钾)等一起应用时生成有毒的碘化汞,可致药源性肠炎。(2)增加药物本身的毒性。如有毒中药洋金花、天仙子、曼陀罗其主要成分为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能抑制胃肠蠕动,使胃排空延缓,增加洋地黄类药物的溶解和吸收;再如含有钙离子的中药如龙骨、牡蛎,能与强心苷协同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Na+-K+-ATP酶的活性,使毒性增强。(3)加重或诱发并发症。从中西药复方制剂珍菊降压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来看,此药含有双氢克尿噻,而双氢克尿噻有直接抑制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可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使血中胰岛素水平下降,血糖升高,从而加重糖尿病病情。(4)产生络合物。含金属离子的中药如滑石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药物分子内的酰胺基和酚羟基与金属离子络合)同时服用时形成难以被肠道吸收的金属络合物,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5)相互拮抗。如麻黄中的麻黄碱有收缩血管、升压(拟肾上腺素作用)作用,高血压患者如使用含中药麻黄的中药复合制剂,就有可能升高血压。此外,含有机酸的中药山楂与乌梅等和西药中的碱性药小苏打、氨茶碱合用,两者均丧失药效。(6)抑制微生物或破坏酶的作用。如中药神曲、麦芽中含有消化酶、酵母菌,若与抗生素同用,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和破坏酶的作用,影响其疗效。(7)酸化尿液,引起尿结晶、血尿。如川芎茶调散、山楂丸若与溶解度较低的磺胺类药同服,在酸性尿液中加重尿结晶,引起血尿[1]。
以上药物的相互作用足以证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用药中只靠西医理论是完全不够的,只有系统、完整地学习中医学完整理论、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才能更好,意义才能更深远。
(1)自20世纪50年代西医进入中国,西医便迅速崛起,中医渐渐萎缩,临床上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医生所占比例很小,多数医生往往是用西医的理论指导中医的治疗、用药,其实西医的治疗只是局部的、单一的、靶向的对抗治疗,而中医的治疗是整体治疗;西医注重的是局部结构,而中医注重的是功能的调整。(2)中医治疗,重在辨证论治,例如辨证论治上有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之分,同病异治即看似症状相同的人会因体质、所处环境不同而用不同的方药。西医治疗方案随确诊的疾病来确定,方案大同小异。(3)西医讲内环境,而中医讲内环境与外环境。中医把内环境划分为好几类,比如阴性体质、阳性体质等,外环境包括地域、时令、自然环境等[1],治疗时同时考虑内外环境[2],并以理、法、方、药辨证施治。例如同是感冒一证,西医只讲病毒性与细菌性而采用抗病毒类药物与抗生素,而中医就有风寒、风热、体虚感冒和阴虚感冒等之分,理、法、方、药不同而分别论治,风寒用麻黄汤,风热用银翘散,体虚感冒用参苏理肺丸等。(4)西医治疗是病发而治,中医讲究的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当然西医也有增强抵抗力的药物,如胸腺肽等,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而《内经》中提出的预防思想及摄生养生之道是以调节人体机能及预防疾病的发生为宗旨的。如果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运用中医理论中的养生之道、预防思想来治疗患者、指导患者,是可以大大提高治疗质量的[3]。这就要求医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西医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治疗疾病,而这些恰恰与中医治疗的多元性相吻合,也就要求医生不仅医术精湛,而且要懂心理学、养生学,不仅“治病”,而且“治人”。(5)西医治疗时局部性较强,讲究的是“物质论”,是一元的世界观,而中医理论接受了中国古代先哲主张的世界观,是一种多元的世界观,其将人体看成是由形、气、神3种基本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4],所以医生在临床治疗时,不能只看解剖部位,而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看人的形、气、神。当然,能一眼看出患者的形、气、神,首先就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号召“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
有学者认为中医是宏观说明常观,西医是微观说明常观,但从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实施多年的经验来看,既不能用中医说明西医,也不能用西医阐明中医。总之,中西医结合是艰难的历程,有待专家学者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通过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出现的问题来阐明中医药是不能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而只有用扎实的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共同指导临床,中西结合治疗的实质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中药不管是单味药还是复方制剂,其药物的物质基础是活性物质群体。在治疗时中药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多途径、多层次的整合作用,呈现多效性。以研究较为深入的单味药人参为例,其化学成分有人参皂苷、挥发油、氨基酸等,而人参皂苷又有二十多种成分,因此,一味中药就可以作用于多个靶点,具有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5]。再如常用的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近年来在保健、增强抵抗力、治疗以肾阴虚为本的疾病时疗效显著。以上例子说明中药治疗的作用是多元性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2)祛邪与扶正相结合。(3)局部和整体相结合。(4)近期治愈和长期调摄相结合[6]。
而中医辨治体系有辨症用药,辨证用药、辨病用药、辨痼疾用药、辨期用药、辨时用药、辨中药药理作用用药等[7],再加上辨证时不能忽略的“天人相应、养生之道、未病先防”理论体系,使得中医辨治体系在呈现多元性的同时更个体化、具体化。
中医药多元性在未来的发展优势:(1)中草药是纯天然药品,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食品的心理,中医药治疗在未来前景可观。(2)中医药在杂病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对妇科疑难杂症,中医药治疗就取得了良好疗效,桂枝茯苓丸改制的胶囊制剂在治疗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方面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3)防治疫病及抗病毒方面: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用中医药治疗和防治疫病取得了良好疗效,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更说明了这一点,其实SARS、甲型H1N1流感属中医的温病范畴,而温病的治疗,中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4)朴素的养生观及天人合一的思想。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对健康的要求不仅是避免疾病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要求身心健康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这种需求下,祖国医学的养生理论体系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1]丁涛.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
[2]张方,刁园园.中医药疗效与人体体质相关性[J].中国药师,2005,4:339~340.
[3]江幼李.道文化与中医学术的关系[J].中医杂志,1995,8:456~458.
[4]杨玉辉.从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看其研究方法的特点[J].中医杂志,2005,5:326~327.
[5]刘尚建,王耀献.论临床中药运用的多元性[J].中医杂志,2005,6:412~413.
[6]危北海.21世纪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新观念的探讨[J].中医杂志,2005,4:246~248.
[7]茅晓.论中医传统研究方法[J].中医杂志,2005,6:409~410.
R193
B
1671-1246(2010)14-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