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教“八正道”为指导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

2010-08-15 00:51:36郑小龙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14期
关键词:挫折人格大学生

郑小龙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3)

以佛教“八正道”为指导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

郑小龙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3)

大学生人格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现阐述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并剖析大学生人格缺陷的表现,指出佛教“八正道”在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格方面的重要意义。

“八正道”;大学生;人格教育

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人格状态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1.2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现代社会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观的改变、用人机制的改变及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经济等压力,导致他们对社会产生恐惧和忧虑心理,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1]。而人格对人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3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避免因社会变革引起人格危机的手段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人格的构建及发展应与时俱进,避免因社会变革而出现人格危机。因此,当代教育除了要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外,还要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自我健全的人格。

2 大学生人格缺陷的表现

2.1 理想和信念的失重

在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新旧制度、思想、观念发生了激烈碰撞,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重大影响,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和新问题。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极易使他们产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理想与实惠的关系上,向实惠倾斜。不少大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言必及利、追求享乐、厌恶读书,个别人甚至为钱铤而走险,走向犯罪。第二,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向索取倾斜。有些大学生误以为只有最大限度地获取金钱等物质利益,才算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主张奉献与索取等价,不赞成无私奉献,甚至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第三,在奋斗与享受的关系上,向享受倾斜。部分大学生惧怕竞争,不思进取,个别学生平时不学习,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评优、入党、就业靠关系,其手段和目的与社会主义对大学生的要求格格不入。第四,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向个人倾斜。一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急剧膨胀,过分强调自我,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主张利己主义。他们全局观念淡漠,对集体利益、班级荣誉漠不关心,群体意识明显减弱。第五,在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上,向自由倾斜。一些大学生误认为人们可以享受无限制的自由,导致其纪律松懈,学习、生活自由散漫,明显表现出自我意识增强,服从意识减弱。

2.2 心理状态失衡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许多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崩溃,而新的社会准则又处于确立初期,在这种转型时期价值冲突、价值变迁的影响下,人们必然会感到迷茫、失落、压抑、痛苦,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无所信仰、无所依托的“自由”状态,这种状态又表现为混乱、盲目、为所欲为[2]。这种社会心态的不平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第一,消极颓废,精神生活空虚。当代大学生中很多人存在信仰危机,缺乏基本的人生观,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轻则逃课厌学,重则逃避现实。也有部分大学生把大好时光用在谈情说爱中,还有部分大学生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第二,自卑、抑郁。大学生的自卑感往往来源于自尊受挫,进入大学以后,当他们感到社交、学习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或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困扰学习与生活时,就会产生自卑和抑郁心理。第三,懒惰、浮躁,缺乏求真务实、严谨执着的精神。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浮躁心理,他们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第四,虚荣心、嫉妒心强。一个人一旦被虚荣冲昏了头脑,常常会丧失理智。在调查因偷窃而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学生时发现,有许多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实施偷窃的真正原因并非出于经济原因,而是出于一种“我没有的,别人也不能有;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的严重虚荣心理和嫉妒心理。

2.3 抗挫折能力较差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想要达到目标却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如沮丧、焦虑等。挫折承受能力则是指个体遭到挫折时,能摆脱困扰而免于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个体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3]。大学生常常把未来看得过于美好,而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另外,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优越感,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再加上社会、家庭等多种原因,使得不少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出现矛盾就不知所措,受到外来刺激就容易激动,稍有小事即可引起挫折感,难以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

2.4 诚信的缺失

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存在着同时与几家用人单位签约,导致大部分合同不能落实的现象;存在着为留在大城市而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待户口办好后又撕毁合同跳槽的现象;存在着毕业多年不还银行的助学贷款,并且也不把自己的居住地或工作单位主动告知学校或银行,使银行贷款无法收回的现象;存在着入校时就与用人单位签订委培协议,毕业时反悔违约的现象;存在着伪造学习成绩、获奖证书、在校培训经历、学校评语,自我推荐书充满矫饰浮夸的不实之词等现象。这一切失信行为给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的诚信失去信心。

3 佛教“八正道”对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针对前文所述种种大学生人格方面的缺陷,佛教“八正道”正是行之有效的对于健全大学生人格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方式。

“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的途径,又称八圣道。即(1)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常邪见。(2)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主观分别、颠倒妄想。(3)正语:正确的言语,也就是不妄语、不谩语、不恶语、不绮语、不谤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4)正业:正确的行为活动,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即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如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6)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7)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8)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以“八正道”精义为指导,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就是要赋予大学生进行正确判断的清晰意识;就是要教给大学生以良好的信誉胜任工作。它将教会学生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与他人沟通思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去影响他人,怎样理解他人以及怎样容忍他人。

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大学生能达到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统一,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与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使大学生能真正具有自主坚强的人格,具有爱的品格和乐观开朗的性格。

[1]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陈国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3,3:69~71.

G640

B

1671-1246(2010)14-0023-02

猜你喜欢
挫折人格大学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挫折使我更坚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学习月刊(2015年17期)2015-07-09 05:40:30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