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救助途径探析

2010-08-15 00:51:36曹立新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14期
关键词:资助心理健康心理

曹立新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甘肃 兰州 730050)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救助途径探析

曹立新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甘肃 兰州 730050)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救助途径和解决办法,以帮助其克服心理危机,促进其健康成长。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救助途径

随着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在校大学生因贫辍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从高校校园生活的实际来看,在他们身上产生各类问题的比重仍然较大,而这些问题很多是由于心理原因[1~2]引起的。

1 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自卑

贫困大学生基本都会把上大学看作是改变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心理上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同,但经济困难往往使他们不善言谈,封闭孤立,处事敏感、多疑,自卑感强,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还有些贫困大学生自尊心极强,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他人的资助。

1.2 焦虑

贫困大学生经常为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来源担忧,持续、长时间的焦虑会使贫困大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加以调适,则会引发一些身心疾病。

1.3 抑郁

贫困大学生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处于自我封闭状态。这种状态常使他们感到生活无望,难以融入周围环境,容易与他人产生隔膜,因而会对生活丧失信心,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1.4 麻木冷漠

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麻木冷漠,对他人、集体缺乏热情。面对贫困带给他们的挫折时,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当对战胜挫折失去信心时,相应地就会表现出失去兴趣、漠不关心的态度,活动意向减退,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将自己同他人和周围的环境隔绝开来。

1.5 逆反偏激

由于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城乡之间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封闭的生活、人际交往的障碍、感情上的烦恼、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问题的存在,部分贫困大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有的在思想上较为极端,表现为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看不惯,对社会及当前改革产生悲观否定的偏激看法,甚至是极端抵触的态度;有的对一切正面教育持怀疑态度,加上一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其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生理和心理因素

(1)青春期困惑。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至25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心理矛盾的多发期,极易出现心理障碍;加之这一时期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常会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探索、反省,希望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这是青春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如果在此期间缺乏疏导,大学生极易因生活压力大而产生心理问题。

(2)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有些贫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是班级的优等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和高额的学费,往往感到手足无措。入学后目标的缺失和对大学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使许多贫困大学生感到茫然,而他们深知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相比之下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感和负罪感。

(3)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大。贫困大学生往往希望自己是出色的,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要变得“出色”是多么的不易。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较多怀疑,容易产生不满、自责、失望的情绪,这种追求上进却又没有明显进步,不甘放弃却又信心不足的矛盾,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加重了其心理负担。

2.2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或城市下岗、低收入家庭,接受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其家庭常会因教育费用高且自身无经济来源而背上沉重的债务,贫困大学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家人积劳成疾的身体,加深了歉疚感,从而形成了紧张、忧虑的心理。

(2)与外部环境冲突带来的心理压力。迫于家庭经济的窘迫,贫困大学生需要千方百计地寻找打工的机会,这就要求其必须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而这些无疑会使他们背上沉重的负担,而造成他们身心疲惫,情绪异常。尽管现在很多贫困大学生入学后获得了一定的助学贷款,但是贷款的偿还压力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2.3 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贫富差距对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在社会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社会中有违“三公”原则的人和事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这使一些贫困大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产生了偏差。

(2)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心理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已经由“天之骄子”成为了普通的社会劳动者,他们需要参与社会的就业竞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校毕业生都具有适应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一般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缺乏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加之健全、公开、公平、择优的社会就业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许多不公正现象,使贫困大学生感到困惑不安,其“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跳出农门”的梦想破灭,加剧了他们的心理挫折感。

(3)大众传媒的影响。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普及,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大学生的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极易导致其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加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其形成了对网络强烈的依赖,更加深了对现实的厌倦。

3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救助的途径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1)处理好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的关系,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贫困大学生只有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才会获得更多的资助。贫困大学生要树立感恩的思想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可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要教育贫困大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信心,从而摆脱经济上的弱势地位。

(2)处理好人文情感关怀与现有资助政策制度的关系,把资助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3]。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要走尊重学生权利、彰显人文关怀的科学管理之路,在工作体系的形成、规章制度的制订、组织机构的建立方面,贯彻公正原则,完善各项资助规章制度,并使之渗透到资助工作的各个层面。通过资助制度的实施,促进管理模式的转变,确保助困育人工作的规范性和长效性。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执行需讲究方式和方法,要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人本思想,探索一套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科学体系[4]。教育工作者要投入真情实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尽可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既要注重科学性,也要注重合理性、艺术性和技巧性。

(3)处理好资助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把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学习激励、技能培养统一起来。资助贫困大学生不仅要关注其物质生活,更要关注其精神生活。在具体的资助措施和手段上应充分体现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在资助中将单一的福利性资助和有偿借贷、鼓励性的情感关怀相结合,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贫困大学生在受助中做到知与行、被动性与主动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保证社会再分配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充满人性关怀的方式照顾和关爱贫困大学生群体,并通过推进国家民主政治体制和行政机制改革等措施来保证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等社会资源公正、公平地向贫困大学生开放。

(4)处理好贫困大学生资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做到资助与育人的有效结合。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高校不仅要资助贫困大学生,还应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拓宽其就业渠道,增进育人效果[5]。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在经济上给予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培养其高尚的品格,以真正实现资助的目的,使贫困大学生成长为心身健康、能够担负起社会责任和国家建设重任的合格人才。

3.2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使贫困大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学校可通过各种渠道调查和掌握贫困大学生的状况,为其建立综合档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引导贫困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建立一种以教育与发展为主、咨询与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网络开展多方位的心理咨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教育贫困大学生在产生心理问题时,除了及时向心理医生咨询外,还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贫困及其所带来的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可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特点、爱好和专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以及一些切合实际、适应竞争、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组织,定期召开贫困大学生座谈会、联谊会,让贫困大学生敞开心扉,彼此交流内心的困惑和感受,以获得理解、启发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心理危机感。

3.3 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使其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贫困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国家经济状况及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正确理解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和制度,正视困难,要继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困难与自我能力之间的关系。教育贫困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贫困,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立自强,正确看待贫富,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奋发图强,自我完善,报效祖国,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兴盛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明白只有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也才是彻底摆脱贫困命运的正确途径。

[1]周涛,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7~29.

[2]姚红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探究[J].经济师,2006,4:101~102.

[3]薛深,胡相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J].教育评论,2008,3:52~55.

[4]江应中.教育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与价值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23~28.

[5]彭曼丽.关于高校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3:52~54.

G455

A

1671-1246(2010)14-0016-03

猜你喜欢
资助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